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设计的初学者,还是设计的集大成者,都会被问这样一个问题:“设计是什么?”虽然每一个专家学者给出的定义略有不同,但不难发现定义“设计”无不围绕一个词,那就是“创造”———只有创造出能够改变和提高现有生活品质和状态的新事物,才能称之为设计。回顾这150多年的设计发展史,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中国却很难跃居世界前列,这个问题值得深思。
一、国际设计的发展与现状
19世纪下半叶的工艺美术运动伊始,到20世纪的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再到21世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整个世界也因为设计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近几十年发展过程中,作为工业设计的发源地,有“德意志制造同盟”和“包豪斯”传统的德国最早进入信息时代,将设计商业化;后来者居上的美国始终处在引领设计领域的最前沿,对于当今全球设计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而本土化设计在其手中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反观其设计,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设计师们对于其独特的文化的运用。
二、中国设计现状
我们的“设计”并没有像我们的人口一样在国际上有那么大的震撼力,而任何一本关于“设计”的书籍也很少提到“中国设计”。
(一)对设计认识不足
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工业设计教育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看似系统化的体系,但是在整个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大多将重点放在了对于“功能与形式”、“美学法则”等问题上,往往忽略了设计里最核心的问题———与人的关系。
(二)模仿抄袭现象频繁
国内的很多企业急功近利,往往忽略了设计的创新和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是通过仿造国外的先进产品来获取利益,而不是为了吸取国外产品的精髓为我所用。
(三)“中国制造”的弊端
改革开放之后,外企大批量的进驻中国,我们本土企业也大力的推进与国外企业合作的机会,但是似乎并没有真正达到我们的初衷,反而成为了世界各大企业“最大的加工厂”。相反的,我们自己设计的产品在功能和质量上,却是不能与国外品牌相提并论,按照理论来说,同样都是“madeinchina”,为何区别会如此之大呢?
三、寻求设计方法
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中国在前几十年对于西方设计的崇尚和模仿只是我们探索设计的一个必经之路,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萃取传统精华
从中国最早的一部记载手工技术的文献《考工记》开始,对于设计就有详细的记载:比如:“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材有美”和“工有巧”也都包括了设计的内涵。再到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宋朝的五大官窑,再到明朝家具都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艺人高超的设计技艺。当我们在羡慕国外独具匠心的设计时,更应该沉淀思想,仔细研究中国古代的经典设计,找出其之所以可以流芳百世的精华所在,将其融入到我们的设计中。
(二)升华民族传统
我们这里所要追求的中国设计,并不是简单的中国元素。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体现了庄子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应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那么在设计中也应遵循自然规律,讲究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设计出的产品才能更贴近人们的生命和心灵。当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思想不止这些,那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需要我们这些新生代的设计者们去深入挖掘,为我所用。
(三)创造本土设计
在丰富了思想,认识了问题之后,如何更好的将其呈现出来,就尤为重要了。既然我们的传统工艺如此之辉煌,加以继承是必须为之的,但是要设计出属于新时代的中国设计,就远远不是将老祖宗的东西照搬过来就可以实现的。继承传统是要将我们丰富的传统工艺和设计作为一种可推动中国设计的一个有力的支柱和武器,将传统的工艺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功能与形式的巧妙统一,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这样我们的中国本土设计才能够被消费者认可,被市场接受。
四、总结
中国设计想要登上世界设计的顶端,需要几代设计者不断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真正实现民族“征服”世界。如今,中国整体实力的增强,给了我们设计者更大的动力和希望。在追寻中国设计这条路上,继承和升华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文化因子的本土设计,用真正的中国文化内涵打动消费者,震撼世界。
参考文献:
[1]简召全主编.工业设计方法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
[2]戴吾三编著.考工记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4][英]乔纳森·M·伍德姆著,周博,沈莹译.20世纪的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8.
作者简介:
张众宜,北京理工大学。
一、国际设计的发展与现状
19世纪下半叶的工艺美术运动伊始,到20世纪的影响深远的现代主义,再到21世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飞速发展,整个世界也因为设计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近几十年发展过程中,作为工业设计的发源地,有“德意志制造同盟”和“包豪斯”传统的德国最早进入信息时代,将设计商业化;后来者居上的美国始终处在引领设计领域的最前沿,对于当今全球设计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而本土化设计在其手中也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反观其设计,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设计师们对于其独特的文化的运用。
二、中国设计现状
我们的“设计”并没有像我们的人口一样在国际上有那么大的震撼力,而任何一本关于“设计”的书籍也很少提到“中国设计”。
(一)对设计认识不足
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工业设计教育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看似系统化的体系,但是在整个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大多将重点放在了对于“功能与形式”、“美学法则”等问题上,往往忽略了设计里最核心的问题———与人的关系。
(二)模仿抄袭现象频繁
国内的很多企业急功近利,往往忽略了设计的创新和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是通过仿造国外的先进产品来获取利益,而不是为了吸取国外产品的精髓为我所用。
(三)“中国制造”的弊端
改革开放之后,外企大批量的进驻中国,我们本土企业也大力的推进与国外企业合作的机会,但是似乎并没有真正达到我们的初衷,反而成为了世界各大企业“最大的加工厂”。相反的,我们自己设计的产品在功能和质量上,却是不能与国外品牌相提并论,按照理论来说,同样都是“madeinchina”,为何区别会如此之大呢?
三、寻求设计方法
从发展的角度出发,中国在前几十年对于西方设计的崇尚和模仿只是我们探索设计的一个必经之路,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萃取传统精华
从中国最早的一部记载手工技术的文献《考工记》开始,对于设计就有详细的记载:比如:“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材有美”和“工有巧”也都包括了设计的内涵。再到先秦时期的青铜器,宋朝的五大官窑,再到明朝家具都体现了我国古代手工艺人高超的设计技艺。当我们在羡慕国外独具匠心的设计时,更应该沉淀思想,仔细研究中国古代的经典设计,找出其之所以可以流芳百世的精华所在,将其融入到我们的设计中。
(二)升华民族传统
我们这里所要追求的中国设计,并不是简单的中国元素。庄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体现了庄子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应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那么在设计中也应遵循自然规律,讲究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设计出的产品才能更贴近人们的生命和心灵。当然,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思想不止这些,那是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需要我们这些新生代的设计者们去深入挖掘,为我所用。
(三)创造本土设计
在丰富了思想,认识了问题之后,如何更好的将其呈现出来,就尤为重要了。既然我们的传统工艺如此之辉煌,加以继承是必须为之的,但是要设计出属于新时代的中国设计,就远远不是将老祖宗的东西照搬过来就可以实现的。继承传统是要将我们丰富的传统工艺和设计作为一种可推动中国设计的一个有力的支柱和武器,将传统的工艺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能够实现功能与形式的巧妙统一,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这样我们的中国本土设计才能够被消费者认可,被市场接受。
四、总结
中国设计想要登上世界设计的顶端,需要几代设计者不断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真正实现民族“征服”世界。如今,中国整体实力的增强,给了我们设计者更大的动力和希望。在追寻中国设计这条路上,继承和升华中国传统文化,创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文化因子的本土设计,用真正的中国文化内涵打动消费者,震撼世界。
参考文献:
[1]简召全主编.工业设计方法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
[2]戴吾三编著.考工记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1.
[3]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4][英]乔纳森·M·伍德姆著,周博,沈莹译.20世纪的设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8.
作者简介:
张众宜,北京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