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退行性变的预防与治疗:文献综述

来源 :中华疼痛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j_mosquito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综述椎间盘的营养供应特点,以及动脉粥样硬化、血脂代谢紊乱及椎间盘终板通透性降低与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关系。

其他文献
临床试验注册旨在增进公众对医学研究的信任,是医学研究的伦理需要,是临床试验研究者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是发表研究成果的必需。
目的比较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与双极射频热凝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颈椎间盘突出症,伴头痛及上肢放射痛患者36例,年龄35~68岁,性别不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低温等离子消融组和双极射频热凝组,各18例。两组均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分别于责任椎间盘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或双极射频热凝术。记录术前及术后1周、6个月时的
目的比较经皮脊柱内镜手术(PELD)与硬膜外阻滞(EB)治疗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效果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疼痛科收治的不典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PELD组)40例,行硬膜外阻滞治疗(EB组)40例。采取改良MacNab标准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第3日的临床疗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椎间孔成形术(PELF)治疗腰椎间孔狭窄症(LFS)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与影像学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10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骨科因单侧LFS行PELF术患者26例,性别不限,年龄≥18岁。所有患者均接受PELF治疗。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术后12~17个月)时,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在末
目的编制癌痛规范化治疗评估量表(CP-STAS)并检验其信效度,为评估医院癌痛规范化治疗提供简洁、有效的测评工具。方法采用文献查询及专家访谈形成量表条目池,最终量表经过专家咨询、预调查、正式调查后形成。利用CP-STAS量表对2019年2月至2019年4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各科室癌痛患者病程记录进行评价,考察该量表信效度情况并进行项目分析、同质性检验等。结果正式调查中共计评估患者病历200
受体是细胞分子水平的某种靶点。镇静/镇痛药都有其相关的作用受体。按受体选用镇静/镇痛药能优化治疗效果。镇静药的主要受体是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阿片样受体简单分为三种受体,μ、κ和δ受体,但阿片类药物种类繁多。此外,α2受体激动药和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阻断药也参与镇静/镇痛,尤其是对痛觉过敏的治疗。优化镇静/镇痛术离不开受体学说的引领,基于阿片类受体的选择就能降低阿片
目的观察银质针导热疗法对颈椎间盘切除术后轴向症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颈椎间盘切除术后出现轴向症状患者25例,采用银质针导热治疗,间隔1~2 d治疗1次,3~5次为一个疗程。以疼痛数字等级法(NRS)对治疗前、治疗后1 d、1及3个月时疼痛程度进行评估,以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法评价治疗前、治疗后1及3个月时的生活质量。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1、3个月时NRS评分分别为(2.5±1.1)、(2.9±0.9)分,较治疗前(7.8±1
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疗法是疼痛科基本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头颈肩背部及上肢疼痛疾病的治疗,以及某些手术的局部麻醉。本专家共识介绍了颈脊神经根的解剖,系统描述了颈脊神经根阻滞疗法的各种操作方法、常用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本专家共识推荐使用解剖定位法和影像引导下进行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文献和临床应用证实,选择性颈脊神经根阻滞疗法是头颈肩背部及上肢急慢性疼痛疾病的一种有效、安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神经调控是利用植入性或非植入性技术,通过物理性(光、电、磁、超声)或化学性(药物)手段,对中枢神经、外周神经或自主神经系统进行可逆性调控,引起神经元或神经信号兴奋、抑制或调节作用。神经调控技术在治疗慢性疼痛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脊柱源性疼痛作为慢性疼痛性疾病的一大类疾病总称,本文拟就神经调控技术在脊柱源性疼痛应用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疼痛科医师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