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罪”字设问,用语言落实——以《孙中山破陋习》教学为例

来源 :教育界:基础教育研究(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fan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解读文本,要有独特的视角,要有鲜明的个性,要能把握文本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字眼。纵观《孙中山破陋习》全文,如何教学孙中山和妈妈围绕着“缠足”而进行的一番激烈的对话,才能使得这段对话教学更加富有实用性和实效性呢?聚焦“罪”字,从读懂含义到表现情感,再到读写结合,用语言落实,有利于我们突破教学重点,体会人物情感。
其他文献
【摘要】笔者认为“思考力”就是运用探索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适切的练习能引发探究欲望,兼顾探究差异,激活探究思维,开发探究潜质,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有更多的梦想去追求、去探究。  【关键词】适切的练习;思考能力  什么是思考力?科学家华罗庚先生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当下,中国的教育界已经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小学音乐教育亦是这样。依照《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育应当抓紧审美教育加以延伸。所以,音乐教育当重点激发学生的审美才能,在音乐
德育常态“传统、说教、盲目、无序”无疑是低微的,打破常规,充分发挥绘本在儿童生命成长中的无限能量,将绘本运用到德育教育中,将育人工作润物无声地融入孩子们的生命成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