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绘自然的诗篇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74042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十高龄的老作家贾祖璋把他解放前所写的《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物学素描》、《碧血丹心》、《生命的韧性》等几本散文集子精选,编成《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已由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处出版了。虽然贾老把这些散文称之为“科普创作”,但在捧读之余,却常常想,它们不正是描述丰富多彩的大自然的诗篇吗?
  我这样想,丝毫没有贬低科普读物、抬高文学作品之意。近年来有人掀起科学文艺姓“科”姓“文”之争,我认为这实在是出于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实际上,不光是科学文艺,优秀的科普作品同时也应具有文学价值。正好比一盏台灯,它是照明的日用品,但是做工精巧的台灯同时又是一件工艺美术作品。贾老的作品,确实是科普读物,但是我们可以说,它们同时也是诗意盎然的散文。
  我们看看那些生物素描吧!无论是婀娜多姿的水仙、梅、荷花、菊花,还是色彩华丽的金鱼、野雉,以及至蟹、蚕、蝉之属,在生物学家贾祖璋的笔下,其外观、其体态、其习性、其生活,都描述得曲曲传神,而且含有那么深厚的诗情画意。作者博览古今、引经据典,却不失于芜杂;文词简约,朴实无华,却又自有其风致。不是在文学上和生物学上都有相当功力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来的。
  一部《鸟与文学》,实际上是运用现代生物学知识整理我国古籍中有关鸟类的记载的集纳。这不但对科普创作,即使对于鸟类学研究,也是一个贡献。作者当年穷几许精力在故纸堆中搜集到如此丰富的资料啊!捧读之余,你会觉得我们的祖先中不乏有识之士,他们在鸟类学研究中筚路蓝缕,做了大量观察、调查、记录、考证等等工作,以至今天的生物学著作中,也不能不写上我们祖先的成就。贾祖璋同志在这一组作品中,难得的是大量引证而不流于烦琐,夹杂许多古文而不使人乏味,文章材料扎实,而又兴趣盎然。科学和文学的结合,达到很高的境界。
  《碧血丹心》是一组别开生面的散文。这组散文的写作时期,正是国家民族存亡绝续的生死关头,以生物界的材料阐明“多难兴邦”、“个体牺牲种族保持”等大道理,是可以想见科普作家贾祖璋的用心的。虽然,这种类比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华民族的一场可歌可泣的斗争,与生物界的本能的斗争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但是在国难当头之际,生物学家结合自己的知识,为呼吁救国竭尽绵力,其苦心孤诣仍然值得赞扬。这也如同高士其同志把抗敌将士比喻为消灭细菌的白血球、董纯才同志写《麝牛抗敌记》等作品的本意。
  我特别喜欢《生命的韧性》和《动物珍话》这两组,因为其中蕴含着十分醇厚的生活哲理,迸发出朴素的辩证法的光辉。应当说,这些散文讲述的是科学,又是诗,更是哲学。我以为,优秀的科学小品都应该是“三位一体”的作品。
  收在《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中的作品,最早的作于距今整五十年,最晚的也将近四十年。它们的创作实践向我们表明,科普作品也自有其“长寿”的秘诀:一曰搜集要丰,材料扎实,不是摭拾报章上一点点记载,便敷衍成篇;二曰要具有真知灼见,不是拼凑材料,人云亦云;三曰文词须优美,文章不但要有认识价值,而且要有美学价值。总之,材料、识见、文词三者缺一不可。这样的作品,即使知识有些陈旧,但是它的美学价值不会过时,犹之乎古代的烛台,如今虽无实用价值(除非遇上停电),却仍然具有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一样。
  
  (《贾祖璋科普创作选集》,科学普及出版社、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八月第一版,0.85元)
其他文献
技术论的研究,在日本素来比较活跃,因而形成了众多的学派。所谓技术论,研究的是技术发展本身的规律性,以及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广泛关系。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森谷正规的这本书(副标题《国际技术比较研究论》),在技术论的研究上,又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森谷正规认为,各个产业领域的技术都各有其内在的“性格”,而不同的国家又具有不同的“技术风土”。在一个国家中,产业的技术性格是否与该国的技术风土相适应
刚读完《“书读完了”》(《读书》一九八四年十一期)之后,脑际就泛起这个题目。本世纪以来,科学的巨大进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新发现新问题非及时作出哲学新概括不可。答案当然多种多样,也有人从我国先秦时代的老庄的“道”里找到了合适语言。这是一种思想文化的寻根。读了几十年书,浮光掠影,至多击水振荡成声而已,深悔髫龄就学时的茫然无知,眼下还在千方百计地既追益时光又索阅经典要津,这同样是一种治学途径的寻根。唯有寻根
目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人们若想立足于社会,必须有知识和才能。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居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子女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国教育正处于发展阶段,学校之间差别很大,重点中学的升学率明显高于一般中学。一些家长为了实现子女成才的愿望,使子女将来能够考上大学,通过各种关系,想方设法让孩子挤入重点中学,有的还要付出几千、几万,甚至更多的择校费。家长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值得吗?真能如愿以偿吗?针对这个问题我
被卢卡契誉为“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的托马斯·曼,在西方的某些评论中是纳入现代派作家的行列的。如当代美国著名小说家、“后现代派”的代表巴思说:“‘后现代派文艺美学’的前驱可以循着二十世纪上半叶伟大的现代派作家如T.S.艾略特、威廉·福克纳、安德烈·纪德、詹姆斯·乔伊斯、弗兰茨·卡夫卡、托马斯·曼、罗伯特·穆西尔……一直上溯到……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①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彼得·福克纳在《现代主义
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出版之后,曾送了一本给李厚。扉页上,朱先生还题了首诗,最后两句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翻新自有后来人”。  朱先生是中国美学界的老前辈,李泽厚则是当今美学论坛上的健将。他们之间与其说是师友,还不如说是学理上的“论敌”,或者说既是“论敌”又是师友,学术上这两者本来就浑然难分的。李泽厚的一部《美学论集》,恰好也在最近问世,那其中的文章,大部分是“文化革命”前就已发表的。尤其那几篇和朱
讲到读书,有人说开卷有益,有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说法各不相同,也各有其偏颇的一面。其实照我看来,这两句话倒是有机地联系,不可偏废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这话何尝不对,因为有些书说真话不多,说假话不少,你倘然完全相信了他,势必上当无疑。五七年那一阵子,有些人就是太相信书上的话,对照古本,言必有据,结果挣来一顶帽子,几乎不得翻身。有的人要烧书,有的人要摔笔,虽不属于“吃一堑,长一智”之列,其心是
提要:古埃及历史上第一次重大危机出现在古王国崩溃之后。主要由于中央政权的崩溃导致大饥馑的发生。地方统治者尝试使用发明新的人工灌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说,古代埃及国家的形成与人工灌溉工程的发明之间并不存在任何联系,并不符合“治水专制主义”学说。  关键词:古代埃及国家;离心化危机;管理在古代,埃及被称为罗马的谷仓。埃及所处的自然环境使得它的生存看似十分成功,但实际上并非总是如此,因为法老时期也
相声,亦呼“段子”,其源可溯于优语、参军。王国维集唐宋优语五十条,成《优语录》,以为可以考戏剧之源,寻变迁之迹。任二北先生扩而充之,自周迄于近代,共得三百余条,成《优语集》,可称大备。  我对优语,最感兴趣的是其“谏语”,每每奇怪何以对时政得失的指斥,不出于公卿士大夫之口,而多见之于优伶。  譬如,一伶扮官到任,见百姓告状则大喜曰:“好事来了!”下厅向告状者深揖。隶人不解,说:如何这等敬他?官曰:
有些作品名望很大,读时满怀热情,但读后感到不过尔尔,未免失望。有些作品事前一无所知,往往带着探险的精神去读,开始时还担心能否读完。可是大出意料之外,越读越有兴趣,要放也放不下,读完后尚有意犹未足之感,我读王莹同志的自传小说《宝姑》时就是怀着后一种心情的。  王莹同志是著名的话剧、电影演员,她的演技高明,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对她有如此出色的文学才华,在读《宝姑》之前,说实话,我是很不了解的。  世界上
读郭毅生著《太平天国经济制度》    一    读完郭毅生同志的近著《太平天国经济制度》,油然想起二十多年前的一些事来。我于五十年代中,得读郭毅生同志《论新兴市民等级在太平天国革命中的作用》一文。以往我曾探索过天地会创立问题。认为天地会的思想源自明洪武年间罗贯中《水浒传》,但为什么天地会的创立不见于十四世纪后期,而见于十七世纪的七十年代呢?在政治上说是由于反清复明,但在经济上看其原因何在呢?毅生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