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运用情绪教学的路径研究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iao6103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过程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戈尔曼说:“情绪潜能可以说是一种中介能力,决定了我们怎样才能充分而又完美地发挥我们所拥有的各种能力,包括我们的天赋智力。”“多少年来,我们所受的教育只强调知识和智力,严重忽视与学习活动以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情感。我们否认了自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忽视情绪因素的在教学中的运用,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是对教育基本目的一个广义的界说”,“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目标就是要培养情感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情感品质”。
  
  一、掌握情绪基本理论知识
  
  首先,情绪与内在需要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情绪就是内在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表现。当内在需要得到满足,就表现出高兴、兴奋;反之,则沮丧、失落。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要控制、管理学生的情绪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了解学生的需要须在课前完成。教师备学生时已了解学生的需要,从情感角度剖析学生的需要,则更易调动学生的情绪。
  其次,情绪的选择性。人们在接受信息时,经过两大过滤系统。理性的过滤,考察是否符合逻辑。其次,情感的过滤。情感的过滤居于首要位置。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受到情绪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被人接受,通常情况下,我们只对那些引起我们特定情绪反应的客观事物产生认识。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并不是如想象的那样机械地全盘接受,而是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诱发、激励学生的情感使之处于最佳状态。“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教师要善于寻找课堂教学中的“启情点”,即情感教育因子。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在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于1968年提出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 38%的音调 55%的面部表情。可见,要想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既要注重言语交流,又要注重非言语交流,甚至更要重视非言语交流。要激发学生情感可以利用美育的特点。
  再次,情绪的充予性。从其心理机制来看,由于特定行为经常导致某种情绪性的结果或经常引发某种性质的情绪体验,因而该行为与相应情绪体验之间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条件性联系,具体表现为该行为被充予了情绪或被情绪所定性,以致其再现时可以引发相应的情绪体验及其反馈结果,并对人的行为产生内在的调节和强化作用,心理学上叫“情绪充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以愉快的情绪进行教学,同时引导学生带着同样愉快的情绪来学习,学生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记忆,形成良好的情绪背景。一旦类似情境再现,愉快的情绪就随之展现,成为学生认知、行动的内驱力。
  
  二、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导着整个课堂教学的情绪,影响、引发学生的情绪。因此,教师始终保持饱满、振奋的精神状态,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立积极情绪背景基础。认识自我是情商的基础。苏格拉底说:“人啊,你要认识自己。”孔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教师要对自己情绪产生的背景有深刻的认识。教师要坦然面对不良情绪。在现实生活中万事如意是不可能的。教师在现实生活中也承担着多种角色,多种压力。面对角色冲突时,可能会产生情绪上的波动,如家庭中的喜怒哀乐。教师的任何不良情绪,都会严重影响自己对知识的讲解和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大大降低课堂教学效果。为了避免因角色冲突而带来的不良情绪,教师在课前利用3分钟时间梳理情绪,唤起教师的职业情绪。这是“备情绪”的内容之一。
  其次,增强职业责任感,始终保持良好的职业情绪。职业情绪,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能够很快进入角色所规定的情绪状态;在遇到其他影响因素的情况下,仍然保持稳定的、积极的情绪状态。课堂教学中的不确定性事件考验着教师的个人修养。教师情绪的稳定性则在遇到突发状况中最容易表现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学生的影响。一个教师本来情绪不错,若讲课过程中有些学生调皮捣蛋,不认真听讲,教师的情绪也会受到不良影响。遇到突发事件时,教师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事件,善于利用教育机智,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再次,全面了解学生的情绪是控制自我情绪的重要前提。我们越是善于从别人发出的信号辨别这个人的感受,便越能控制自己发出的信号。在教学中,教师善于体验学生的感受,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控制自己发出的信号,达到自我情绪管理和学生情绪管理的双重目的。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将自己的心理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不要让周围环境、家庭、朋友、同事间烦恼的琐事影响教学。“心由境转,境从心生”,这就需要我们有一点毅力和自省力,要善于利用外界环境来消除这些不良情绪的影响。教师要不断地自己与自己沟通,要经常从不同角度审视自己,及时发现和消除一些不良情绪的影响,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理智驾驭自己的情绪。
  
  三、了解学生的情绪特点
  
  首先,亲其师,信其道。心理学家维纳和彼得就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的特征,对1750名8~16岁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在学生所列举的好教师的23项特征中,有12项(约占51.2%)是属于情感。学生对教师所采取的情感态度是左右他对该教师所教学科兴趣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的程度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有被忽视的感觉。这样,学生的合理需要得到满足,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的情绪就呼之欲出。
  其次,知之深,爱之切。常言道:知之深,爱之切。一个人的情感制约于他的认知水平。学生的情感是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产生,并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情感的产生建立在一定的理性认知基础上。理性认知越丰富、越深刻,情感也就越丰富、越深刻。因此,教师授课应在了解、掌握学生原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利用原初的积极情绪,避免消极情绪,深刻揭示新知与旧知的关系。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感到成功的收获,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新知,体验到获得新知的喜悦感,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情绪。随着学习的深入,积极的情感也会不断增强。
  再次,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需要是情绪产生的重要基础。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就是被肯定、被尊重、被重视。要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如关注、赞许,自尊。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已证明,愉快、欢乐、适度平稳的情绪能使中枢神经活动处于最佳状态,保证体内各系统的协调一致,充分发挥机体的潜能。因此,教
  师应针对具体情况不失时机地表扬学生,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四、充分运用教学变量中的情感因素
  
  首先,教学行为艺术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效调动各种教学要素(服饰、语言、视线、态势语)中的情感因素,使教学行为艺术化,达到“美”的境界。艺术首先作用的是直觉和感情,其通路比理性知觉短得多。凡是美的事物都能净化人的情感,使人更热爱真理。教师得体的穿着,优雅的举止,悦耳的语言,使学生沉浸在“美”的境界中,触动学生的无意识系统,内心积极的情绪很容易被激发调动出来。
  其次,利用“有效信息”控制学生情绪。课堂教学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学生的情绪在课堂中处于波动状态。因此,为了确保高效课堂效果,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处于一个积极的、合理的状态中是相当重要的。而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所展现的“有效信息”为教师调控学生情绪提供了很好的途径。这些“有效信息”主要包括学生的坐姿、表情、回答问题的情况等。在课堂讲授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观察、分析、捕捉学生的各种表现,而且能够洞悉学生情绪变化的原因,运用恰当的语言、表情、动作等暗示语,调节和控制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始终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积极状态中。
  再次,产生认知落差,调动学习积极性。一个人长时间在一种情绪中,很容易产生疲倦状态。而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总是在一定情境下才产生的。改变了情境,自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情绪。而适时地认知落差,创立一种新的情境,改变学生的认知状态,超越他们的认知预期,从而使其产生较大的情绪反应。这样,不仅使学生看到自身提升的空间,而且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了学习知识的积极情绪。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 陈永明.现代教师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3] 王志银.浅谈情绪体验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陕西教育,2008(3).
  [4] 夏雪梅.教师情绪与课堂教学效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3).
  
  (责任编辑关燕云)
其他文献
碑体隶书发展至汉代已臻于高峰,其书法之美充分流露于“蚕头燕尾”的笔势之中,那波磔之笔深刻体现了汉代气势雄强的民族自信与灵动飞扬的审美追求。与汉碑隶书同为文明瑰宝的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对经济体制改革的部署,思路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深入,是沿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从事教学的教育工作者都不会否认,在执行每一次教学任务时对学生总是充满期望的,它包括期望学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讲、考试拿高分……为了实现上述期望,实践中教师们常常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引导并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例如,教师可以用记录考勤的做法规范迟到、旷课的学生;可以借助考试的目标要求促进学生对课程的学习,诸如此类的方法的确不少。然而教师们还是时常感到许多学生的课堂行为并未完全符合
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于学生的成长、发育,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至于道德价值取向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和学习进步都和学生的心理问题息息相关。学生的心理问题历来都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从心理契约的角度,以各相关联体入手,探讨学生的心理问题,可谓另辟蹊径。    一、心理契约的涵义及特性    1.心理契约的涵义  心理契约是非正式的,不具备书面形式,也没有法律约束力;但它确实存
教育观念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心理背景,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任何教育都不可能离开教育观念,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的,并顽强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因其如此,我们有必要讨论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观念。现代教师应具备的教育观念有赏识教育理念、问题意识理念、注重过程教学理念、主体性教育理念、研究性学习意识、教育研究意识。    一、教育研究意识    林崇德教授认为,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学
策略是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制定的实施总体方案。笔者认为,学生作文教学与指导应以人为本(即“人本”),而不是以文为本(即“文本”)。那么,作文教学与指导如何与学生的生活及心灵,特别是内在表达欲求建立亲密而有机的联系呢?我们不妨将视界从读、写两个维度扩大到听、说、读、写、行五个维度,就不难得到以下几种应对策略。    策略之一:从“口语”到“笔语”    要变单一教室背景下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