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2010年上海高考化学卷谈有效教学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59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1005-6629f2010)12-0052-04
  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B
  
  从2001年至今的10年上海化学试题在题型和题量上都几乎不变,内容上虽稳中求变,但基本上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对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更加关注化学学习的过程。所以。不少学生虽反复操练,历经各类试题,“减负”不成反“厌学”,面对似曾相识的试题有诸多的不确定。故今年上海高考化学的考生均分有所下降。以下对今年的上海试题作分析,以便更有效开展今后的化学课堂教学。
  
  1围绕基础。渗透学科思想
  
  连续多年在选择题中出现的“五同”、“电化学”和“能量”等,今年没有在试卷中专题出现,但不少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就包含四个知识点,考查范围更广。对化学用语、化学概念和元素化合物的实验考核也并未减弱,如第2题的化学用语;第3题的有机物命名;第5题的化学概念和微观结构的考查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设法引导学生对新接触的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不同角度的理解。其中“咬文嚼字”是有效教学的方法之一,如对“酸酐”的理解,完全可由“酸失水”即“晒干”,对有机物也可能“晒不干”。尚有氢原子剩余而并不属于相对应的“氧化物”;再如对“化学键”的理解,可理解为原子为达稳定结构而相互作用时的原子间连接“钮带”。有的原子本身就是稳定结构,当然就不再需要“钮带”。
  每年的第四大题23\24\25是化学学科思想的最具体的反映:结构决定性质思想、守恒和平衡思想。除此之外的其他试题中也有充分的体现,如第17题还是对平衡的专题考查。在实验和有机题中也有结构决定性质思想的体现,而在计算中多要运用守恒的技巧。在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中学科思想也是贯穿始终的,其中电解质溶液的内容就是最集中的体现,也是历年高考常考不衰的经典题型,如今年的第6题中,B选项“强酸制弱酸”苯酚体现出弱酸性是由其本身结构决定的、C选项“防倒吸”是因氯化氢的强极性易溶于水,这些都是结构决定性质思想,D“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用饱和食盐水是利用平衡移动原理。第9题的“离子大量共存”主要考核在指示剂显色的条件下、双水解促进水解等实质也还是平衡的思想。第16题要比较“溶液中微粒浓度大小关系”。其间要由结构看其“电离”或“水解”的辩证影响。还需要溶液中“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思想,方能以不变应万变地迅速解题。第19题要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C和D项有反应电子守恒的考查。A、B项和第21题是由离子间量的不同而导致反应方程式不同,其间很多道理可用学科思想加以解释。
  今年第七大题中第30题,相对以前的难度明显下降:单纯是质量分数和溶解度概念换算,这方面是初中教学的难度。但不少学校的教学可能在这方面反而因不重视而显得薄弱。第31题就不同了,考了教材中淡化的磷元素及其化合物,题给五氯化磷的分子结构,第(1)问考的是最简单的反应关系量的计算和运用守恒思想进行物质的量浓度换算。第(3)问是对化合价和混合卤化磷分子空间异构体的考查,静心梳理后正确解出不是难事,但此题涉及立体空间结构,多少年来“上海卷”都没有考到这个难度,有点出人意料。第(2)和(4)问都是通过反应式运用质量守恒推出物质的化学组成。只是第(4)问中设计了思维梯度,必须由限定条件范围进行组成的推断。要正确解出确有难度。我们的学生在平时繁琐的计算练习中,特别是普通中学的学生对大的计算题都有畏惧心理,常望而却步。加上较为陌生的知识和在高考中心里压力更大。导致此题得分率不会高。
  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实在有限,只有以点带面,将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分析精透才是最重要的。摒弃题海战术,精选精练,才会增加学生的学习信心,进而触类旁通,提高解题的能力。
  
  2关注生活。重视实验探究的过程
  
  这在近几年的上海卷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去年和今年试卷的第1题是“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给学生第一印象就是化学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是一门为使生活更美好、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科。第4题是考生活中的化学常识:A选项“有机物不导电”。难道有机物都不电离?B选项“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一般认为:没错;C选项“二氧化硫可用作食品防腐剂”只要严格按规定,还是可以的:D选项“N0可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教材上虽没有出现相关内容,但可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在“评说硫、氮的功与过”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一氧化氮(N01——抗心脑血管疾病的明星”的新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此题也是在提醒:教学要关注生活。所以,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将白常生活现象或社会热点新闻引入,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本卷第23题从“胃舒平”成分“可以制耐火材料”的原因分析,就不仅仅是“都有很高的熔点”。作耐火材料,在受热情况下,也可能与水接触,如溶液的加热、用水灭火等。若能这样思考,则a“都不溶于水”就也是正确的答案了。不过,因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真正给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让学生体验探究和发展的过程实在是太少。所以,此题两个选项都选的学生是很少的!这也提醒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真正的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所思考,就不要抢着赶进度。
  第12题“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事故处理正确的是”的B是实验室制硝基苯时三种原料加液的顺序、c选项是不小心苯酚沾到手上的处理、D选项是水浴的使用范围,这些若不在平时的实验中设身处地的思考和实践,就会左右为难而很难确定正确的答案。第26题是“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备CO2气体”、“CO2气体的提纯和干燥”,此题可以说是科学研究方法、过程的具体体现:第(1)问“配制1:1稀盐酸应选用的仪器是”,体积比浓度溶液的配制,只是一种粗略的、非精准的溶液配制法,不需要用高精度的“容量瓶”;第(2)问是“提纯和干燥”装置内溶液及其作用。“提纯”一般应先提纯后干燥,先弄清楚CO:气体中有哪几种杂质,再弄清每种气体不同于二氧化碳的性质才可一一选择除杂剂;第(3)和(6)问是定量实验的最基 ‘本的误差分析,没有繁杂的数据处理。最后一问的“恒重”操作考的就是教材中的原话。有点出其不意。其实教学应与生活一样:不要想得过于复杂,简单才是真!第(4)和(5)问是关于“一次性饭盒中石蜡和CaCO2在食物中的溶出量”科学探究内容。对这一内容作者的感觉是:太切合生活而具现实意义了。现在的社会对“低碳”和“绿色环保”的呼声越来越大,2010年4月8日在湖南卫视《百科全说》“董金狮老师为你解密塑料生活用品对健康的危害”中,就看到这位老师对一次性饭盒在使用前后的质量测定,对比发现,使用后的一次性饭盒重量会减少一半,那这些物质哪里去了?“被人吃了!”当时,所有的观众为之震惊。他作了精要的 科学分析。我想只要看到此节目的人,在以后的生活中就会自觉地抵制一次性饭盒的使用。当时我就想这是多好的高中化学课堂素材呵!学生可能知道“相似相溶”原理、酸和碳酸钙的反应原理,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就是能力,也是我们学习化学最根本目的所在。其实只要做个有心人,生活中有很多这样可以使化学课堂变活的题例,用活这些资源会创造出事半功倍的高效课堂。
  
  3精选精练,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在今年试卷第2题中“次氯酸的电子式”较难,但因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和弱酸性,其电子式书写可加以拓展: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当化合物的组成元素都是非金属时,非金属性强的得电子能力更强,化合时显负价。而“0”和“CI”在周期表中是处于对角线的位置。相对来说层数的增多导致半径递增比同层质子数减少而半径递增得更多一点,故次氯酸的三种元素中还是应“0”显-2价,“Cl”显 1价,这样就很好的理解了次氯酸的电子式书写。对中学一些特殊的难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科学态度也是必要的。
  第6题C“氯化氢气体的吸收”装置原理当然没问题,但实验中哪里有此必要?若烧瓶口向上时只要进出管位置稍作调整,原理上完全没问题,而口向下会加大了装置的固定难度。没想到此装置在第18题“模拟氯碱工业生产中检查氯气是否泄露的装置”中再次出现。但氯气泄露怎么就一定会从导管中进入烧瓶?这些装置有现实操作的可能性吗?为什么要反复出现?第8题C“浓硫酸与溴化钠共热制取溴化氢”,若要制少量气体还是可以的,只不过含杂质Br2,不纯罢了。若没有生活和实验事实验证,还是少凭空设计出理论上的试题,防止出现一些漏洞, “纸上谈兵”会加大教学无谓的负担。其实,经实践验证、有现实生活和科学价值的好题已经不少,减负增效是如今课堂的最大追求,更应是上级相关部门的职责。
  第11题的向碳酸钠和NaOH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盐酸的图像反映,也只是理论上量的关系,其实是很难控制在碳酸钠全部变为碳酸氢钠后才继续反应放出二氧化碳气体的,要实事求是。最好这一类理论和实际有出人的试题不要出现或果断删除。我们的专家在编选练习类资料时,是否可将这一类习题全部抛弃,让我们的教学过程更加理性化,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第22题中“若纯铁完全反应”和Fe2CO2反应的产物到底应是什么?若生成FeO,答案就是c;若生成Fe304,答案就是B;那若两种产物都有,D也是正确答案呢?第26题的(2)“A是CuS04溶液”,CuS04溶液在除去H2S气体的同时,极易溶于水的HCl气体当然也会被吸收,那还有必要再用“NaHC03溶液”“吸收HCI’’吗?能有那么多的杂质吗?此题也待斟酌!
  化工题侧重能力的考察,也是这几年高考的重头戏。2005年上海卷第26题考了“联合制碱法”的工艺流程内容:2007年海南化学卷考了“氨碱法”和“联合制碱法”两种工艺的对比;而今年上海的第27题“工业生产纯碱的工艺流程”中有的内容令人费解:第(1)问中的“粗盐水”中影响纯碱生产的杂质成分到底是什么?加“沉淀剂A、B”,要除去Mg离子吗?先加过量的氢氧化钙,再加碳酸钠生成沉淀,那不如直接通人氨气不是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且能减少不必要的试剂浪费吗?沉淀C又到底是什么?流程图中是不是该稍有所明示呢?第(4)问的“碳酸化后过滤,滤液D最主要的成分是”,滤液应是碳酸氢钠的饱和溶液,当然,含量多的应是NH4 、C1-,但最主要的成分一定只是NH4Cl吗?第(5)问“滤液D加入石灰水产生氨”。我们知道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很小,实际生产中是不是应该加生石灰或石灰乳?若是这样的话。那“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答案:反应物中的氢氧化钙就不能写成离子形式了!更为不解的是此题的下一个空:“滤液D加石灰水前先要加热,原因是”。滤液D中加石灰水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将其中的NH4 转化为氨气而循环利用吗?滤液D中的溶质成分是氯化铵和碳酸氢钠,只要加入石灰水就一定会产生碳酸钙沉淀的,先加热怎么就会符合“防止加石灰水时产生碳酸钙沉淀”这一答案呢?此题命题者的意思是否是在加生石灰后要加热,以降低氨气的溶解度使更多的氨气逸出!作为教师有这样的理解,一定也会有不少考生也这样理解,因此在此与大家商榷。
  由此,作者也想到:作为中学教材和其相应的配套练习册,里面也有不少地方是值得推敲的,有些还是一看就知的明显错误。少数师生可能就以讹传讹、不求甚解,这哪还能成为教学必须依据的“纲”!有错是在所难免,但最大程度的减少错误、及时的修正错误,将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却是应该做到的。“二期课改”的教材已全面普及,可非常成熟的配套练习可以说还没有形成,特别是对普通中学要选到适中的练习题还很难。所以,要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设计、制定出适合本校特色的练习题成为不少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而在选配课堂练习时,每位教师不仅要注意到训练题对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更要注意习题的高质量,不违背客观事实。
其他文献
11月4日至5日,由华东师范大学《化学教学》编辑部、江苏省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扬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和江苏省化学课程基地(新华中学)共同主办的“中学化学新课程学案专题研讨会”
介绍了Nanokis网站并对其基本理念、教育资源、评价形式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开发国内纳米教育网站、推广纳米教育提供借鉴。
新华网柏林3月7日电(记者刘向),近日,乙醇汽油E10在德国市场上受冷落引起各方关注和争论。
1 美国化学竞赛实验操作考试简介    美国化学竞赛分为四个层次:地区选拔赛、国赛、夏令营和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ICHO)。每年从一月份开始筹备,3月中下旬举行地区选拔赛,4月中下旬举行国赛,从国赛中选20名学生参加5月到7月举办的夏令营,夏令营结束后再从中挑选4名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
比较法是确定对象之间差异和共同点的逻辑方法,也就是对比两个或两类事物,确定它们之间的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应用比较法建立一种“比较教学模式”,并将其运用到教学中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2-0075-02 中图分类号:G632.479 文献标识码:B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科学教育中引入习题的初衷是,巩固和加深学生学习的知识,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传统习题的不足,教师引导学生对习题知识的科学性、思考的全面性开展进一步探究活动,以怀疑作审视的出发点,以逻辑作论辩武器,以实证为判别尺度,是对当前化学习题教学有益的补充。本文所探讨的就是由一道经典习题引发的思维拓展和探究活动。
摘要: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化学实验是科学的启蒙、是科学的基础和灵魂,也是完善人才素质,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素质的重要载体。依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理论,重视和改进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从而使素质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实验教学;创造性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6-0015-02中图分类号:G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