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颅骨修补在脑外伤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来源 :今日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ie19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探讨早期颅骨修补在治疗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抽取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64例脑外伤需要完成颅骨修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颅骨修补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脑室腹腔分流和颅骨修补方法;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程度显著比对照组的好,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小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脑外伤需要完成颅骨修补患者,采取早期脑室腹腔分流和颅骨修补方法效果显著,具备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的优势;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关键词】 早期颅骨修补 脑外伤 疗效分析
  目前,脑外伤的发生概率在不断的增加,同时其致残率和死亡率相对很高[1]。颅骨修补术在脑外伤中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适当的治疗时间给脑外伤患者的恢复和手术之后的并发症的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组抽取了64例脑外伤需要完成颅骨修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是探讨早期颅骨修补在治疗脑外伤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64例患者均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35例、女29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5.5±6.7)岁;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颅骨修补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脑室腹腔分流和颅骨修补方法;具体内容如下:
  观察组病人在脑外伤诊断之后两个月内完成脑室腹腔分流1 期手术和颅骨修补术。颅骨修补的医学材料使用的钛合金网,当手术进行之前需要给患者的颅内压完成检测,同时化验病人的脑脊液,依照相关检测和化验的结果,使用中低压分流管法,给病人进行全身麻醉的情况下施行手术,从手术之前的 1天 到手术之后 的1 个礼拜内,给患者进行抗生素的使用。关于出现了脑组织膨出、骨窗压力高不良情况的病人,在手术中使用分流泵给脑脊液完成引流,减轻颅内压,等脑组织膨出部位和骨窗缘平行的时候完成颅骨修补手术。有关穿刺点的选取一般是在脑室枕角。对照组患者在早期实施脑室分流手术,同时在两个月之后再完成颅骨修补术。说明:两组病人的手术都是经过同一个医疗小组来完成。
  1.3 判定标准
  手术之后 1 个月,经过两组病人的影像学复查结果和临床症状完成疗效判断,手术之后 3 个月,给两组病人完成 GCS 评分。GCS分数在13至15 分属于良好,9至12 分属于中残,分数小于 8 分属于重残。病人手術之后昏迷 3 个月及以上的算作植物生存或者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应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
  观察组经手术治疗后,重残 1 例、中残 1例,恢复良好 30例,恢复良好率为 93.75%;对照组经手术治疗后,重残 3 例、中残 4 例,恢复良好 25 例,恢复良好率为78.13%。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中均没有植物存在或者死亡病例。观察组手术无感染、分流管堵塞情况发生;对照组出现感染2 例、分流管堵塞 1 例,并发症发生概率是 9.37%。观察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外伤是临床中非常普通容易看到的一类疾病,有着很高的致死、致残率,给病人的生命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有关颅脑创伤的病人一般使用手术的方法来完成医治,使用清理颅内血肿,减少颅内压[2-4],来减轻患者的病状。然而这类手术方式很容易引发患者的颅骨损伤面积扩大,同时损毁颅腔内的微环境,导致患者出现脑脊液的并发症。而颅骨修补术能够有效的降低脑外积水的发生率,减缓患者临床病症的疼痛,减少患者癫痫等并发的可能。根据可靠研究资料表明,颅骨缺损的时间长短,跟继发性的脑损伤、颅骨缺损综合征等有着直接的关联,时间越长,病症发生机率就越大。
  在临床治疗中,当颅骨的缺损大于 3公分、没有禁忌的患者施行颅骨修补术,康复病人的颅腔密封性,保持颅内压的稳定,促使患者达到较快的康复[5]。绝大多数的医学专家指出颅骨修补术在颅内分压之后的3至6个月内施行,然而临床实践结果表明,早期的颅骨修补术在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和临床病症疼痛的减轻过程中有着十分明显的治效效果,同时科研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机率。本组的研究中观察组的32例病人,手术之后 有30例(93.75%)患者恢复良好[6];对照组患者在施行手术之后,只有25例(78.13%)的患者恢复良好。两组患者均没有出现植物存在或者死亡的情况,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概率是 0,而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则是 9.37%,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要小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对于脑外伤需要完成颅骨修补患者,采取早期脑室腹腔分流和颅骨修补方法效果显著,具备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的优势;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参考文献
  [1] 黄绍崧,林伟,温玉星. 早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在脑外伤治疗中的临床分析[J]. 河北医药. 2012(10)
  [2] 张志华,张海冬. 早期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治疗脑外伤40例临床疗效观察[J]. 北方药学. 2012(02)
  [3] 岑庆君,高忠恩,李莉霞,冯荣亮,黎海滨,张鹏. 早期颅骨缺损修补术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2(03)
  [4] 陈金昌,谢静义. 早期颅骨修补及脑室腹腔分流治疗14例重型颅脑外伤病例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1(19)
  [5] 李永存. 早期脑室-腹腔分流联合颅骨修补术治疗脑外伤4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 2011(Z6)
  [6] 王兆岭,陈家焱,张秀芳,郝磊,刘红坤. 早期同期颅骨修补联合脑室-腹腔分流术对脑外伤预后的影响[J].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10(06)
其他文献
读者提问采用下列工艺生产织物时为何总是出现毛针,而且当更换新针后毛针现象更加严重,只有更换与坏针状况相似的织针才会好。请问专家这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
在半序批式反应器中进行印染废水的O3/UV氧化,间歇及连续生化反应器中进行生化处理,以COD去除率、BOD/COD、臭氧消耗系数和臭氧消耗量等指标,考察O3/UV与生化组合处理印染废
研究了基于前馈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合Box-Behnken设计方法,采用厌氧氨氧化和部分硝化(SNAP)工艺、以上流式污泥床(upflow-sludge-bed,USB)反应器进行单级脱氮处理从
民间美术作为一切艺术的本源艺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它能促使大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怀。本文从民间美术在高校的教育现状出发,论述了在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