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田修一:小说家的成长史

来源 :小说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t83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大概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一个年轻人将小货车在路旁的自动饮料贩卖机跟前停下,他跳下车,把饮料从车厢里拿出来,逐一装入机器。
  多年后,他坐在新宿一家酒店顶楼的咖啡馆里回忆那段时光,说那是他最擅长的工作,开车,搬运饮料。畢竟他父母家开着卖酒水饮料的店铺,从小就帮家里干类似的活儿。他还做过很多蓝领的工作:游泳学校的教练,空调清洗员,酒吧调酒师。偏向于“体育系男子”的他,因为经常游泳而保持着良好的身形,加上眼神年轻又真挚,完全看不出已近天命之年。
  他就是日本作家吉田修一。
  如果没有开始写作,或许他仍然不会踏入公司工作。毕业于法政大学经营系的他对上班没有兴趣,晃荡了若干年,在三十岁到来之前,以一部描写游泳少年的中篇《Water》进入文坛。那是一部充溢着青春热意的小说,带着轻微的腐向,1996年入围日本文学界新人奖。彼时文学圈和影视圈尚未流行同性情结,题材上的微妙应该只是偶然。其语言轻妙,没有明确的故事线,更多的是情绪而非叙事。熟悉吉田修一的读者想必能从《Water》中看出他的文字特征,虽是处女作却已具备他笔下的年轻人特有的散漫、炙闷、茫然,和那种仿佛要溢出纸面的荷尔蒙气息。
  第二年,吉田修一凭借《最后的儿子》摘得文学界新人奖。这一次是直截了当的同性题材,讲述“我”和外号叫作“阎魔”的同志酒吧老板的同居生活。并非流俗的爱情故事,而是关于两个人的相处,其中有龃龉,有温暖,也有缓慢不可见的分离。那篇小说发出无可置疑的叩击人心的轻响,开车送货的年轻人凭借独特轻妙的文字,顺理成章地开始了作家之路。
  如果仅仅是持续地描写青春,吉田修一恐怕不会成为被日本乃至全世界认知的作家。他之后的作品呈现出万花筒般的形态。《同栖生活》乍看是几个百无聊赖的年轻人的合租日常,却不时闪现人心的暗色,最后风暴般的结局,给人极大的冲击感;《恶人》则是以凶案开场,细密地追踪凶手的心路,把一个人从里到外呈现在读者眼前;《横道世之介》穿插着此时与彼刻,横道世之介一整年的大学生活,和他有关的人的“现在”,世之介只在那一年里,不在此刻,死者以他永远年轻的笑容活在他人的记忆里;《怒》仍然是案件先行,复杂的三条叙事线彼此交织重叠,最初关心“凶手是谁”的读者,到最后也会忍不住为三个地点的每个人物的选择而动容。有的作家不断以不同的方式书写同一个母题,吉田修一则是不断挑战新的书写对象。
  2016年,根据《怒》改编的同名电影在日本成为话题时,吉田修一已经完成新的长篇《过桥》。回环的时间线和涉及近未来的叙事,让人想起大卫·米切尔的小说。其后,惯写长篇的他久违地推出中篇集《犯罪小说集》。2017年,他则在《朝日新闻》开始新的长篇连载,以1960年代的长崎黑道为背景的《国宝》,主人公是横死的黑道老大之子和伙伴。抛开时代背景不谈,主人公又是吉田作品中最常出现的“乡下男孩”。
  今年49岁的吉田修一写过许许多多从外地到城市的男孩,如永远乐天温柔的横道世之介、《恶人》中的佑一,即便是《同栖生活》里被都市浸染过的直辉,都会在某些瞬间流露出茫然失措,源自他们和世界的落差。那种难言的疏离感,也许是当年开车送货的男孩心中所隐藏的。除了打工和游泳,以及和一群好友打发时间,那个男孩还有个可以说是不协调的爱好,那就是阅读。据说吉田修一最初被文字打动,是因为在学校图书馆等人时随手拿起了波德莱尔的诗集。读书让他身处众人之间也保有某种孤独感,仿佛是为了维护那种孤独感,他才在二十七八岁开始写作。
  1997由文学界新人奖正式出道的吉田修一,在2008年至2015年担任了该奖项的评委。有必要提一下2002年,这是他作为作家树立起闪亮名声的年头,先以《同栖生活》摘取山本周五郎奖,又以《公园生活》获得第127届芥川奖。2016年底,吉田修一成为芥川奖评委。从参选到获奖再到评委,其人生仿佛走了一个莫比乌斯环,由一面绕行到另一面。
  专访过程中,恰好有幻冬舍的文学主编茅原秀行在旁,他同时也是《同栖生活》的责任编辑。吉田的自我回忆,加上茅原秀行的补白,构成了对吉田修一作为小说家的成长史的回望,从中也不难看出日本出版业的独特性:奖项出道,编辑扶持,再加上本人的努力,这一曲创作天分与文化产业的完美协奏,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其少见的。
  如果作为一个作家活着,是非常幸福的
  Q:1996年的《Water》是您在写作方面的第一次尝试,当时参加了文学界的新人奖,并获得最终入围。1997年,您终于以《最后的儿子》获得第84届文学界新人奖。首次参赛没能获奖,之后是什么动力让您继续写作呢?
  吉田:1996年那届一共有五篇小说拿到最终入围,所以我应征的时候没想到自己能最终入围(采访者注:那一届有1400多篇投稿)。那是我第一次写完一整篇小说,只是试着投稿。当我知道自己拿到了入围,真是相当意外。我当时寄住在朋友家,文艺春秋出版社(后文简称“文春”)的责任编辑打电话过来,我忽然有种感觉,“也许能拿奖”。在接到编辑的电话之前,我完全没想过要成为作家,或是自己能成为作家,仅仅是写了一篇小说发过去,之后就一直在打工。日常生活也蛮辛苦的,我忙于应付现实,并不是忘了那篇小说,只是没怎么怀有期待。这个等待过程大概有半年。结果当年没拿到奖,“文春”的编辑说,明年再写一篇吧。于是我又写了一篇。这一次就不是应征,而是直接给编辑。文学界新人奖要经过三次审查,我因为是前一年的入围作者,不用经过初选,直接进入二审。总之,在《Water》入围之前,我根本没想过要当作家。即便在第一次入围之后,也没有很具体的想法,只是觉得自己或许能拿奖。
  茅原:稍微补充几句,新人奖也是一种培养新人作者的系统。拿到最终入围的人,就会有派给他的责编对其进行培养,让作者参加下一次的比赛。新人奖都会这么做。
  Q:写《最后的儿子》时,已经确定要走写作的道路了吗?
  吉田:并没有。当时的目标就只是“拿到新人奖”。   Q:拿奖之后呢?
  吉田:拿奖之后也没有“我要成为作家”这样的想法。觉得或许能拿奖,认真地写了《最后的儿子》。那部小说拿到文学界新人奖之后,还入围了芥川奖(采访者注:第117届芥川奖,该届获奖作品是目取真俊的《水滴》)。编辑说,再写一篇吧,然后我又写了一篇。我从来没想过自己的人生还会和芥川奖扯上关系呢。当然了,后来那篇也不是为了拿芥川奖而写的,对我来说,差不多是半年写一篇的节奏,两年后,《最后的儿子》出书了。那是在1999年。我现在都记得,那是我第一次在书店看到自己写的东西变成了实体书,在涩谷的书店。当时我突然感到,如果作为一个作家活着,是非常幸福的。那种心情是在看到书的瞬间产生的。
  茅原:这样说起来我也很吃惊。吉田先生在书店看到自己的书,萌生成为作家的想法——在同一时期,我也在书店看到了那本书,买回来看。我当时是个新人编辑。
  吉田:然后他第一次主动联系作家见面,就是我。不过我当时并不觉得自己是作家(笑)。
  Q:您在获得文学界新人奖11年后,自己也成了该奖的评委。作为评委要看几篇小说?
  吉田:五篇。最终入围的那五篇。
  Q:作为评委,能谈谈感想吗?
  吉田:我自己也经历过,所以知道,到了那一天,这五个人是以怎样的心情在等待着。肯定是非常紧张,满怀期待。因为人生可能因此而改变。作为评委,我大概在两三周前接到入围的稿子,然后在某一天召开评选会,当场写下自己的意见。担任新人奖的评委,我忍不住有种使命感。
  Q:听说您出道后的那段时期,经常去“文春”的编辑部写稿……
  吉田:是在拿到芥川奖之前,所以大概有五年的时间吧。把稿子带去《文学界》的编辑部,编辑看完,我就在那儿改。
  Q:是因为喜欢编辑部的氛围所以在那里改吗?
  吉田:完全不是。刚才茅原先生也说了,那是一套培养新人作家的体系。我带去的稿子是给《文学界》的主编——他就当着我的面开始看。他不会直接要求修改,只是谈一下感想。一方面也是因为临近杂志的截稿期,所以我听完之后就当场改。有时候甚至从夜里改到早上。改完交稿。《文学界》是纯文学杂志,后来我也给一些更加大众的杂志写,发现纯文学做的是减法,要对写完的东西做出删节,而大众杂志的编辑则会要求加写一些部分。我感到这是两者之间最大的不同。可以说,我泡在《文学界》编辑部的那五年,做的都是“删节练习”。
  可以不仅仅当一名作家
  Q:芥川奖可以看作是您人生的拐点吗?
  吉田:当然因此有很多变化。但在那之前,我写了《同栖生活》,就是由茅原先生担任编辑,在幻冬舍出的。那是我的第一个长篇。可以说是一个挑战,写了和以前不同的东西。这部小说拿了山本周五郎奖,对我来说,感觉那更像是一个拐点。然后《公园生活》拿了芥川奖。其实如果按时间顺序整理,差不多是我先得知山本周五郎奖的消息,两个月后颁奖,拿完奖的下一周就听说了芥川奖获奖的消息。就像一连串的转弯。
  茅原:山本周五郎奖也是个重要的奖。有点类似直木奖的基础,是大众小说的重要奖项。
  Q:看您的履历发现,在拿到芥川奖之后,您的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
  吉田:那之后差不多同时在写六部小说。难以置信吧?(笑)现在回想,觉得是不正常的。那时候好像完全不睡觉似的。没错,《星期天们》《东京湾景》《长崎乱乐坂》《春天,在巴尼斯百货》《初恋温泉》,还有《地标》。那是2004年,虽然很累,却不觉得难受。反正就是超乎寻常的一年。
  茅原:《7月24日大道》也是2004年。
  吉田:那么不止六本?天哪,我到底一年写了多少本……还有个原因是,山田咏美是我拿到文学界新人奖时的评委,有一次吃饭,她对我说,拿奖之后来的工作,你都接下试试。于是我怀着“想看看自己能做到哪一步”的心理,就把约稿都接下了。
  Q:再后来就是2007年的《恶人》。当时是不是没那么忙了?
  吉田:2002年拿了山本周五郎奖和芥川奖,那年的约稿我一直到2006年才写完,用了四年。然后第一次接到報纸连载的约稿,就是《恶人》。因为是连载,每天都要写,我自己也不知道能否写下来。
  Q:您在其他采访中提到,是因为想要直面犯罪,所以写了《恶人》。
  吉田:另一方面是想要写一下九州。不知不觉就变成那样。也有些不可思议。
  Q:《同栖生活》的案件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对吧,是到最后才加入的?
  吉田:对,是最后加的。那个因为不是连载,是直接成书。改了好多遍。茅原先生也都读过每一稿呢。
  Q:之前在茅原先生的文章里看到取书名的经过,其实是两位在电话里讨论决定的。
  吉田:真的是打了好几个小时的电话。翻着杂志,不断挑出一些词来。
  茅原:现在想起来还心头发热。
  Q:《恶人》之后,2009年的《横道世之介》再度受到瞩目。风格完全不同的两部作品,是“换个心情写作”吗?
  吉田:我自己并没有感到“写了截然不同的东西”。但媒体都这么说,大概真的是这样。那也是报纸连载。
  Q:写《横道世之介》的时候,您从大学毕业超过十年了呢。回头写大学生活,会感觉怀念吧?
  吉田:说起来,真的是稍微安定下来后回望的作品。之前一直兵荒马乱的,直到写了《恶人》,才稍微有了可以回顾的从容。我有写日记的习惯,每天写,非常短的日记,一般就几行。差不多是从大学时代固定开始写的,也就是十八九岁吧。我并没有重读日记的习惯,不过差不多在写《横道世之介》之前,我重新翻看过。日记里有自己一年的生活,大概就是从那个概念出发,萌发了那部小说。
  Q:2014年的《怒》,日本的宣传语也提及“《恶人》之后七年”。可能媒体、评论家和读者都把两者看作是同一个领域的作品。您在写的时候,会不会想着“必须超越《恶人》”呢?   吉田:当然会。《恶人》不是有过电影吗?有过和李相日导演合作电影剧本的经验,他对我的影响很大,就好像是让我从“日本作家”的定位当中解放出来。写了剧本,我才意识到,“可以不仅仅当一名作家”。《电影旬报》是日本相当有名的电影杂志,《恶人》拿到了该杂志的剧本奖。人如果知道“可以离开自己日常待的地方”,就会有自由感,不是吗?当初写《同栖生活》也是那样,我感到离开了纯文学那个狭窄的世界。一部长篇写完直接出书,那不是日本的纯文学作家的惯例,基本没办法以那样的方式出书。而我写了《同栖生活》,并因此感觉到,我是可以超脱于纯文学的世界的,从而产生了一种自由感,接下来写的东西就会也呈现出自由感,会有更广阔的疆域。倒不是说我一直想要跳出纯文学的圈子,跳出作家的圈子,而是知道自己能够“跳出去”——对我来说,先是写了《恶人》,之后写了剧本,然后2006年,我去参加了在韩国首尔的签售。当时我有种“跳出了日本”的感觉。看到在海外有那么多的读者排队等签售,又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茅原:补充说明,在《同栖生活》的那个时代,纯文学的书相对来说卖得不好,几乎没有直接出书的例子,一般都是先在纯文学杂志上刊载。就算是芥川奖的得奖作品,当时也卖得不好。现在有点不同了,最近芥川奖成了畅销的保证。
  Q:您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种对照的男女关系,体力劳动者、外地到东京的男子,和在东京出生长大的小家碧玉的白领女孩。为什么呢?
  吉田:自然而然地就写成这样了。这和我自己的家庭环境也有关。我家开的是卖酒的店,也算是体力劳动(要搬运酒),周围的人也都是这一类的,然后大伙儿经常聚在我家喝酒。我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所以从事体力劳动的男性对我来说是最容易写的。而女白领呢,我周围没有一个正式在公司上班的人,可能是我觉得很稀罕,才会写在书里吧。另外就是因为好写,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文化,长崎和东京。
  Q:您笔下的女性经常有某种笨拙,而且都是乍看挺普通的,性格里却隐藏着激变的因子。《恶人》中的光代,《为爱狂乱》中的桃子,新作《过桥》中的笃子,都是如此。
  吉田:2016年的上海书展,在和史航对谈时,他也提到,看我的书,觉得我是个“往伤口撒盐”、有距离感的人,实际见到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笑),但他的描述很像是我的童年时代。那时候我性格不开朗,当然也不是别扭,就是个有点冷淡的小孩。大概是我在孩提时代看到的女性形象就是作品里写的那样。我家是卖酒的店嘛,附近有很多日式的小酒馆,长崎夜生活的所在。卖酒当然要送酒,我从小就帮家里送酒。从中学开始就一个人去。那些店里有很多风月行业的女人,我是个小孩,送酒的时候她们会和我说说话。可以说是那时候留下的印象,对于母亲之外的“女性”的印象。
  Q:前面谈到“可以跳出去”,而您作品中经常有这样的人物,怀着“哪里都能去的”错觉,其实哪里也去不了。再谈一下《过桥》,出书之前曾在《周刊文春》连载,是先有了写作提纲再开始写的吗?
  吉田:也是边写边构思。我几乎很少在写开头的时候就确定结局。即便一开始想定了结局,也会想要写出不一样的结局。
  Q:记得您说过,想要写喜剧的时候,却会变成悲剧。现在回想,写作时最辛苦的是哪部小说?
  吉田:写完了就没什么了,但写的过程中,每一部都很费心力。特别是写到杀人的时候,是最难受的。《怒》也是如此。中篇集《犯罪小说集》也是。虽然不是每一篇都有谋杀,但毕竟是犯罪。写这样的故事会有一种反作用。虽然我平时看起来可能是个没心没肺的人……
  我自己重读最多的是《同栖生活》
  Q:您现在四十多岁,作为写作者,是否认为这是自己最重要的时期?
  吉田:有一位作家,河野多惠子,现在已经过世了。她是最早成为芥川奖评委的女作家,我曾有机会和她做过一次对谈。河野女士同时也是谷崎润一郎的研究者。她对我说:“吉田君,作家是从四十岁开始的哟。你看谷崎就是。”把我和谷崎前辈相比,真让人吓一跳,不过谷崎润一郎的重要作品都是在四十多岁写的。听到这番话的时候,我刚过四十,便下决心要在四十多岁这个阶段好好努力。不过现在我已经奔五了,倒有个想法,那就是时代不同了。当时四十多岁的人,可能和现在的五十多岁差不多,体力上也是。而且我完全没有河野女士所说的四十多岁的成就感,感觉上还要再往后……说不定要到六十多岁?
  Q:您在接受日本媒体采访时曾提到,近来成了“附体型”的作家……
  吉田:是啊,最近尤其严重。可能是不这样就没法写下去吧。譬如写到《过桥》第二章,家庭主妇笃子那部分,当时我从起床开始就是“主妇”的心态。就像小说里的笃子一样,代入她的思维想道:哦,今天是儿子上游泳课的日子。小说里写到笃子经常去大浴场,于是我也去。即便照镜子都会觉得自己就是笃子——仅限于当时。笃子不是每周热衷于看周刊杂志上的丑闻吗?结果我也看得非常愉快。原本我是完全不感兴趣的。那时候会看着看着就觉得“这周的内容好无聊啊”,甚至想要像笃子那样打电话给杂志社抗议。
  茅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吉田:写《怒》的时候差不多就這样了。变得比较明显是在写《过桥》和《犯罪小说集》的时候。
  Q:感觉您现在专注于写长篇,短篇写得不太多……
  吉田:该怎么说呢,可能体质变得更适合长篇了。写长篇就像跑马拉松,习惯了之后,如果突然和我说跑个短跑,那也是做不到的。实际上也写了一些短篇,但都不大好。不过《犯罪小说集》里的中篇,是我一直想写的。
  Q:短篇和中篇的“手感”是否不同?
  吉田:按跑步来讲,八百米是最累的。在长跑和短跑之间。像我写了这么久,当然也知道怎么“取巧”。譬如本来是三四十页的东西,要写到一百页是很容易的,但那样的话质地就会变淡,不是吗?反过来,长篇也可以缩短,但那样就会像一部拍得不好的电影。两者都不是不能做到。所以,找到最适合某个长度的内容,并以相应的体量写出来,那是非常耗费心力的。   Q:您曾经说到川端康成的小说,“乍一看平淡无奇,但越读越有味道,有深度。”五十岁以后会想要写这样的小说吗?还是想继续写《怒》这样在结构上和悬念上都精致的小说?
  吉田:怎么说呢,如果能写出川端康成那样的小说,当然是想写的。但我毕竟不是他。我并不会刻意地追求某种风格,大概今后还是会按自己的方式写下去。写小说不是想要写成什么样就能写成的。
  茅原: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肯定会有一些变得圆熟的部分。现在回想,《同栖生活》之后,吉田先生在一次采访中说过,写《同栖生活》的契机,是脑海中有一句“你给我看好了!这就是人”——以这一句的冲动为开端,写下了那部小说。好像是说当时有个想法,在身边的普通人可能是杀人犯,但大家也可能心照不宣地就这么过着日常生活。“你给我看好了!这就是人。”人可能突如其来没有理由地犯下罪行。
  吉田:哇,我那时候好年轻气盛。
  茅原:而到了现在,以“附身”的技巧写作,从那时到现在有15年了。我在旁边听着都觉得,好厉害。
  吉田:相处久了就会有很多感触(笑)。
  茅原:这样想来,《怒》是在“你给我看好了!这就是人”的延长线上,由现在的吉田写出的小说。从根本上没有偏移,但在技巧和深度上都有不同。
  Q:您会读自己的作品吗?
  吉田:在成书前会读校样。成书后,基本会看一下。不过我自己重读最多的是《同栖生活》。《横道世之介》的一些部分也会偶尔重读一下。
  Q:重读是什么感觉?
  吉田:怎么说呢,自己说有点那个……但很单纯,就是喜欢。喜欢的部分会重读。
  Q:两位是合作多年的编辑和作者,吉田先生在幻冬舍除了推出《同栖生活》,还有“间谍三部曲”。两位刚结识的时候都做些什么呢?
  茅原:就是约出来一起喝酒,但也不怎么交谈。
  吉田:有时候会半个小时并肩坐在吧台,不讲一句话。
  茅原:我当时也是第一次和作家约稿做文学书。心想,原来作家就是这样的啊(笑)。
  吉田:我那会儿也是个初出茅庐的作者。茅原先生是第一位和我约稿的出版社编辑。其实我也不知道该怎么相处,还把朋友带着和他一起玩——现在当然不会和编辑这样深入交往。
  Q:下一个问题是问茅原先生的,《同栖生活》的稿子其实等了两年,对吗?
  茅原:对,从我们初次见面到拿到稿子,有两年。中间经常见面。
  Q:《同栖生活》也是您做的第一本畅销书?
  茅原:而且是第一本小說,对我们来说都是个转折点。虽然有《公园生活》,但老实说,直到《同栖生活》拿了山本周五郎奖,作家吉田修一的形象才确立起来。不过在当时,也不算特别出名。《同栖生活》一开始卖得还可以,真正成为畅销书,是在文库化以及有电影之后。最有趣的是,作为该书的编辑,我和吉田先生去过海外很多地方,中国香港,韩国,然后是中国上海。我们一直开玩笑说,要看看能用这本书吃遍多少个国家。
其他文献
《十离诗》是薛涛诗作中饱受争议的作品。谭正璧先生《中国女性文学史》认为此诗系于薛涛名下,是其蒙受的千载不白之冤,“以后如有人重编薛涛诗,当删去《十离诗》,以替她雪冤,才能有以对我们这位孤芳清拔的女诗人”(见刘天文《近百年薛涛研究述评》,《天府新论》2004年第3期)。可见《十离诗》中颇有些句子格调卑下,与历来对薛涛诗风的定评不符。笔者也觉得在诸多版本中尤以《犬离主》“毛香足净主人怜”一句难以卒读,
摘要 近年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不容乐观,这与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设置和实施存在一定正相关。因此,体育教育专业理论课设置和实施应放眼于学生毕业后的多渠道就业,在课程安排、理论课教学、培养模式等方面下一番工夫。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就业 专业理论课    近年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现状    近年来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就业从本专业就业的角度来说可谓“广种薄收”,跨专业就业占着绝对大的比
[摘要]加强高职高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为此,需要加强对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监控,并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公正地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教学成效进行考评。  [关键词]高职高专 实践教学基地 成效评价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并且相对稳定的、供师生参加实践教学的场所。高职高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成效评价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基本内
第一眼没看到继父,粒粒心头一松,像是发现考卷第一部分题目里没出现复习盲点。母亲王嫦娥的新丈夫才三个月新,她还没能自然地跟他近距离谈笑。她推着行李箱,走到车站出口,看到几步外母亲独自站着,挥手。每次从工作的城市回乡,感觉既像要进考场考试,又像要面对一张等她批改评分的试卷。她草草朝母亲笑一下,就眨眨眼把目光焦距打散。长久分离之后,猛地见面的第一眼是最难受的。母亲双手插在外套兜里,有点驼背,穿着浅紫色上
【摘要】很多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主要采用推动式开发模式,即先开发出旅游项目,再通过营销手段吸引客户消费。这会使得旅游产品难以真正符合客户的需求,旅游消费市场动力不足。采用客户拉动式开发模式,从发现客户消费需求入手,通过关系营销发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可以引导消费。  【关键词】关系营销 体育旅游资源 客户关系 开发模式    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市场开发模式的现状  目前河南省开发出的自然旅游产品有焦作云台
张金吾(1787—1828),字慎旃,月号霄,以藏书家的面貌名世,其所撰《爱日精庐藏书志》更是蜚声学林。实际上,张金吾还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撰有《两汉五经博士考》《广释名》《金文最》等学术著作。鲜为人知的是,张金吾还能作诗,且其诗作以数百计,并同当时诗坛人物有密切的交往。张氏能诗,可能得益于家学的熏染:其父张光基好学嗜古,有《心萱诗稿》四卷。不过,张金吾的诗作均已亡佚,只有点滴消息保存在他的《言旧录
【摘要】近年来,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在今后5~10年内,广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广良种良法,培育产业集群和跨地区农工商联合经济组织,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拓展市场网络,向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健康发展。  【关键词】优势产业 战略 产业集群    2003年,广西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进行了全面规划,确定了包括粮油、蔗糖、畜牧水产、蔬菜、桑蚕
[摘要]优秀影视作品有助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进大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质、锤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要通过遴选适合大学生观看的优秀影视作品、改善大学生观摩影视作品的环境、提高大学生影视鉴赏水平等途径发挥优秀影视作品的价值。  [关键词]优秀影视作品 大学生 全面发展    优秀影视作品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    优秀影视作品题材多样,内容覆盖面广,集思想
[摘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通过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建设以及建立高校心理健康基地等方式,发挥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靠政策宣传或法律强制,最根本且长效的手段是要靠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国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平台,要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及课程建设、依托学校心理健
现在,我又一次感觉到了时间,准确地说现在我像看一个无数连续画面的大屏幕一样,看着时间中的一切。我看到那些我想要“去”的地方都亮了起来,散发出柔和舒适的光芒。  就好像之前我从没有被困住过。  “哎,我就是命不好。”第一次说出这句话时,我是个小商贩,打小就懊恼自己啥都不如人。力气没隔壁张二楞大,念书不如胡同口秀才的儿子好。当我咽下最后一口气时,时间突然就这么凝滞了,只剩下苦命的记忆。从此我是一个幽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