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惰性表现的NK/T细胞淋巴瘤伴CD30阳性大细胞转化一例并文献复习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l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具有惰性表现的NK/T细胞淋巴瘤伴CD30阳性大细胞转化患者的病理学特征。

方法

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断的1例具有惰性表现的NK/T细胞淋巴瘤伴CD30阳性大细胞转化患者的相关病理学资料,观察该患者病理组织学特点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

该患者于2006年4月和2017年3月两次行病理活组织检查,第1次为骶管内肿瘤切除术,镜下示弥漫一致的小淋巴样细胞增生,核不规则,染色质颗粒状,核仁不明显,局灶坏死。免疫组织化学示CD20(-)、CD3(-)、ALK(-)、CD30(-)、CD43(+)、CD2(+)、CD56(+)、TIA-1(+)、GrB(+)、CD4(-)、CD8(-),诊断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第2次为左颈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镜下示小淋巴细胞背景中散在大细胞浸润,大细胞胞质丰富,核大、不规则,部分核折叠,核仁明显,核分裂易见,脉管内可见瘤栓,小淋巴细胞大小较一致,形态较规则,胞质少,核分裂罕见。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AE1/AE3(-)、CD20(-)、CD3(+)、ALK(-)、CD30(+)、CD43(+)、CD2(+)、EMA(-)、Ki-67(70%+)、CD56(+)、TIA-1(+)、GrB(+)、CD4(-)、CD8(-),诊断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鼻型,复发。两次活组织检查中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检测均为阳性。

结论

具有惰性表现的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非常罕见,其发病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诊断必须依赖于病理组织学表型及免疫组织化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肾脏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NE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大医院收治的1例肾脏PNE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患者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行根治性肾切除术,过程顺利。肉眼可见肿瘤切面呈灰红色,可区别于肾脏透明细胞癌;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提示为PNET、Vimentin(+)、CD99(+)、NSE(部分+)、CD117(部分+)、CD56(+)、Syn(+)、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与结直肠癌患者辅助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的44例结直肠癌辅助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粒细胞减少程度分为A组(0~2级粒细胞减少)和B组(3~4级粒细胞减少)。收集患者化疗前1周内血清清蛋白、外周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并计算PNI。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体质量指数(BMI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中母系胚胎亮氨酸拉链蛋白激酶(MELK)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3年7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39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ELK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ELK在6种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株(ECA109、KYSE150、KYSE30、KYSE70、KYSE1
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密切相关,文章就二甲双胍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抗肿瘤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综述和展望。
目的探讨依他硝唑和紫杉醇对肝癌H22荷瘤小鼠的协同放射增敏作用。方法在BALB/c小鼠背部接种肝癌H22细胞,构建移植瘤动物模型。其中40只荷瘤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0只,各组经尾静脉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依他硝唑(200 mg/kg)、紫杉醇(1 mg/kg)及二药联合,给药2 h后,脱臼处死小鼠,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小鼠血液和肿瘤组织内药物含量。取65只荷瘤小鼠按随机数
淋巴瘤常伴随着局部浸润和结外受累,并受到淋巴瘤微环境中多种因素的调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调控淋巴瘤血管生成和促进淋巴瘤迁移的重要影响因素,参与了淋巴瘤的发生、发展。现就VEGF在淋巴瘤的发生、发展,尤其是血管新生与淋巴迁移,以及淋巴瘤治疗和预后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探讨改良TD方案(环磷酰胺、沙利度胺、地塞米松)联合依托泊苷治疗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跟踪随访东莞市人民医院1例经改良TD方案联合依托泊苷治疗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3年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初始予含蒽环类的标准方案化疗,获得一定疗效,但骨髓抑制明显,并很快疾病进展;随后予改良TD方案联合依托泊苷治疗,获得满意疗效,且无严重不良反应,随后继续予改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和微卫星不稳定(MSI)与肿瘤TNM分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1 3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及TNM分期患者MMR蛋白表达和MSI情况。结果1 351例中,291例(22%)MMR蛋白表达缺失。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与<60岁患者间MSH2、MSH6、
OX40属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超家族成员。在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OX40和抗原提呈细胞膜上的OX40配体(OX40L)是一对重要的协同刺激分子,二者结合后能促进T细胞的增殖,而且OX40还具有活化和增强T细胞免疫应答的双重作用。OX40/OX40L是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靶点,目前已有多个OX40激动剂的临床研究在开展。文章对OX40/OX40L的免疫调控机制及其在淋巴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目的研究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惰性B-NHL和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9年1月至2017年4月收治的293例侵袭性B-NHL、181例惰性B-NHL及261例MM患者临床资料,比较三组患者HBV感染情况。所有患者血清样本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BV标志物,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