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教育部门进行的新课标改革,使得教材在不断得以调整改进的同时,也对未来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新教材下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通过一些具体实例,对新教材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应如何推进做了一些分析。
【关键词】新教材;高中物理;教学改革
一、前言
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高中物理教学改革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是目前实践新课程值得研究的一个话题。在对未来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沿用过去的老一套方法显然已经过时。我们要紧跟新课标改革的脚步,以新教材的使用为契机,研究出配套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物理这一自然学科,它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也是令许多同学谈虎色变的一门课程。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针对新教材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进行一些新的突破。
二、现有课堂存在的弊端
(1)教条化。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现象。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中的提示当作真理,把预设的教案当作向导。课堂教学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的劳动,有的只是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学生的应付与无奈。
(2)模式化。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五步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家庭作业),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没有根据课型、学科和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而不同,清一色地用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端坐、不得插嘴、课前礼貌用语)。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而离实质性东西越来越远。
(3)单一化。突出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角色的单一化。教学目标上,对知识和能力“情有独钟”,对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对过程和方法没有足够重视,忽视了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课堂上,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乏大多数学生的真正的参与活动,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独立性得不到落实,创造性得不到培养。
(4)静态化。一是课堂中无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真正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真正有效的互动与交往应该能使师生双方都发生一定的正向变化。二是课堂上过分关注固定化的静态知识,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即重视结论性的或者说事实性的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也就是那些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的知识以及知识产生的过程涉及甚少,学生对不少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知其所以来,更不知其所以去。”
三、新教材下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应对措施
1.课前备课阶段
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透视课堂,课堂实际上展现的是不同的场景。课堂是动态存在的。它挑战着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随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的各种信息的把握,即时做出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要改变千篇一律的教学行为、一统缰化的教学策略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以学定教,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生命活力。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时,注意考虑以下几点:(1)紧扣教材内容设计问题;(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问题,难易度适当;(3)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课前,教师要布置预习作业,并根据学科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并且充分利用课前3—5分钟,让学生通读所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所学内容,及时把握教材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重点突出。
这一阶段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世界,生活世界是真正切存在的世界。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是相互为用、相互佐证的。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相割裂不无关联。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找准学生的学习发展区,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使之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增强学生兴趣和动机。如在讲《功》这一节课时,可以介绍日常生活中做功的实例,甚至可以增添一些趣味游戏,如搬箱子等,激发他们去思考有关功的方方面面,一些科研现象也可以加进来,如学生感兴趣的火箭起飞现象,由低到高循循善诱。这样学起来才不至于脱离实际。
2.组织教学阶段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上,不能把学生看成是无知无能的被动的受体,看成是只能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要把学生看成是有着独特的个性、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有着自己的成长情景。教师所要做的,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原封不动地“克隆”出这些知识,而是从内部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不是由知识走向学生,而是由学生走向知识。如在讲述《加速度》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普通轿车和列车的启动时间的不同。这虽是课后章节原本就有的,但经老师的有意引导,学生会思考为什么普通轿车需要20秒而列車需要500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加深了对加速度的理解。
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韩愈为教师确立的职责和角色在他所处的农业经济时代是合理的,而对知识更新速度日趋加快,信息日益纷繁多样的今天来说,都越来越不合时宜。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在主动学习中,学生将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由、安全地提问、分析和思考问题,学生“不令而行”自己确定探究方法,安排探究程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并能及时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进行调控,激励自己促进目标达成。如在物理实际操作课上,学生会遇到掌握一些物理基本仪器仪表的情况,这时让他们自己主动制定实验步骤,决定实验的先后顺序无疑会给他们留下极深的印象,并且也在这种自发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关的技能。
3.课后反馈阶段
课后反馈阶段其实是一个师生相互沟通的阶段。其在教学上的要求是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平等关系,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课后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指他们之间狭隘的言语交谈,而且是双方心灵窗户的“敞开”和情感的“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平等对话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是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承领,要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和生生平等。师生是课堂教学生活的创造者,都是课堂教学的资源,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师生共享智识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之能够以一种超越和理智的态度,来面对和汲取他人的智慧。
此外,课后师生的互动还包括学生对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修正补充、应用甚至创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这种活动可能是今后一生的过程,教师主要进行的是某些检查、跟踪和及时的修正指导。做任何事都要善于总结,做物理也一样,要善于按时总结,敢于及时反思。我们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写物理日记、物理作文,把自己平时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点点滴滴反思的收获,如:对某题獨特的解法,对某个知识有创意的见解,对某个知识点的质疑、释疑,对某方面知识的新发现等用文字记载下来。在写物理日记和物理作文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根据反思结果进行思维梳理,进行再反思,使之系统化,并成为自己知识结构一部分的过程。教师作为引导者应重视课后教学中的反思,鼓励学生反思,并巧妙地利用反思,定会使物理课后教学波澜起伏,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物理反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协同的过程,教师除了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物理反思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课堂外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如果我们能不断总结并付诸实践,那么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课后反思是教学经验的积淀,课后反思是教学后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它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为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
每堂课后认真思考一下本节课的评价内容是否更多地指向有价值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评价的方式是否多样、是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评价的主题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因材施教等等。课后老师还应进行的一项活动是查漏补缺。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式单调等等。课后进行这样的反思,及时客观的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失误,并能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正确的面对这些问题,做好及时查漏补缺工作,我们的课堂便会越来越来完美。
四、结束语
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充分体现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精神。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高中物理教学担负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这与新教材编制理念不谋而合。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跟上时代步伐,积极探讨新教材下的物理教学研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吴久远.新教材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J].文理导航(下旬),2011(6)
[2]朱琴.浅析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0(9)
[3]张先德.浅析高中物理教学改革[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4)
[4]李仕荣.浅谈高中物理教学改革[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7)
(作者单位:浙江省浦江县职业技术学校)
【关键词】新教材;高中物理;教学改革
一、前言
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战略,高中物理教学改革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是目前实践新课程值得研究的一个话题。在对未来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沿用过去的老一套方法显然已经过时。我们要紧跟新课标改革的脚步,以新教材的使用为契机,研究出配套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物理这一自然学科,它本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时也是令许多同学谈虎色变的一门课程。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针对新教材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进行一些新的突破。
二、现有课堂存在的弊端
(1)教条化。突出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现象。教师把教材中的内容当作金科玉律,把教参中的提示当作真理,把预设的教案当作向导。课堂教学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机械性的劳动,有的只是简单的重复活动,有的只是学生的应付与无奈。
(2)模式化。教学结构模式化、教学具体行为模式化。课堂教学结构依然沿袭五步教学模式(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讲解新知、练习巩固、布置家庭作业),教学环节之间的联系,没有根据课型、学科和学生年龄、年级的不同而不同,清一色地用一种刻板、僵化、一统的方式表现出来。课堂中具体的教学和管理行为长期以来凝为刻板的、单调的、不变的模式(端坐、不得插嘴、课前礼貌用语)。研究表明:一种行为如果久而久之只是用一种纯粹化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逐渐只保留它的形式意义,而离实质性东西越来越远。
(3)单一化。突出表现为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和活动角色的单一化。教学目标上,对知识和能力“情有独钟”,对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对过程和方法没有足够重视,忽视了全面发展是教育追求的最终目的,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知、情、意、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课堂上,只能看到、听到教师和少数学生的声音,缺乏大多数学生的真正的参与活动,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主动性得不到充分体现,独立性得不到落实,创造性得不到培养。
(4)静态化。一是课堂中无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真正的互动与交往应该是平等展开的,真正有效的互动与交往应该能使师生双方都发生一定的正向变化。二是课堂上过分关注固定化的静态知识,极少涉及探究知识的方法,即重视结论性的或者说事实性的知识,而对程序性知识也就是那些引导学生如何去做的知识以及知识产生的过程涉及甚少,学生对不少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之所在而不知其所以来,更不知其所以去。”
三、新教材下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一些具体应对措施
1.课前备课阶段
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透视课堂,课堂实际上展现的是不同的场景。课堂是动态存在的。它挑战着教师的智慧,要求教师随时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根据自己对课堂的各种信息的把握,即时做出判断,采取得当的措施。要改变千篇一律的教学行为、一统缰化的教学策略和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境而变,以学定教,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生命活力。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在设计问题时,注意考虑以下几点:(1)紧扣教材内容设计问题;(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问题,难易度适当;(3)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在课前,教师要布置预习作业,并根据学科提出相应的具体要求,并且充分利用课前3—5分钟,让学生通读所要学习的教材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熟悉所学内容,及时把握教材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听课时重点突出。
这一阶段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世界,生活世界是真正切存在的世界。对于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是相互为用、相互佐证的。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相割裂不无关联。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两相融通起来,找准学生的学习发展区,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使之意识到自己学习的责任与价值,增强学生兴趣和动机。如在讲《功》这一节课时,可以介绍日常生活中做功的实例,甚至可以增添一些趣味游戏,如搬箱子等,激发他们去思考有关功的方方面面,一些科研现象也可以加进来,如学生感兴趣的火箭起飞现象,由低到高循循善诱。这样学起来才不至于脱离实际。
2.组织教学阶段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教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交往行为,是以交往为媒介,以交往作为必不可少的手段的。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上,不能把学生看成是无知无能的被动的受体,看成是只能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要把学生看成是有着独特的个性、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有着自己的成长情景。教师所要做的,不是从外部强制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原封不动地“克隆”出这些知识,而是从内部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周围的世界;不是由知识走向学生,而是由学生走向知识。如在讲述《加速度》这一课时,可引导学生思考普通轿车和列车的启动时间的不同。这虽是课后章节原本就有的,但经老师的有意引导,学生会思考为什么普通轿车需要20秒而列車需要500秒,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加深了对加速度的理解。
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韩愈为教师确立的职责和角色在他所处的农业经济时代是合理的,而对知识更新速度日趋加快,信息日益纷繁多样的今天来说,都越来越不合时宜。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在主动学习中,学生将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由、安全地提问、分析和思考问题,学生“不令而行”自己确定探究方法,安排探究程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并能及时学习进行反思和评价,进行调控,激励自己促进目标达成。如在物理实际操作课上,学生会遇到掌握一些物理基本仪器仪表的情况,这时让他们自己主动制定实验步骤,决定实验的先后顺序无疑会给他们留下极深的印象,并且也在这种自发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相关的技能。
3.课后反馈阶段
课后反馈阶段其实是一个师生相互沟通的阶段。其在教学上的要求是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平等关系,把师生的教学活动当作不可剥离、相互锁定的有机整体,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课后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指他们之间狭隘的言语交谈,而且是双方心灵窗户的“敞开”和情感的“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相互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平等对话应该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纳与分享,是双方的交互性和精神的承领,要真正实现师生平等和生生平等。师生是课堂教学生活的创造者,都是课堂教学的资源,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师生共享智识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之能够以一种超越和理智的态度,来面对和汲取他人的智慧。
此外,课后师生的互动还包括学生对课堂学到的知识进行修正补充、应用甚至创新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这种活动可能是今后一生的过程,教师主要进行的是某些检查、跟踪和及时的修正指导。做任何事都要善于总结,做物理也一样,要善于按时总结,敢于及时反思。我们物理教师要鼓励学生写物理日记、物理作文,把自己平时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点点滴滴反思的收获,如:对某题獨特的解法,对某个知识有创意的见解,对某个知识点的质疑、释疑,对某方面知识的新发现等用文字记载下来。在写物理日记和物理作文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根据反思结果进行思维梳理,进行再反思,使之系统化,并成为自己知识结构一部分的过程。教师作为引导者应重视课后教学中的反思,鼓励学生反思,并巧妙地利用反思,定会使物理课后教学波澜起伏,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物理反思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协同的过程,教师除了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物理反思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课堂外对学生反思习惯的培养。如果我们能不断总结并付诸实践,那么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课后反思是教学经验的积淀,课后反思是教学后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它具有批判性和创新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且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为教师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
每堂课后认真思考一下本节课的评价内容是否更多地指向有价值的教学任务、教学活动;评价的方式是否多样、是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评价的主题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因材施教等等。课后老师还应进行的一项活动是查漏补缺。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学中的疏漏与失误在所难免,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方式单调等等。课后进行这样的反思,及时客观的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失误,并能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正确的面对这些问题,做好及时查漏补缺工作,我们的课堂便会越来越来完美。
四、结束语
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充分体现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精神。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高中物理教学担负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这与新教材编制理念不谋而合。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应跟上时代步伐,积极探讨新教材下的物理教学研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吴久远.新教材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改革[J].文理导航(下旬),2011(6)
[2]朱琴.浅析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0(9)
[3]张先德.浅析高中物理教学改革[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4)
[4]李仕荣.浅谈高中物理教学改革[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1(7)
(作者单位:浙江省浦江县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