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_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所谓的教学,最主要的就是指老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教与学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切实有所授与切实有所学,也就是如何让课堂更具实效,就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余文森教授这样阐述:“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什么是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呢?《语文课程标准》这样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说语文課堂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能力上得到较大的提高与发展,学习态度和习惯得以养成。
  那么如何让一堂语文课更具有实效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向可以努力。
  一、让我们的语文课更具语文特色
  一堂有效的语文课首先是一堂语文课,也就是说它该有自己独特的学科特点。那么语文的学科特点是什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其中“人文性”,讲的就是人文情怀,情绪情感。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还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因此语文学科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对语言的独特品读,引导学生去感受文本传达的人文情怀、情绪情感。
  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带领学生好好品读感悟;其次,在课堂上要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和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从而捕捉到字里行间微妙细腻动人的情感。记得在上《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我做了一次新尝试,就是静下心来好好读这篇文章,标注出自己感触深刻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悟,然后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享,比如说看到“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我用着简单的语言记录我的感受:“世界上哪有哪个地方本该是没有阳光,本该是百花永远凋谢的?但是因为纳粹曾在这里驻足,于是它便注定远离阳光,注定没有百花盛开的生机……”聊着自己读书的感受,情感是更真挚与更投入的,结果一堂本是无章法的课,却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更深的体会。因着这一堂课,让我深切地体会到在课堂上用自己的情感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是多么地重要。后来我在上《孔雀东南飞》的时候,便把重心放在对语句的品读上,带着学生在语言的课堂里散步,在讲到刘兰芝与焦仲卿再次相见的环节,那一句句灼人肺腑的话语,学生真的也跟你一起沉醉其中,甚至有不少女孩子眼眶都红了。我觉得这应该便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吧。让学生去感知语言,感受语言,不断积累语言,练就丰富的想象,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让语文课上的学生更具生命力
  夸美纽斯说:“假如没有一个学生违背本人的意志,被迫去学习任何学科,我们就不会有发生厌恶和智力受到抑制的情形了,每一个人都会顺着他的自然的倾向去发展。”这与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谋而合。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语文课更是如此,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关爱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学生学有所获。或获得知识、习得方法,或触动情感、提升人格。一堂有效的语文课不是老师的独角戏有多精彩,而是要看学生能否真正融入其中。
  课堂的有效性不仅表现在老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实施上,还体现在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有效性上。一堂有效的课,应首先是一堂“常态课”,是一堂在平时教学也能切实落实的课。听过一堂《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很热闹,学生参与积极性也很高,甚至在最后一个问题“‘一尊还酹江月’所体现出来的是苏轼积极的人生态度还是消极的呢”时,还有学生能够阐述不同的理解,形成辩论之势。但是回头想想却发现不少问题。首先从学生的参与面来讲,整个课堂回答问题的学生固定是那几个,而又主要以最后两个形成辩论之势的同学为主。我想一堂有效的语文课,我们应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而不是围绕着几个学生提问题。了解了一下原因,原来是老师怕学生无法给出自己所想要的答案,会影响课堂美观,于是就屏蔽掉了某些学生,剥夺了一些学生的发言机会。于是一堂课沦为了老师的表演课,带着如此的目的去上课,课堂如何有效呢?再者,从学生参与的有效性上来看,我们在感叹学生能有自己见解形成辩论后却发现这个问题不了了之了,老师只是提出了这个问题,然后学生有不同想法了,形成了辩争了,课堂热闹了,有看点了,但是老师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或者总结却没有,学生对于自己给出的答案到底正确与否心里没底。我们的课堂是确实存在着这么一个现象,为问问题而问问题,没有问题也要挖出问题让学生起来回答,这样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些老师,关注的不是我们的学生,而是他人对这堂课的评价,教学中的一切不是为了全体学生,而仅仅是为了向他人展示自己,展示少数学生。因此,评价课堂的有效性,不能仅仅停留在教师的层面上,还应该关注全体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三、让语文课的课堂更具方向性
  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它不像其他学科,说“1 1”就该等于2,处理语文教材就好像俗话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语文课文你要处理的东西可以有很多,经常会在一堂公开课结束后的评课环节听到老师争论这堂课的目标设置,由于各自的理解而有着不同的意见,但那么多个方面的内容我们是不是要面面俱到全部都涉及呢?条条道路可通罗马,我们在短短一堂课既想走走路线一,又想试试路线二,还想再闯闯路线三,如此一来反倒使得我们迷失了方向,最终也会使得师生俱疲,却终无所得。
  一堂课讲究有效性,它应该具有明确的方向,应该是要讲究一课一得,讲究学生学有所得。如何让语文课的方向更明确呢?这便有赖于我们教学目标的设定了。我想语文课目标的设定不在多,而在精,要仔细思考好你想让学生在这堂课上学得什么。我记得自己第一次上李白的《蜀道难》时,收集了很多李白的资料,并把这些都与学生分享了,然后又品读诗歌的语言,还分析诗歌的手法,当然还要来个背景和主题的探究,想把你所了解的内容全都讲予学生,结果一堂课容量过大,时间上的安排混乱,学生也弄不清这堂课的重点何在,想讲的越多却反而越无效。所以一节课的有效性不在于课堂的容量有多大,而在于你所设定的目标能否确实完成,一堂课如果只能完成一个目标,那么我们就设计一个目标,不要被语文课文丰富的内涵干扰,忘记了课堂最本质的有效性。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承载着更繁重的任务,评价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该从多角度多层面考虑。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不断探索,积极进取,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作出不懈的努力。
其他文献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多角度、多元化的解读是理解文学作品的必要途径,但也要防止过深分析或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所以文本解读应该有一个边界。文本解读的边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边界立足于文本的需要  经典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浓厚的文化底蕴
从远古铿锵的缶声、悠扬的管弦到魅力四射的现代歌舞,从千年前的飞天梦想到今日的太空遨游,从徐徐展开的水墨丹青到创意无限的点火仪式,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厚重的历史文化以无穷魅力让世界惊叹,让世人沉醉。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像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长河映照出中华民族几千年风雨烟尘的身影,回荡着中华儿女自豪的声音,刻印着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记忆。编钟、方块字、粽子、京剧、故宫……中华文
[摘 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使我国很多领域都得到相应的提升,其中就包括教育领域,可是由于教育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教育弊端开始展现出来,就比如教育过育注重书面教育,往往会忽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这也使得学生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而且动手能力也比较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制定了加强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课程,从而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和内容。这也说明了劳动技术教育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
课文《智取生辰纲》从杨志等人开始上路起,到杨志自己也喝酒解渴止,多处着力写天气,写太阳,写树林。直接写“热”的有近二十处,用“凉”字来间接写“热”的也不下十余处。而且写“热”有的通过作者介绍,有的通过八条好汉之口,有的通过杨志或虞候、老都管之口,更多的是通过军健的语言和行动。反复描述,不断点染,作用多多,实在了不得!  一、渲染气氛  蔡京“六月十五日生辰”,押送生辰纲“正值五月半天气”,盛夏酷暑
[摘 要:确定了图书选题之后,需确定市场的图书定位、开本、用材、封面、版式、整体风格等。非学术普及性大众化的辞书定位,惹人瞩目,准确规范,增加现代索引方便查找,携带适手,围绕方便读者进行策划。  关键词:图书定位;汉语拼音索引;开本版式读者]  确定了图书选题之后的工作,有怎样增加图书的卖点和特色,在编辑的审读、加工的环节怎样与作者商定市场的图书定位,确定图书的开本、用材、封面、版式、整体风格,等
坐标是近代数学基础核心课程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我国数学课程的发展与完善,对于数学课程学习中有关坐标所接触的内容及其重要性值得深入探究。坐标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且涉及内容广泛、综合性强,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去逐步理解和掌握,因此,教材在呈现该内容时采用了螺旋式编排,分阶段逐渐深化。依据课程标准及教材内容,可以将坐标内容的学习分成三个阶段:经验性理解、形式化理解、结构化理解。  一、第一阶段:
《现代汉语词典》中“作业”一词的解释是:“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进而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传统作业实行整齐划一的 “大一统” 布置方式,它囿于书本、拘于读写、限于室内、形式单一、答案唯一、评价单调,导致语文作业最终成为“只有压力,没有魅力”的负担,严重压制了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一、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作业特点  1.层次性与趣味
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能否利用矛盾,是问题有没有启发性的关键。矛盾,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有了矛盾,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抓住文本中看似不合理的地方,巧设问题,这种基于矛盾点的问题,常常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激活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笔者结合一些具体的教学实例,就“如何在文言文教学中抓矛盾点设问题”这一点谈些体会。  一、
[摘 要:实验教学中心的资产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笔者所在医学院校的实验教学中心的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题进行探讨,旨在为其管理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中心;资产管理;探讨]  随着医学院校对科研和教学的投入不断加大,实验中心购进的仪器设备也不断增多。只有理清了实验中心的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才能更好、更便捷的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因此本文
[摘 要:《美术课程标准》提到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发展美术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特别是美术欣赏教育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上,是最重要的一环。然而,现实中美术欣赏课往往会由于教师个人的行为 比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占主导地位,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大包大揽或者运用单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