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教学大纲指出:小学科学教育提倡关注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来教授;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同时不断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小学 科学 生活情境 思维 创新能力
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据权威媒体报道:中国科普研究所“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组完成的最终分析数据表明,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仅为0.2%,例如测试对“分子”、“计算机软件”、“DNA”三个国际通用的测量词汇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不能正确表述“分子”的人达85%,不知道“计算机软件”的达94%,不知道“DNA”的达91%。此调查的调查对象虽是我国公众,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而这一改变必须从小学教学开始,从娃娃抓起。因为在科学高度发达和知识迅速普及的今天,小学科学教育方面表现出的任何问题,对一个国家经济的振兴和国力的增强都将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基于这种认识,学校安排我担任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后,我倍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仔细研读了教学大纲,认真地钻研教材,并听了很多学校老师的公开课,几年下来,积累了科学教育的一些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两点:
一、 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
二、 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要打消说到科学就感到高深莫测、无从下手的恐惧心理。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知识的普及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
如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往瓶子里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绝大多数同学可以说出是由于瓶里有气的原因,我们自然会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其中的原因,而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因此讲解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时候,孩子们有了形象的感觉,兴趣就非常的浓厚。
又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我准备了水壶、杯子和奶粉,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现在老师很口渴,想泡一杯牛奶来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快一点喝到这杯奶啊?”冲牛奶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老师献上了计策:“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奶粉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奶粉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奶粉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将其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自然就不会感到科学是那么的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接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二、善于用科学课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以情境教学,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内进行思考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要想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仅凭老师灌输一点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宽知识面,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如在教《热胀冷缩》这一课时,需要做金属球穿过铁环实验。我在正式实验前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在厚木板上钉上两颗钉子,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恰好是一个垫圈的直径,垫圈不受热时刚好能从中通过,而受热后就不再能通过。这个有趣的实验强烈地吸引了学生。接着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演示金属球穿过铁环的实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在探索中弄明白:固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也和液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在学习了《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这样,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得既主动又有趣。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自然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的目的。
2.在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老师要尽可能地启发与指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进行探求活动,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小学科学教学大纲指出,科学课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进行探求活动,这是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前提。如教《花的构造》一课,除了课前要求学生采集一些植物的花以外,有的老师还有目的地准备一些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花,让学生动手解剖,仔细观察花的构造,直到形成对花的构造的准确认识。又如,在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益虫和害虫时,不少老师都让学生留心观察图中的昆虫,并引导学生根据昆虫对人类的益处和害处,对昆虫进行分类。有的老师还常常将一些不同的昆虫带进教室,逐一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准确识别益虫和害虫。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指导学生自行探求,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总之,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来教授科学课程,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同时不断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在科学上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黄山小学)
[关键词]:小学 科学 生活情境 思维 创新能力
加强对少年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素质的提高。据权威媒体报道:中国科普研究所“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组完成的最终分析数据表明,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仅为0.2%,例如测试对“分子”、“计算机软件”、“DNA”三个国际通用的测量词汇的了解程度,调查结果显示,不能正确表述“分子”的人达85%,不知道“计算机软件”的达94%,不知道“DNA”的达91%。此调查的调查对象虽是我国公众,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严重问题。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而这一改变必须从小学教学开始,从娃娃抓起。因为在科学高度发达和知识迅速普及的今天,小学科学教育方面表现出的任何问题,对一个国家经济的振兴和国力的增强都将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基于这种认识,学校安排我担任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后,我倍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我仔细研读了教学大纲,认真地钻研教材,并听了很多学校老师的公开课,几年下来,积累了科学教育的一些经验,其中最重要的是以下两点:
一、 善于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是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学好科学
二、 在生活中的用处是那么的广泛,从而对周围世界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要打消说到科学就感到高深莫测、无从下手的恐惧心理。以周围常见的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为对象,提供给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材料进行科学知识的讲解,并适当地将这样的科学知识的普及延伸到课堂以外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
如在教学《了解空气》的时候,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往瓶子里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绝大多数同学可以说出是由于瓶里有气的原因,我们自然会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其中的原因,而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因此讲解空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的时候,孩子们有了形象的感觉,兴趣就非常的浓厚。
又如,在《溶解》一课教学中,我准备了水壶、杯子和奶粉,接着提出一个问题——“现在老师很口渴,想泡一杯牛奶来解渴。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想一个好办法,让老师快一点喝到这杯奶啊?”冲牛奶对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一听到能够为老师献计献策更是来劲了。学生马上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给老师献上了计策:“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奶粉快一点溶解在水里。”“用热水来泡,奶粉溶解起来也很快的。”“把奶粉放进水里,然后再用两个杯子倒来倒去”……从这样的生活情景出发,然后再将其引入到新课的教学中,学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境的引导,自然就不会感到科学是那么的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的接近,对实验设计也就非常的感兴趣了。
二、善于用科学课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以情境教学,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而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内进行思考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要想真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仅凭老师灌输一点现成的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而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千方百计创设情境,让学生吸收更多的信息,拓宽知识面,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例如,如在教《热胀冷缩》这一课时,需要做金属球穿过铁环实验。我在正式实验前设计了这样一个小实验:在厚木板上钉上两颗钉子,两颗钉子之间的距离恰好是一个垫圈的直径,垫圈不受热时刚好能从中通过,而受热后就不再能通过。这个有趣的实验强烈地吸引了学生。接着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演示金属球穿过铁环的实验,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在探索中弄明白:固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也和液体一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在学习了《热胀冷缩》,知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教师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去探究生活中的植物油、酱油等是不是同样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有了前面生活化的实验材料的铺垫,这样的课外探究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这样,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得既主动又有趣。实践证明,创设良好的自然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广阔性的目的。
2.在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同时,老师要尽可能地启发与指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进行探求活动,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小学科学教学大纲指出,科学课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应用所获得的知识,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因此,老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自行进行探求活动,这是培养学生思维主动性的前提。如教《花的构造》一课,除了课前要求学生采集一些植物的花以外,有的老师还有目的地准备一些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花,让学生动手解剖,仔细观察花的构造,直到形成对花的构造的准确认识。又如,在指导学生认识常见的益虫和害虫时,不少老师都让学生留心观察图中的昆虫,并引导学生根据昆虫对人类的益处和害处,对昆虫进行分类。有的老师还常常将一些不同的昆虫带进教室,逐一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准确识别益虫和害虫。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指导学生自行探求,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总之,要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来教授科学课程,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欲望,同时不断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将科学探究活动由教室扩展到课堂以外的家庭、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既巩固扩展了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在科学上获得真正的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黄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