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10月9日,这天的早晨看起来跟平常一样毫无区别。阿玛尔·阿默德·汉走进BBC总部大楼,在员工餐厅拿了一杯咖啡,然后乘电梯到五楼办公室。他是BBC乌尔都语部分的负责人,如往常一样,他在9点半准时召集20个员工开始例行晨会。
这个时候,他看见巴基斯坦团队在夜里发布在BBC乌尔都语网站上的新闻:15岁女孩马拉拉被塔利班枪击,头部中弹,目前生命垂危。阿默德·汉愣住了。他认识这个女孩,他当然认识她。
四年以前,塔利班开始了对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的高压统治。那时,阿默德·汉和他的编辑们商量着,如果能找一个斯瓦特地区的小姑娘来写日记,只管记下在此情况下的校园生活,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直观地感受到那里所发生的事。
他们在白沙瓦有个通讯员,这个叫阿卜杜尔·海·卡卡尔的记者正好跟斯瓦特当地一个老师齐亚丁·尤萨夫扎伊有点交情。尤萨夫扎伊很爽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他在自己的班上问:“有谁愿意写这样一个博客?”
一个女孩自告奋勇,但第二天,她却告诉他,父母认为这太危险了,不准她这样做。其他孩子的家长也有着一样的担心。最后,尤萨夫扎伊向BBC推荐了自己的女儿。那就是马拉拉。
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想到,马拉拉会因为这个博客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而后,又因此遭到塔利班的报复,差点送命。最后,大难不死的她成为这个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儿童权利活动家,并在201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也是历史上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
模范生
早在成为活动家之前,马拉拉是一个模范学生。
两岁半的时候,马拉拉就能坐在一群10岁孩子中间,安静地听老师讲课。“她不吵也不闹,她能够听懂老师在讲什么,而且也不会觉得无聊。”尤萨夫扎伊的一位同事兼密友说,“等稍微再大些,她总能拿到班上的第一名。老师都认为她是个天赋出众的姑娘,但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
马拉拉把零花钱都花在买书上。她跟世界上其他小孩子一样喜欢哈利·波特,她的书包上面就印着哈利·波特的头像。她的阅读面非常广,她读贝娜齐尔·布托的传记,还有奥巴马的传记,等等。
她最喜欢的书是保罗·科埃略的《炼金术士》,她常常引用里面的名句:“当你真正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
马拉拉热爱学习,但周遭的环境却在2008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塔利班取得了斯瓦特地区的控制权,推行严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并且禁止女童接受教育。
同年,超过400所学校被迫关闭。尤萨夫扎伊把马拉拉带到了白沙瓦,在那里,他们参加当地一个媒体俱乐部活动,抗议塔利班对女子学校的攻击。
当着许多全国性媒体大人物的面,11岁的马拉拉做了生平第一次公开演讲,题为“塔利班怎么敢剥夺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受到了广泛好评。
接下来,就是为BBC撰写博客。阿默德·汉和他的团队非常注意马拉拉的安全,他们告诉她,最好用个笔名。于是,马拉拉开始用笔名Gul Makai写作,这是当地民间传说中一个女英雄的名字,在普什图语里的意思是“矢车菊”。
她的博客内容很简单,就是每一天上学和生活的日记。文字也不复杂,但非常真实。在第一周的某天,她写道:
“昨晚,我做了个梦。我梦见了武装直升机和塔利班。自从斯瓦特地区开战以来,我就一直在做这样的梦。我非常害怕,因为塔利班发布了一条禁令,禁止任何女孩子去学校。”
“老师今天告诉我们不要穿鲜艳的衣服,塔利班武装分子可能会生气。”
她还写道,一次经过一堆无头尸体,他们都是反对塔利班的人;还有一个男孩叫阿尼斯,被塔利班洗过脑,阿尼斯把自己当人弹引爆,死时才16岁……
她的博客一开始只登在BBC的乌尔都语网站上,后来被翻译成了英文,放在BBC的首頁进行推广。一夜之间,这个博客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大家都想知道,这个叫“矢车菊”的小姑娘是不是真的存在,她究竟是谁。
马拉拉的博客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地区。与此同时,塔利班的威胁也随之而来,她跟父亲一起上了塔利班的黑名单。为了安全,父亲晚上不能睡在家里,12岁的马拉拉为此彻夜无眠。
7个月后,塔利班终于从斯瓦特地区撤出,而马拉拉已经成了当地女童受教育运动的一面旗帜。她开始积极发起倡议,要求政府提高教育拨款,鼓励家庭打破传统,让他们的女儿也可以上学。许多学校因此改名为“马拉拉学校”,以感谢她的努力与奋斗。
父亲的旗帜
马拉拉的父亲尤萨夫扎伊是当地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在马拉拉出生之时,他已开办了几所学校,收留了上千名学生。
尤萨夫扎伊在马拉拉的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她刚出生时,我第一眼看见她的眼睛,就深深爱上了她。”尤萨夫扎伊说。
事实上,他还有两个儿子,但他自己私下对朋友透露,只有马拉拉这个女儿才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或许在他看来,马拉拉作为一个女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并且保持优良学业,本身就是倡导女童受教育权利的最佳榜样。
尤萨夫扎伊曾经也是个盲目而热血的少年。他12岁时,正值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当时普什图族人的圣战主义氛围非常浓厚。大家都在说,要成为一个好的穆斯林,就得拿起武器杀死俄罗斯人。
村子里的年轻人都纷纷走上战场,可是尤萨夫扎伊年纪还小,不能进入作战部队,但他也想成为一个圣战主义者。于是,他每天去另一个村子里的清真寺,听一名很有学问的信徒讲《古兰经》。
随着年龄增长,尤萨夫扎伊对宗教的信仰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根深蒂固,对于圣战更是早已没有了向往。但当时那位信徒对《古兰经》的讲解,却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记。“伊斯兰教教导我们,接受教育对男女来说都是必须的,这才是先知的教义。”他说,“教育是光明,无知是黑暗,我们必须从黑暗走向光明。” 尤萨夫扎伊相信,女性教育对于巴基斯坦的未来至关重要。1995年,他开办了库舍尔学校及学院,并立下雄心壮志,要培养出巴基斯坦未来的女性领导人。
纪录片导演萨马尔·米娜拉·汉自从2010年采访过尤萨夫扎伊后,就跟他们一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她说,“在库舍尔学校里,每个女孩都是一个马拉拉,而这个功劳都要归于尤萨夫扎伊和学校里的老师们。”
马拉拉一度向往医学,她希望长大后当一名医生,但尤萨夫扎伊对她说,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应该从政,只有从政才能影响和救助更多的人。然而,许多人对尤萨夫扎伊的做法并不满意,他们认为,马拉拉年纪太小,根本不懂得权衡生死,尤萨夫扎伊是在利用女儿来完成他自己的政治目标。
“我觉得齐亚丁把自己的理念全部灌输给了她,然后把她当作一个自杀式炸弹,放在很危险的地方。”斯瓦特医院的一名医生说,“儿童英雄也是儿童,这跟童妓、童工、儿童战士一样,都是在操纵儿童做一些他们并不一定知道其中含义的事情。在我看来,这根本不应该发生。”
米娜拉·汉对这样的观点嗤之以鼻:“任何了解马拉拉的人都应该知道,地球上没有人能够操控她——这女孩太有主见了,她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死里逃生
尤萨夫扎伊还是犯了一个错误。2009年12月,马拉拉在斯瓦特地区已经小有名气,但她并没有刻意隐藏自己,有心人可以轻松将她和为BBC写博客的“矢车菊”联系起来。那时,巴基斯坦军队重新控制了斯瓦特地区,来自塔利班的威胁似乎降低了,于是尤萨夫扎伊公开了“矢车菊”的身份并骄傲地宣称,那就是他的女儿马拉拉。
塔利班将这视为公开的挑衅。领导人毛拉纳·法兹鲁拉决定,不能再让马拉拉继续活着了。于是,他派出了两名杀手。
“其实我们也不想杀她,因为我们知道,这么做会被媒体痛骂,”塔利班在斯瓦特地区的高级指挥官兼发言人对《时代》周刊说,“但我们真的别无选择。”
塔利班花了数月时间来研究马拉拉的上学路线。终于,他们决定在2012年10月9日发起行动。
那天,马拉拉跟同学们一起坐在校车里。车上的气氛很融洽。但是,就在校车驶出明绞拉市外一英里的地方,两个男人突然出现了。他们截住校车,冲了上来,其中一个人掏出枪对着车上的学生:
“谁是马拉拉?”
没有人回答。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大家都不愿意出卖自己的同学。但是,十几岁的女孩子难免慌乱,她们不由自主地将视线转向马拉拉。持枪者沿着她们的眼光确定了马拉拉,朝她的脸颊和脖子扣动了三次扳机。
第一枪射穿了马拉拉的左眼眶,子弹从她的左耳射出。她倒在同学身上,鲜血从左耳喷涌而出。另外两发子弹击中了她旁边的女孩。然后凶手离开了现场,这时,马拉拉的身体已经完全瘫软在同学腿上,生命力在飞速流失。司机将车开到几英里外的医院。在那里,医生们对她和受伤的同学进行了紧急治疗。
当地媒体很快报道了这个消息,新闻也出现在了BBC乌尔都语网站上。几小时后,当阿默德·汉和他的编辑看见这个消息时,整间办公室陷入可怕的寂静中。有些人低下头,有些人红了眼眶。
蒙上天眷顾,子弹没有伤到马拉拉的大脑,她奇迹般地与死神擦肩而过。原来那颗子弹穿过了她的颅骨,卡在了肩颈处。
马拉拉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军事医院接受抢救。手术相当成功,一部分头骨被切除,以减轻对大脑的压力,大脑内血液凝块和受损组织也被取出。情况稳定后,她又被转往英国伯明翰的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医生为马拉拉进行了一系列医学检测,结果发现,她的大脑并没有受到任何永久性损坏,而且所有身体机能也运转正常,这简直是个奇迹。
她在自传中描述遭枪击后醒来的情景:“我无法说话,医生递过来一块字母板,我拼出来的前两个词是父亲和国家。”病床上的马拉拉像一位普通少女:她想念家人,听着父亲在电话那头的声音流泪。她左半部的头发因为手术被剃光,令她懊恼不已,因为“花了很长时间留的发型没了”。
在随后半年中,马拉拉接受了面部神經修复手术,被子弹严重损坏的两侧神经被重新对接,被剔去的颅骨部分用钛板取代,左耳装入人工耳蜗以恢复听力,面部功能也通过后续的理疗逐步恢复。
2013年2月,马拉拉终于康复出院,在英国伯明翰最好的高中开始了新的生活。
塔利班的袭击给马拉拉的身心造成重创,也在全世界掀起一场谴责暴力、谴责极端主义对女性的迫害的浪潮。巴基斯坦政府拿出10.5万美元悬赏缉拿枪手,总统扎尔达里亲自前往伯明翰医院看望马拉拉,称赞她是杰出的女孩、巴基斯坦的骄傲。
战斗还在继续
2013年7月12日,马拉拉在她16岁生日这天来到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与来自80多个国家的几百名学生参加青年大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向她赠送了《联合国宪章》,寓示这位拿书的女孩正是极端分子最害怕的人。联合国把当天定为“马拉拉日”。
马拉拉用坚定的语气和响亮的声音,向世人传递了一种力量:“一个孩子,一个老师,一本书,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她说,联合国所设立的“马拉拉日”不是她的纪念日,而是为每一个为自己权益发出呐喊的妇女、男孩和女孩所设立。
美国《时代》周刊将她选入2012年度全球影响力百人榜,排名第二,仅次于奥巴马。《时代》在文中写道:“塔利班试图让这个巴基斯坦女孩沉默,却放大了她的声音。她现在已成为世界女性争取权益的象征。”
2013年,马拉拉首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还获得欧盟权威的萨哈罗夫人权奖,以及爱丁堡大学的名誉硕士学位,并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相继接见。
在与奥巴马的会面中,马拉拉劝阻他不要派无人机袭击巴基斯坦目标,以免伤及无辜,激怒当地恐怖主义。她希望“送去书籍,而不是士兵。送去笔,而不是武器”,并指出巴基斯坦女性很少获得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她不再穿传统的罩袍,因为“它只会让我感到不自由”。 她出了自传《我是马拉拉》,并将这本書送给了奥巴马和英国女王。她现在有了许多的追随者,包括谷歌副总裁梅根·史密斯、歌手布鲁诺·玛斯和宇航员马克·凯利等等,他们帮助她建立了马拉拉基金会,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组织提供资助。
马拉拉俨然成为名扬全球的政治新星。她也适时地表现出应有的“政治野心”。这个曾在《纽约时报》的纪录片中,告诉全世界她想做医生的女孩已经改变初衷。自去年起,她对媒体宣称,想成为巴基斯坦总理,推动教育制度改革。
她的父亲尤萨夫扎伊也出了名,英国前首相、联合国全球教育特使戈登·布朗帮助尤萨夫扎伊成为了联合国教育顾问,其后,尤萨夫扎伊又得到了巴基斯坦外交部的任命,他现在是巴基斯坦驻英国伯明翰领事馆的教育参赞。
马拉拉也面临比从前更多的批评,主要来自她的同胞。许多巴基斯坦人认为她是父亲包装出来讨好西方的产品,是“黑色魔鬼奥巴马”派来离间分化穆斯林的特使,甚至有人怀疑,她受到枪击的事件就是尤萨夫扎伊和美国人合伙策划的。
她的自传也被巴基斯坦私立学校列为禁书,因为它“不尊重伊斯兰教,是西方的工具”。巴基斯坦私立学校管理协会会长贾瓦丹尼表示,“马拉拉代表的是西方,不是我们。”
但在这些赞誉和诋毁的环绕下,马拉拉比从前更加安静。
她是个曾经在BBC的博客里写着自己喜欢看连续剧和玩游戏的女孩。喜欢听Justin Bieber的歌,用Skype与朋友聊天。但她也相当自律,为了能专心学习,她没有开设Facebook和Twitter账号,也没有手机,理由是使用社交媒体和手机会让她分心。为防止玩游戏上瘾,她还从iPad中删除了游戏。
她说,她现在更专注于高尚的目标:“我们必须强调全球各地儿童面临的问题,用它突显女童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面临着的问题。”
时间回到2012年10月9日的那个早晨,在BBC总部五楼的办公室里,阿默德·汉得知马拉拉遭到塔利班枪击的时刻。
他担心,难过,沮丧,而且愤怒。他有很多很多的情绪,却唯独没有后悔。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让她撰写我们的博客,”阿默德·汉说,“当然,如果她没有给我们写博客,她不会如此激怒塔利班,也不会被枪击,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如此接近死亡。但是,如果她没有给我们写博客,巴基斯坦的问题可能依然会在黑暗里被隐藏,不被世界所知道。”
“她正在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这个时候,他看见巴基斯坦团队在夜里发布在BBC乌尔都语网站上的新闻:15岁女孩马拉拉被塔利班枪击,头部中弹,目前生命垂危。阿默德·汉愣住了。他认识这个女孩,他当然认识她。
四年以前,塔利班开始了对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的高压统治。那时,阿默德·汉和他的编辑们商量着,如果能找一个斯瓦特地区的小姑娘来写日记,只管记下在此情况下的校园生活,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直观地感受到那里所发生的事。
他们在白沙瓦有个通讯员,这个叫阿卜杜尔·海·卡卡尔的记者正好跟斯瓦特当地一个老师齐亚丁·尤萨夫扎伊有点交情。尤萨夫扎伊很爽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他在自己的班上问:“有谁愿意写这样一个博客?”
一个女孩自告奋勇,但第二天,她却告诉他,父母认为这太危险了,不准她这样做。其他孩子的家长也有着一样的担心。最后,尤萨夫扎伊向BBC推荐了自己的女儿。那就是马拉拉。
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想到,马拉拉会因为这个博客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而后,又因此遭到塔利班的报复,差点送命。最后,大难不死的她成为这个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儿童权利活动家,并在201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也是历史上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
模范生
早在成为活动家之前,马拉拉是一个模范学生。
两岁半的时候,马拉拉就能坐在一群10岁孩子中间,安静地听老师讲课。“她不吵也不闹,她能够听懂老师在讲什么,而且也不会觉得无聊。”尤萨夫扎伊的一位同事兼密友说,“等稍微再大些,她总能拿到班上的第一名。老师都认为她是个天赋出众的姑娘,但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
马拉拉把零花钱都花在买书上。她跟世界上其他小孩子一样喜欢哈利·波特,她的书包上面就印着哈利·波特的头像。她的阅读面非常广,她读贝娜齐尔·布托的传记,还有奥巴马的传记,等等。
她最喜欢的书是保罗·科埃略的《炼金术士》,她常常引用里面的名句:“当你真正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

马拉拉热爱学习,但周遭的环境却在2008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塔利班取得了斯瓦特地区的控制权,推行严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并且禁止女童接受教育。
同年,超过400所学校被迫关闭。尤萨夫扎伊把马拉拉带到了白沙瓦,在那里,他们参加当地一个媒体俱乐部活动,抗议塔利班对女子学校的攻击。
当着许多全国性媒体大人物的面,11岁的马拉拉做了生平第一次公开演讲,题为“塔利班怎么敢剥夺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受到了广泛好评。
接下来,就是为BBC撰写博客。阿默德·汉和他的团队非常注意马拉拉的安全,他们告诉她,最好用个笔名。于是,马拉拉开始用笔名Gul Makai写作,这是当地民间传说中一个女英雄的名字,在普什图语里的意思是“矢车菊”。
她的博客内容很简单,就是每一天上学和生活的日记。文字也不复杂,但非常真实。在第一周的某天,她写道:
“昨晚,我做了个梦。我梦见了武装直升机和塔利班。自从斯瓦特地区开战以来,我就一直在做这样的梦。我非常害怕,因为塔利班发布了一条禁令,禁止任何女孩子去学校。”
“老师今天告诉我们不要穿鲜艳的衣服,塔利班武装分子可能会生气。”
她还写道,一次经过一堆无头尸体,他们都是反对塔利班的人;还有一个男孩叫阿尼斯,被塔利班洗过脑,阿尼斯把自己当人弹引爆,死时才16岁……
她的博客一开始只登在BBC的乌尔都语网站上,后来被翻译成了英文,放在BBC的首頁进行推广。一夜之间,这个博客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大家都想知道,这个叫“矢车菊”的小姑娘是不是真的存在,她究竟是谁。
马拉拉的博客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地区。与此同时,塔利班的威胁也随之而来,她跟父亲一起上了塔利班的黑名单。为了安全,父亲晚上不能睡在家里,12岁的马拉拉为此彻夜无眠。
7个月后,塔利班终于从斯瓦特地区撤出,而马拉拉已经成了当地女童受教育运动的一面旗帜。她开始积极发起倡议,要求政府提高教育拨款,鼓励家庭打破传统,让他们的女儿也可以上学。许多学校因此改名为“马拉拉学校”,以感谢她的努力与奋斗。
父亲的旗帜
马拉拉的父亲尤萨夫扎伊是当地的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在马拉拉出生之时,他已开办了几所学校,收留了上千名学生。
尤萨夫扎伊在马拉拉的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她刚出生时,我第一眼看见她的眼睛,就深深爱上了她。”尤萨夫扎伊说。
事实上,他还有两个儿子,但他自己私下对朋友透露,只有马拉拉这个女儿才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或许在他看来,马拉拉作为一个女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并且保持优良学业,本身就是倡导女童受教育权利的最佳榜样。
尤萨夫扎伊曾经也是个盲目而热血的少年。他12岁时,正值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当时普什图族人的圣战主义氛围非常浓厚。大家都在说,要成为一个好的穆斯林,就得拿起武器杀死俄罗斯人。
村子里的年轻人都纷纷走上战场,可是尤萨夫扎伊年纪还小,不能进入作战部队,但他也想成为一个圣战主义者。于是,他每天去另一个村子里的清真寺,听一名很有学问的信徒讲《古兰经》。
随着年龄增长,尤萨夫扎伊对宗教的信仰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根深蒂固,对于圣战更是早已没有了向往。但当时那位信徒对《古兰经》的讲解,却给他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记。“伊斯兰教教导我们,接受教育对男女来说都是必须的,这才是先知的教义。”他说,“教育是光明,无知是黑暗,我们必须从黑暗走向光明。” 尤萨夫扎伊相信,女性教育对于巴基斯坦的未来至关重要。1995年,他开办了库舍尔学校及学院,并立下雄心壮志,要培养出巴基斯坦未来的女性领导人。
纪录片导演萨马尔·米娜拉·汉自从2010年采访过尤萨夫扎伊后,就跟他们一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她说,“在库舍尔学校里,每个女孩都是一个马拉拉,而这个功劳都要归于尤萨夫扎伊和学校里的老师们。”
马拉拉一度向往医学,她希望长大后当一名医生,但尤萨夫扎伊对她说,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应该从政,只有从政才能影响和救助更多的人。然而,许多人对尤萨夫扎伊的做法并不满意,他们认为,马拉拉年纪太小,根本不懂得权衡生死,尤萨夫扎伊是在利用女儿来完成他自己的政治目标。
“我觉得齐亚丁把自己的理念全部灌输给了她,然后把她当作一个自杀式炸弹,放在很危险的地方。”斯瓦特医院的一名医生说,“儿童英雄也是儿童,这跟童妓、童工、儿童战士一样,都是在操纵儿童做一些他们并不一定知道其中含义的事情。在我看来,这根本不应该发生。”
米娜拉·汉对这样的观点嗤之以鼻:“任何了解马拉拉的人都应该知道,地球上没有人能够操控她——这女孩太有主见了,她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死里逃生
尤萨夫扎伊还是犯了一个错误。2009年12月,马拉拉在斯瓦特地区已经小有名气,但她并没有刻意隐藏自己,有心人可以轻松将她和为BBC写博客的“矢车菊”联系起来。那时,巴基斯坦军队重新控制了斯瓦特地区,来自塔利班的威胁似乎降低了,于是尤萨夫扎伊公开了“矢车菊”的身份并骄傲地宣称,那就是他的女儿马拉拉。
塔利班将这视为公开的挑衅。领导人毛拉纳·法兹鲁拉决定,不能再让马拉拉继续活着了。于是,他派出了两名杀手。
“其实我们也不想杀她,因为我们知道,这么做会被媒体痛骂,”塔利班在斯瓦特地区的高级指挥官兼发言人对《时代》周刊说,“但我们真的别无选择。”
塔利班花了数月时间来研究马拉拉的上学路线。终于,他们决定在2012年10月9日发起行动。
那天,马拉拉跟同学们一起坐在校车里。车上的气氛很融洽。但是,就在校车驶出明绞拉市外一英里的地方,两个男人突然出现了。他们截住校车,冲了上来,其中一个人掏出枪对着车上的学生:
“谁是马拉拉?”
没有人回答。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大家都不愿意出卖自己的同学。但是,十几岁的女孩子难免慌乱,她们不由自主地将视线转向马拉拉。持枪者沿着她们的眼光确定了马拉拉,朝她的脸颊和脖子扣动了三次扳机。
第一枪射穿了马拉拉的左眼眶,子弹从她的左耳射出。她倒在同学身上,鲜血从左耳喷涌而出。另外两发子弹击中了她旁边的女孩。然后凶手离开了现场,这时,马拉拉的身体已经完全瘫软在同学腿上,生命力在飞速流失。司机将车开到几英里外的医院。在那里,医生们对她和受伤的同学进行了紧急治疗。
当地媒体很快报道了这个消息,新闻也出现在了BBC乌尔都语网站上。几小时后,当阿默德·汉和他的编辑看见这个消息时,整间办公室陷入可怕的寂静中。有些人低下头,有些人红了眼眶。
蒙上天眷顾,子弹没有伤到马拉拉的大脑,她奇迹般地与死神擦肩而过。原来那颗子弹穿过了她的颅骨,卡在了肩颈处。
马拉拉在巴基斯坦白沙瓦军事医院接受抢救。手术相当成功,一部分头骨被切除,以减轻对大脑的压力,大脑内血液凝块和受损组织也被取出。情况稳定后,她又被转往英国伯明翰的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医生为马拉拉进行了一系列医学检测,结果发现,她的大脑并没有受到任何永久性损坏,而且所有身体机能也运转正常,这简直是个奇迹。
她在自传中描述遭枪击后醒来的情景:“我无法说话,医生递过来一块字母板,我拼出来的前两个词是父亲和国家。”病床上的马拉拉像一位普通少女:她想念家人,听着父亲在电话那头的声音流泪。她左半部的头发因为手术被剃光,令她懊恼不已,因为“花了很长时间留的发型没了”。
在随后半年中,马拉拉接受了面部神經修复手术,被子弹严重损坏的两侧神经被重新对接,被剔去的颅骨部分用钛板取代,左耳装入人工耳蜗以恢复听力,面部功能也通过后续的理疗逐步恢复。
2013年2月,马拉拉终于康复出院,在英国伯明翰最好的高中开始了新的生活。
塔利班的袭击给马拉拉的身心造成重创,也在全世界掀起一场谴责暴力、谴责极端主义对女性的迫害的浪潮。巴基斯坦政府拿出10.5万美元悬赏缉拿枪手,总统扎尔达里亲自前往伯明翰医院看望马拉拉,称赞她是杰出的女孩、巴基斯坦的骄傲。
战斗还在继续
2013年7月12日,马拉拉在她16岁生日这天来到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与来自80多个国家的几百名学生参加青年大会。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向她赠送了《联合国宪章》,寓示这位拿书的女孩正是极端分子最害怕的人。联合国把当天定为“马拉拉日”。

马拉拉用坚定的语气和响亮的声音,向世人传递了一种力量:“一个孩子,一个老师,一本书,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她说,联合国所设立的“马拉拉日”不是她的纪念日,而是为每一个为自己权益发出呐喊的妇女、男孩和女孩所设立。
美国《时代》周刊将她选入2012年度全球影响力百人榜,排名第二,仅次于奥巴马。《时代》在文中写道:“塔利班试图让这个巴基斯坦女孩沉默,却放大了她的声音。她现在已成为世界女性争取权益的象征。”
2013年,马拉拉首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还获得欧盟权威的萨哈罗夫人权奖,以及爱丁堡大学的名誉硕士学位,并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相继接见。
在与奥巴马的会面中,马拉拉劝阻他不要派无人机袭击巴基斯坦目标,以免伤及无辜,激怒当地恐怖主义。她希望“送去书籍,而不是士兵。送去笔,而不是武器”,并指出巴基斯坦女性很少获得与男子同等的权利和机会。她不再穿传统的罩袍,因为“它只会让我感到不自由”。 她出了自传《我是马拉拉》,并将这本書送给了奥巴马和英国女王。她现在有了许多的追随者,包括谷歌副总裁梅根·史密斯、歌手布鲁诺·玛斯和宇航员马克·凯利等等,他们帮助她建立了马拉拉基金会,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组织提供资助。
马拉拉俨然成为名扬全球的政治新星。她也适时地表现出应有的“政治野心”。这个曾在《纽约时报》的纪录片中,告诉全世界她想做医生的女孩已经改变初衷。自去年起,她对媒体宣称,想成为巴基斯坦总理,推动教育制度改革。
她的父亲尤萨夫扎伊也出了名,英国前首相、联合国全球教育特使戈登·布朗帮助尤萨夫扎伊成为了联合国教育顾问,其后,尤萨夫扎伊又得到了巴基斯坦外交部的任命,他现在是巴基斯坦驻英国伯明翰领事馆的教育参赞。

马拉拉也面临比从前更多的批评,主要来自她的同胞。许多巴基斯坦人认为她是父亲包装出来讨好西方的产品,是“黑色魔鬼奥巴马”派来离间分化穆斯林的特使,甚至有人怀疑,她受到枪击的事件就是尤萨夫扎伊和美国人合伙策划的。
她的自传也被巴基斯坦私立学校列为禁书,因为它“不尊重伊斯兰教,是西方的工具”。巴基斯坦私立学校管理协会会长贾瓦丹尼表示,“马拉拉代表的是西方,不是我们。”
但在这些赞誉和诋毁的环绕下,马拉拉比从前更加安静。
她是个曾经在BBC的博客里写着自己喜欢看连续剧和玩游戏的女孩。喜欢听Justin Bieber的歌,用Skype与朋友聊天。但她也相当自律,为了能专心学习,她没有开设Facebook和Twitter账号,也没有手机,理由是使用社交媒体和手机会让她分心。为防止玩游戏上瘾,她还从iPad中删除了游戏。
她说,她现在更专注于高尚的目标:“我们必须强调全球各地儿童面临的问题,用它突显女童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面临着的问题。”
时间回到2012年10月9日的那个早晨,在BBC总部五楼的办公室里,阿默德·汉得知马拉拉遭到塔利班枪击的时刻。
他担心,难过,沮丧,而且愤怒。他有很多很多的情绪,却唯独没有后悔。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让她撰写我们的博客,”阿默德·汉说,“当然,如果她没有给我们写博客,她不会如此激怒塔利班,也不会被枪击,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如此接近死亡。但是,如果她没有给我们写博客,巴基斯坦的问题可能依然会在黑暗里被隐藏,不被世界所知道。”
“她正在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