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中国音乐结构的微观数理——陈应时教授的音乐曲体理论研究之二

来源 :音乐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fc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应时先生的音乐结构研究既源于其学术经历,即他出身于民间音乐繁兴的上海南汇地区,据江南丝竹传承人沈风泉先生回忆,陈应时在青少年时代就对江南丝竹、沪剧、南汇民歌很有兴趣并经常参与活动;又据郭树荟教授回忆,陈先生在课堂上深情范唱过《长工苦》的民歌,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撰写有“民歌”的词条;在入学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作曲专业后,又始终关注沪剧、江南丝竹等民间音乐的发展,后发表有《沪剧变成了“新歌剧”》(《戏剧报》1956年第11期)、《江南丝竹刍议》(《上海音讯》1985年第1期)、《振兴江南丝竹——访胡登跳同志》(署名:百归,载《民族民间音乐》1986年第2期)、《谨防〈二泉映月〉假冒》(台湾《省交乐讯》第36期,1994年12月)等评论论文,还为姜宝海著《筝学散论》(山东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盛秧编著的《浙派古筝》(西泠印社2003年11月版)撰写有序文,为《高厚永民族音乐论文集》撰写有书评《温故而知新》(《人民音乐》1996年第1期)等,这些是他涉及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及其结构研究的某些表现.
其他文献
20世纪晚近二十年的艺术发展,伴随着整个国家群体性观念的分化和转移,出现了多元、多维共生共存的独特景观。商业化潮流在拓宽艺术家视界的同 During the last two decades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了民众极为关注的问题.声乐艺术人才是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力量,可以有效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高校是培养
期刊
作为国际第一通用语言,英语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与商务交谈中。不同于日常生活交谈的轻松随意,在商务交谈中,随口散漫的交谈很可能导致客户的信任度大打折扣,因此,商务英语
古典音乐文化在进入20世纪后发生了巨大的质变,向来被奉为圭臬的调性法则逐渐被轻视,而聚焦于自我批判与多元创新等反叛价值的现代音乐登上舞台。阿多诺曾指出:“音乐在最近这30年里所经受的变迁直到现在几乎还没有得到全面的考察……其结果会在无秩序之后带来秩序,关于未来的革新的思考。”  “拼贴”是这股潮流中极为重要的音乐创作手法,钟子林曾这样定义:“拼贴(collage)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视觉艺术,指把各
期刊
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音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通过音乐可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情感受到熏陶、情绪受到带动,对于学生三观的构建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在当
期刊
一、跨界族群民歌的历史背景rn黎族与蛋民是海南具有代表性的两个族群,从文化属性看,黎蛋都具有陆海双重文化属性.从族系属性看,一个“以海为生”,另一个则“以山为居”,一个
期刊
受交感美学观影响,德彪西的作品感官交互性强,常伴以超越听觉的画面感.德彪西的音乐中所呈现出情景性以及其生成过程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文章旨在通过其钢琴作品《泛舟》作
期刊
对画家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和绘画样式,建立自己的风格。所谓独特的语言方式和绘画样式,所谓个人绘画风格,必须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公共资源和个人创造。公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当中重要的一部分,有别于本科院校,高职教育更注重的是实用性,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截至2020年,我国普通高职院校共有1430多所,艺术类高
期刊
人们对音乐有着不同的认知,这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与人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政治等生活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音乐因“人”的主体能动性而产生不同的音乐现象和音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