《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大纲

来源 :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d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大纲○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汪永祥杨耕【简要说明】1《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是研究生政治课教材。任何一门学科的教科书的主要任务,都是阐述这门学科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也不例外。因此,《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教学大纲(以下简称...
其他文献
《思想道德修养》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研究《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改革的重点是: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即“建疑-析疑-解疑-质疑”。使学生参与整个活动,实施主体性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西方学者围绕马克思的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理论展开发近百年争论,争论经历了三个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关于《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是否矛盾总理2的争论;20世纪上关叶至80年代,关于马克思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理论的数字说明是否完善的争论即狭义转形问题;20世纪60年代起,又提出马克思的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理论是否必要的问题即广义转形问题。
当代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背景以人主文主义取向为主,在教育价值观方面理性主义与功利主义走向融合;道德教育模式的研究呈实证化趋势,在多元化背景下注重道德认知能力培养属于西方道德教育理论中的“第三条道路”;社会学是青少年研究的主阵地,乐观派和悲观派的结论对各国青少年政策的制定有着巨大的影响;政治教育和“政治社会化”研究是政治学热门的课题之一,对其概念、意义、进程等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通过第三世界和发展中国家术语的考察,区分了两个术语的概念意义和称谓意义。两个术语的产生,演变和被认同,被广泛采用都与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潮流密切相关。发展中的国家群体是客观存在,但继续用第三世界称谓这个群体已无实际意义。采用发展中国家称谓它是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
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教授马绍孟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艰巨任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又处于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矛盾和斗争的前沿,而哲学社...
学习六中全会精神深化高校政治理论课改革○国家教委社科司司长、教授奚广庆在过去的一年里,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和学科建设,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和可喜的成绩,涌现了一批好的典型和宝贵的经验,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势头。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深入学习党的十...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教学纲要○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王霁绪论教学要求对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作总括性介绍。掌握社会思潮的一般特点,社会思潮与社会走向的关系,了解当代多种社会思潮发生、发展、相互碰撞交锋的原因、状况和一般特点,理解用马克思...
本文认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一方面,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它所赖以存在的经济体制紧密相关,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必须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另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是它不能取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因为改革的绩效要通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得到反映。在我国,“两个转变”要求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