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用加拿大的富兰教授教育改革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从创新属性、组织外部因素、组织内部因素三个方面分析其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影响,针对当前高职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提出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 教育改革 高职教育 培养模式 创新
一、教育改革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
著名教育改革研究专家加拿大的富兰教授在研究北美教育改革的案例时提出了一种关于学校中实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式。在该研究模式中,富兰将教育创新成功实施的影响因素分为三大类:创新属性,外部因素,内部因素。较为独特的是创新自身的属性被视为影响创新成功实施的首要因素。富兰认为,对于一项创新措施或创新工程来说,其自身的必要性、目的性、复杂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组织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则构成影响教育创新实施的另外两类因素。
通过对富兰模式的分析,我们认为,其研究方式及独特的视角可以为我们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所用。正如富兰所说:“改革((re-forms)在一个地方取得的成功,固然是由于有好的思想、观点,而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产生这些好思想的环境……成功的改革(innovations)不能复制,复制到的只能是改革本身,而真正有价值的却是使改革成功的各种条件或因素。”的确,创新无法模仿,创新成功实施的影响因素比创新本身更为重要。
二、教育改革创新理论在高职院校产学结研合作教育模式创新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所采取的教育模式。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不同的。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明显缺陷,近年来,众多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大量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创建了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较为突出,其实践的几种形式主要有:工学交替、校企合作(2 1或2.5 0.5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院校实施的效果明显不同。
1.培养模式创新的三大影响因素
(1)创新的属性。一项创新或改革若要成功地实施。首先必须满足的条件是此项创新措施的确是需要的、创新的目标清晰明了以及创新的复杂性适中。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
(2)必要性。创新的必要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客观存在的创新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指人们对创新必要性的认识程度,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创新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为了组织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采取的手段。为创新而创新是形式主义,缺乏必要性的创新只能以失败告终。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社会需要大量的将把科学研究转化为“产品”操作型的“专家”和“工程师”,即需要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这类人才用“单一”的培养模式是不合适的。这充分表明:适时发展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迫在眉睫了。
(3)目的性。在确定了创新必要性以后,就应当制定明确的创新目标。目标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一项创新措施要取得成功,必须有明确的创新目的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否则可能会产生与创新的初衷背道而驰的结果。任何一项缺乏明确目标的创新,无论听起来多么美妙,多么激动人心,其结果都将流于空谈。但是,各个高职院校的具体条件、具体环境和专业设置各有差异。在创新实践中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4)复杂性。创新的复杂性指的是创新涉及的范围的深度和运作的难度。对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来说,内容涉及到教学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条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诸方面,还要涉及到从上层领导、中层干部到全体师生员工,也可能面临既得利益者抵制创新的阻力和旧有的惯性秩序的影响,这些都增加了创新的复杂程度。
2.外部因素
(1)国际影响。一国的高等教育从来就没有也不应当隔断与世界的联系。国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起步较早,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以加拿大和北美国家为代表的CBE/DACUM教育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开发和学习环节的确定,取决于社会与经济发展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典型特征是依据能力目标要求构建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单元,由一系列课程单元构成教学计划。其他国家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创新的经验、教训能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启示。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在充分学习他人经验和充分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
(2)政府影响。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积极倡导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教育的合作”。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办好高职的根本要求。应该说政府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的倡导和支持是显而易见的。
政策积极倡导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切合实际的政策法規才是教育改革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目前学校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学研合作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与我国缺乏要操作性的政策法规有直接的关系。如何借鉴国外的经验,利用经济杠杆,采取法律手段,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产学合作教育政策,需要认真研究。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项目”的经费支持和评估,有关部门建立“教育创新”基金等,引导学校积极推进改革。
关键词 教育改革 高职教育 培养模式 创新
一、教育改革创新理论的基本观点
著名教育改革研究专家加拿大的富兰教授在研究北美教育改革的案例时提出了一种关于学校中实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式。在该研究模式中,富兰将教育创新成功实施的影响因素分为三大类:创新属性,外部因素,内部因素。较为独特的是创新自身的属性被视为影响创新成功实施的首要因素。富兰认为,对于一项创新措施或创新工程来说,其自身的必要性、目的性、复杂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组织的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则构成影响教育创新实施的另外两类因素。
通过对富兰模式的分析,我们认为,其研究方式及独特的视角可以为我们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所用。正如富兰所说:“改革((re-forms)在一个地方取得的成功,固然是由于有好的思想、观点,而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产生这些好思想的环境……成功的改革(innovations)不能复制,复制到的只能是改革本身,而真正有价值的却是使改革成功的各种条件或因素。”的确,创新无法模仿,创新成功实施的影响因素比创新本身更为重要。
二、教育改革创新理论在高职院校产学结研合作教育模式创新中的应用
我们知道,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所采取的教育模式。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采取的教育教学模式是不同的。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单一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明显缺陷,近年来,众多的高等职业院校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大量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创建了多种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较为突出,其实践的几种形式主要有:工学交替、校企合作(2 1或2.5 0.5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各院校实施的效果明显不同。
1.培养模式创新的三大影响因素
(1)创新的属性。一项创新或改革若要成功地实施。首先必须满足的条件是此项创新措施的确是需要的、创新的目标清晰明了以及创新的复杂性适中。
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要注重人文社会科学与技术教育结合,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方法、手段改革相结合。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
(2)必要性。创新的必要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客观存在的创新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指人们对创新必要性的认识程度,前者是后者的依据。创新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一种为了组织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采取的手段。为创新而创新是形式主义,缺乏必要性的创新只能以失败告终。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社会需要大量的将把科学研究转化为“产品”操作型的“专家”和“工程师”,即需要高等应用性技术人才,这类人才用“单一”的培养模式是不合适的。这充分表明:适时发展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迫在眉睫了。
(3)目的性。在确定了创新必要性以后,就应当制定明确的创新目标。目标是人们从事某项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一项创新措施要取得成功,必须有明确的创新目的指引人们前进的方向,否则可能会产生与创新的初衷背道而驰的结果。任何一项缺乏明确目标的创新,无论听起来多么美妙,多么激动人心,其结果都将流于空谈。但是,各个高职院校的具体条件、具体环境和专业设置各有差异。在创新实践中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4)复杂性。创新的复杂性指的是创新涉及的范围的深度和运作的难度。对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来说,内容涉及到教学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条件、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诸方面,还要涉及到从上层领导、中层干部到全体师生员工,也可能面临既得利益者抵制创新的阻力和旧有的惯性秩序的影响,这些都增加了创新的复杂程度。
2.外部因素
(1)国际影响。一国的高等教育从来就没有也不应当隔断与世界的联系。国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起步较早,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例如:以加拿大和北美国家为代表的CBE/DACUM教育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学校的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开发和学习环节的确定,取决于社会与经济发展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典型特征是依据能力目标要求构建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单元,由一系列课程单元构成教学计划。其他国家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创新的经验、教训能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启示。我们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在充分学习他人经验和充分总结自身经验的基础上,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
(2)政府影响。近年来,我国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积极倡导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以及科研院所教育的合作”。教育部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实行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当前高职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办好高职的根本要求。应该说政府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的倡导和支持是显而易见的。
政策积极倡导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切合实际的政策法規才是教育改革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目前学校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学研合作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与我国缺乏要操作性的政策法规有直接的关系。如何借鉴国外的经验,利用经济杠杆,采取法律手段,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产学合作教育政策,需要认真研究。如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可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项目”的经费支持和评估,有关部门建立“教育创新”基金等,引导学校积极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