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评话、弹词(合称评弹)的演出,名曰说书,演出场所也就叫书场。旧时上海城隍庙书场多达六七家,这么一块地方竟集中如许书场,固然说明听客之众,也同时显示了竞争之烈。几档书分别在不同书场迎客,就说书先生而言,谓之做“敌档”,犹之乎演同一剧种戏曲之唱“对台戏”。“敌档”甚至有说同一书目者,尤其容易遭遇的是评话《三国》。
抗日战争前在城隍庙的柴行厅书场做场子的郭少梅,并无师承而能说两部评话,第一年从年初一开书说到年终只说完一部《三国》,每天一场,每场一个半小时,再一年说《水浒》也是从年初说到年终,如此轮换。他说《三国》的时候,邻近书场亦有《三国》开讲,起先邻家先满座,他虽也卖满却总要到开书前几分钟,似乎因为人家客满了才转到柴行厅来;后来情形就相反了,柴行厅先满座。当时的书场规模小,不足三百座已经相当挤了,但要一年到头都是座无虚席,仍足以称盛。郭氏说《三国》,非唯源于《三国演义》,还熟读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有史文穿插,兼说自己心得,得于心而应于口,因而受到欢迎。
以评话《三国》鸣世的,说《前三国》(即前半部)者为多,兼说《后三国》者少,郭少梅是说到“三国归一统”的,但其中“软档书”很难引人入胜,郭能保持“客常满”,殊为不易。顺便提一下,《后三国》我听过张玉书所讲的一个段落,他也是自创的,由其子国良传承,再传而至其孙益良,至此有演出本出版。本子不出于同一系统,自与郭少梅无关涉。
评弹原是口头文学,师徒口耳相传固然不会一成不变,即使是同一人演出亦每次总有损益改动。郭少梅的心得已不可获知。如今陆耀良所讲则有录像,其中就有他的心得。例如他说,孙权最相信的是周瑜,曹操最相信的是郭嘉,刘备最相信的总该是诸葛亮了?不是的,是法正。彝陵败后,诸葛亮说“法孝直若在,必能止主上东行”,可作证明。类似的看法,可易中天《品三国》讲座也谈到,虽然后于陆耀良,但相信他并未听过这段评话,即使听了也未必听懂吴方言所说的话,应当认为是不谋而合;即便如此,仍可说明苏州评弹自有佳处,此其一例而已。(作者单位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抗日战争前在城隍庙的柴行厅书场做场子的郭少梅,并无师承而能说两部评话,第一年从年初一开书说到年终只说完一部《三国》,每天一场,每场一个半小时,再一年说《水浒》也是从年初说到年终,如此轮换。他说《三国》的时候,邻近书场亦有《三国》开讲,起先邻家先满座,他虽也卖满却总要到开书前几分钟,似乎因为人家客满了才转到柴行厅来;后来情形就相反了,柴行厅先满座。当时的书场规模小,不足三百座已经相当挤了,但要一年到头都是座无虚席,仍足以称盛。郭氏说《三国》,非唯源于《三国演义》,还熟读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有史文穿插,兼说自己心得,得于心而应于口,因而受到欢迎。
以评话《三国》鸣世的,说《前三国》(即前半部)者为多,兼说《后三国》者少,郭少梅是说到“三国归一统”的,但其中“软档书”很难引人入胜,郭能保持“客常满”,殊为不易。顺便提一下,《后三国》我听过张玉书所讲的一个段落,他也是自创的,由其子国良传承,再传而至其孙益良,至此有演出本出版。本子不出于同一系统,自与郭少梅无关涉。
评弹原是口头文学,师徒口耳相传固然不会一成不变,即使是同一人演出亦每次总有损益改动。郭少梅的心得已不可获知。如今陆耀良所讲则有录像,其中就有他的心得。例如他说,孙权最相信的是周瑜,曹操最相信的是郭嘉,刘备最相信的总该是诸葛亮了?不是的,是法正。彝陵败后,诸葛亮说“法孝直若在,必能止主上东行”,可作证明。类似的看法,可易中天《品三国》讲座也谈到,虽然后于陆耀良,但相信他并未听过这段评话,即使听了也未必听懂吴方言所说的话,应当认为是不谋而合;即便如此,仍可说明苏州评弹自有佳处,此其一例而已。(作者单位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