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城市成拿地热点

来源 :中国房地产·市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wnl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事件]
  有数据显示,2016年标杆房企开始集中在二线城市拿地,一线城市的占比则明显减少。据统计,2015年一季度20大标杆房企拿地金额合计1016.7亿元,其中在二线城市花费352.94亿元,占总体土地支出的34.7%;而今年一季度,20大标杆房企在整体花费1187.29亿元的情况下,二线城市的土地市场吸金达636.47亿元,占比高达53.6%。而这一情况在4月份进一步加剧,在总共花费218.61亿元拿地的情况下,195亿元进入了二线城市的土地市场。
  房企对二线城市的土地倍加青睐,主要源于其房价的炙手可热。针对15个典型二线城市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4月,5个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1967万平方米,环比增长7.8%,同比增长88.3%。15个二线城市中,有10个出现了环比增长的态势,其中天津和南宁的成交环比增幅最大。
  [述评]
  针对本轮二线城市房价的暴涨,很多业内人士将其解读为受一线城市的带动。这样解释显然不为过,但如果把这一行情放在当前“高信贷、高杠杆”的环境中去解释,可以理解为一线城市和二线热门城市风险较低,银行审批率较高,因此资金争相涌入相应城市的楼市,进而推动了房价和地价的上涨。
  经过楼市加速去化和信贷宽松等利好,房企在二线城市加快了拿地的节奏并不足为奇。
  首先,一线城市土地供应减少。据悉,前4个月一线城市住宅用地供应明显下调,仅供应42宗,合计住宅用地建筑面积为632万平方米,创下10年来的最低值,而二线城市则是供需两旺。
  其次,一线城市价格涨幅过高,在3月份逐渐出现了部分约束性限制政策。而二线城市大部分已出台了不同程度的利好政策,这种情况下,房企在二线城市的拿地积极性明显提高。
  再次,针对三四线城市库存明显过剩的风险,标杆房企也开始全面回归一二线城市。而一线城市由于土地“僧多粥少”争抢激烈,已经普遍的出现了地价超过房价的现象,因此,在拿地概率较高且风险较低的二线城市拿地,成为众房企的不二之选。
  然而,二线楼市热度能够延续多久,选择在二线城市拿地就一定是安全的吗?
  笔者以为并不尽然。虽然,房企布局基本面较好的二线城市,项目大体上风险不大。但具体到每个企业来说,还是有很多风险的。比如,如果地产周期步入新一轮降温周期,那么这会引起整个市场交易的降温。即使不会即时降价,但销售周期会延长,这个时候投资成本便会增加。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进入新一轮政策管制,那么产品的定价优势又会丧失。这都是值得警惕的问题。
其他文献
一、成交:量跌价升势态持续,整体规模仍在回落10月份全国300城的土地成交建面环比仍持续显著下滑,从CRIC监测的300城经营性土地数据来看,10月份共成交2367幅地块,幅数同、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