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借助Halliday的情态理论,对《离骚》三个英译本中或然性情态翻译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孙译和霍译多采用显化形式翻译原文或然性情态,倾向于体现原文作者的主体性,但霍译情态语义的整体准确度不及孙译;杨译在显性情态处理上有客观化倾向,在隐性情态处理上采用了略译和保持隐性情态的做法,倾向于体现译者自身的主体性。译文中或然性情态的语义偏差与译者的理解、句子主语、谓语结构、情态表达方式的选择和时间参照框架等有关系。隐性情态的显化虽能反映译者对原文情态的理解,但同时也会影响译文本身作为诗歌所应具有的隐性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