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神府矿区采煤地表裂缝发育规律及特征

来源 :工程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ling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榆神府矿区是陕北一个重要的原煤产地,煤炭开发利用规模大、强度高,但区内生态环境脆弱,采煤诱发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尤为显著.为全面掌握榆神府矿区采煤地表裂缝“静”、“动”态发育规律、揭示其形成机理,以榆神府矿区的安山煤矿、柠条塔煤矿和小保当一号井的典型工作面为对象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地表裂缝分为台阶型、挤压隆起型、滑动型和拉张型4种类型以及“塌陷槽”、“平行并列”2种组合方式;(2)榆神府矿区地表裂缝平面展布规律具有相对统一性,而地表裂缝表现特征具有差异性,且与采深采厚比呈负相关关系;(3)极浅埋煤层开采、浅埋煤层开采以及中深埋煤层开采地表裂缝分别具有滞后回采位置1.0 m、超前回采位置8.5 m和滞后回采位置30.14 m的动态展布规律,且地表裂缝滞后距与采深采厚比之间存在多项式的函数关系;(4)边界裂缝和面内正向坡裂缝具有“只开不合”的活动特征,面内逆向坡裂缝具有“先开后合”的活动特征,面内平坦区裂缝则具有“先开后合再开”和“先开后合”两种裂缝活动特征,平均活动时间3.7~7.0 d;裂缝“先开后合再开”的活动受覆岩运移控制,“只开不合”和“先开后合”的裂缝活动受地表移动变形控制,而斜坡裂缝活动机理则与坡体滑移密切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榆神府矿区地表裂缝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指导.
其他文献
目的:本文通过中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团队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诊疗,以探讨中药师在临床中具有的积极作用。同时,中药临床药师结合患者自身用药情况,提供个体化药学服务,在协助医护人员诊疗过程中提供新的思路,为探讨肾病科室药学服务的开展与模式做出努力。方法: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中药饮片处方点评:随机抽取黑龙江省中医医院肾病科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在202 0年3月至2021年6月门诊处方500张
红外器件的封装中常需用一些透明材料制成零部件,适合采用脉冲激光对其进行切割和标刻加工,但需要对加工参数进行精细优化。文中以在用于红外焦平面封装的红外级康宁玻璃基片上进行激光标刻为例,对透明样品进行激光标刻所涉及的一些基本参数,包括烧蚀阈值、激光加工头的光束特性参数以及扫描偏角引起的几何误差等,进行了实际测量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合适的打标策略和激光参数,并成功应用于实际操作。此种策略和参数设置方
在国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中,应急运输保障体系是各类应急物资及时生产、供应的重要基础。交通运输部门是重要的支援机构,保障应急响应的物资及时到位和救援人员的安全有效运送及返回。为进一步提高自然灾害应急运输保障能力,确保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救援工作高效顺利开展,本文针对当前自然灾害应急运输保障技术与装备的研发现状和发展趋势展开研究,并以专业化程度、技术水平、保障体系、投送速度为切入点,对其中核心的理论与
学位
陕北浅埋煤层大规模、高强度开采诱发了严重的地面塌陷,造成大面积土地损毁、水土流失和植被死亡,导致表生环境出现退化。为掌握浅埋煤层开采地面塌陷裂缝发育规律,明晰其机理,提出适宜的治理恢复措施,实现“煤—水—生态”的协调发展,以陕北张家峁井田和柠条塔井田为研究区,采用实地调查、模拟实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浅埋煤层开采地面塌陷规律及防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浅埋煤层开采地表裂缝展布呈“O”型展布,
学位
技术哲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经验转向和伦理转向两次重大的转折,但两次转向后的技术哲学各有利弊,维贝克在整合两次转向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物化"思想,指明当代技术文化大背景下的技术哲学需要第三次转向。至此,技术哲学从最初经典技术哲学的重视技术的本质和结构发展为第三次转向中愈来愈重视技术的物质性、道德性、实践性,逐渐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技术观。
<正>习主席在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有强烈的人才意识,当好新时代的伯乐。强军之要,要在得人。当前,向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目标奋进,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需要人才。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各级还需在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上下功夫,扬人之长、容人之短,用人之长、补人之短,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擦亮寻才识才的慧眼。谁能更早更准地发现人才,谁就拥有未来战场制胜的主动
期刊
可持续发展能力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能够保持持续经营的能力,能否产生长远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企业只有合理利用资源,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够走得更远更久。新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智能水表系统行业的先行企业,本文以其为研究对象,基于可持续增长率理论,运用比率分析、因果分析等方法分析新天科技经营状况,并提出合理建议。
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推进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的改革,为新时期农学专业的课程教学提供了契机。《作物栽培学》是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加强该课程的教学探索,对新形势下农学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与质量提升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分析了该课程的教学现状,从开展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模式探索、构建内容多样化的教学体系以及完善教学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教学探索与实践,以期为新形势下作物栽培学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