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与老花是一对“冤家”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nlong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是否常常听人说“近视不要紧,等老了就不花眼啦”,或者是“近视不用怕,等你老花了相互抵消就看得很清楚了”云云,俨然将近视与老花当成两个相反的过程。岂不知,近视和老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机制,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些说法谬种流传,不知误了多少年轻的子弟矣。
  近视眼并非现代病或者新生事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中提到“纵逢晴景如看雾”“朦胧物上一重纱”,就是近视眼的典型症状;而“散乱空中千片雪,不是春天亦见花”证明诗人可能患有近视眼的常见并发症——玻璃体混浊,诗人也感觉其原因是“早年勤卷看书苦”,感慨“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而悔之莫及。考虑到古人照明条件的简陋以及为考取功名的刻苦攻读,白居易患近视眼的可能性应该很大。另外,在《笑林广记》中也有若干以近视为题的笑话,甚至在《西游记》中也有一段说唐僧一行见一座城池相近,城头上“杏黄旗”明书三个大字,唐僧却看不清,推说“那旗被风吹得乱摆,纵有字也看不明白”,这也说明近视眼在古代已经是一种经常被群众调侃的常见病了。
  国人近视眼较多,究其原因,人种及文化特点均为重要因素。就人种而言,科学家曾对亚洲黄种人、欧美部分白种人和南非的部分黑人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黄种人最易患近视,白种人患近视的风险较小,而黑种人则是最不容易患近视的。此外,科学家的研究还证实,亚洲人近视率高并不全是因为遗传因素,用眼习惯才是真正的元凶。研究表明,亚洲人在很小的时候便开始进行系统阅读,其学习压力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而以上因素的轻重程度与近视率恰好成正比。现在,由于学校教育的特点和电脑、手机等电子显示终端的普及,中小学生的近视发病率更是明显增高,发病年龄也明显提前。目前,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早已是近视高发之邦。
  近视与老花:
  完全不一样的发病机制
  我们知道,对于眼睛功能的比喻,最经典的就是照相机。正常眼睛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构成了像照相机镜头一样的屈光系统,保证了外界影像精确地投射到视网膜上,再经过复杂的光电转换过程在大脑中最终形成视觉。
  近视与远视、散光一样,都是眼睛的屈光状态异常。屈光状态异常通俗地说就是眼睛这架照相机的镜头不匹配,导致了看近清楚看远模糊(如近视)或看远看近都不清楚(如散光和部分远视)等症状。这种情况下,只需要佩戴相应度数的眼镜就可以矫正视力,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佩戴的眼镜度数适当,是可以达到看远看近都清楚的效果的。其实,无论近视等屈光状态异常的发病率多高,它都不是“人人都会有”的必然经历。
  老花,规范的名称叫老视,也叫老光、老花眼,它是当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而出现的近处物体看不清楚的现象。这是人人都会有的“生理现象”,其机制与近视、远视和散光的屈光状态异常截然不同,它的产生是由于人眼睛的调节功能下降。仍然将眼睛比喻成照相机,老花就是“照相机”的“变焦镜头”用来看近物的变焦功能出现故障,变成只能看远处的“定焦镜头”了。
  所以,近视(屈光异常)和老花(调节异常)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那为什么人们常常把二者当成眼睛的相反的两种状态呢?
  凹透镜和凸透镜:
  造成误解的源头
  尽管老花和近视的发病机制并不相同,但两者在矫正上却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近视和老花的主要矫正方式都是戴眼镜,而且,近视矫正用的是凹透镜——俗称近视片,老花用的是凸透镜——俗称远视片。这矫正镜片的一“近”一“远”,应该就是人们将两者联系起来并作为对立面的重要原因。
  其次,老花的症状出现时间虽然大致上是40岁~50岁,但实际上差异很大,要因人而异,主要还是取决于眼睛原先的屈光状况。假如有两个人都是在40岁时眼睛开始出现调节力下降,也就是开始发生老花,但其中一个人本来就有轻度的远视(轻度的远视在年轻时可能并不表现症状,甚至可以表现为远视力甚好),那么他可能刚过40岁,就出现了看近模糊——也就是老花的症状;而另一个人虽然眼睛本身已经老花,但由于本来有近视,只要老花所产生的度数小于近视的度数,老花的症状就会被原有的近视所掩盖,因此这种老花眼并不会表现出看近模糊的症状来。这就是所谓“近视眼不花眼”说法的由来。
  如上所述,近视眼同样会发生老花,只不过由于眼睛本身存在近视的原因,老花的症状(看近模糊)并不能完全表现出来而已。非但如此,因为近视屈光状态的改变导致看近一般不需要调动眼睛的调节力,也就是对于近视眼来说,其眼睛的调节力实际上因为“用进废退”而退化变弱,所以就调节力下降而言(老花的发生机制主要是眼睛调节力的下降),近视眼的调节力异常(也就是发生老花)的时间可能比远视眼或者正视眼还要早一些呢!
  当近视遭遇老花
  那么,当近视眼的人出现老花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结合笔者多年临床经验,大概有如下几种:
  稀里糊涂型:一个人如果有大约400°以上的近视,并且习惯于不戴眼镜,那么当他真正出现老花时,由于老花需要的凸透镜度数恰好被近视需要的凹透镜度数程度抵消掉,所以他并不会出现看近困难的情况,也就是他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发生了老花。笔者每每在媒体上看到某某长寿老人养生有道、耳不聋眼不花的报道,就常常揣测此人必有近视而不自知吧。
  “飞行员”型:我们常常见到许多戴近视眼镜的中老年人,在看近物或者阅读时,就把眼镜向额头托起,犹如飞行员戴的风镜一般。另外还有看近时要摘下眼镜的,或者将眼镜向鼻尖移动的,或者伸直胳膊将书本等远离自己的,都属此类。实际上这些都还是近视眼发生老花时的权宜做法。当上述的做法并不能满足看远和看近的视觉需要时,很多人可能会采取验配不同度数的眼镜来解决,比如一副眼镜用来看远(日常佩戴、看电视等),一副或多副眼镜用来看近(日常家务、阅读以及针线活等更为精细的工作),虽然总是要根据需要更换不同的眼镜,但这是目前比较稳妥安全的常用方法。
  “潜伏”型:这一类虽然既近视又老花,但是他们既全面追求看远、看近的视觉质量,又不愿意麻烦地老是更换眼镜,因此往往会选择近些年兴起的多焦点眼镜,在一副眼镜上解决看远、看近问题。另外,近年来通过激光或白内障手术治疗老花的探索,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效果,有望成为克服老花的理想选择。
  不管怎么说,对大多数已经患有近视的非专业人士来说,近视和老花还是联系很紧密的一对“欢喜冤家”,近视患者出现老花的表现也差别甚大,甚至有些近视患者出现老花眼之后,由于瞳孔、晶状体等老化的特殊原因而出现视力有所改善,颇令同龄人艳羡不已。即便如此,如果人过中年出现了上述那些看近困难的情况,还是要到专业眼科或具备医学验光资格的眼镜店,通过专业的医学验光验配适合自己的眼镜或者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以获得优质的视觉质量。市售的成品花镜,仅可以作为短期应急之用,不宜作为长时间的眼睛伴侣。
其他文献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习近平《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典出:《老子》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释义:做事,要在尚未发生以前就着手;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中国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主张在时间流中去探讨事物的衍生规律,获得处理问题的智慧。比如,中医讲究“治
一个国家如果拥有较好的预警机,即使战机数量只有对手的一半,也一样可以赢得战争。  接受采访时,王小谟一再“强调”请不要把自己吹捧到天上:“我都76岁了,只想安安静静发挥一点余热。那些光彩的事,就留给年轻人吧。”  面对摄像机,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有些“怕了”。  作为中国著名雷达专家、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担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发展战略委员会副主任的王小谟曾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次、一
杨柏林是山东日照县杨家村一个普通村民。1936年,他二十多岁,年轻力壮。这一年初秋时节,他和父亲一起到文山前的一块地里割玉米。杨柏林为了让年老的父亲少出点力,自己就埋头挥舞锋利的镰刀拼命地干,不一会儿,就把父亲远远地拉在了身后。杨柏林割到地中央的时候,忽然发现那里的玉米倒了一大片,他停了下来,看到地中央还有一个大洞,就好奇地探头朝洞里看,洞里黑乎乎的,啥也看不见,突然听见里边传来吱吱的叫声。杨柏林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最近全国多个城市兴起了“女学热”,“女学”班授课地点从北京、山东、河北一直绵延到陕西、广东、海南……支持者认为,“女学”告诉女性提高自我修养、用心感受他人需求、运用智慧经营好家庭,有助于化解那些因过分强调“自我”而导致的家庭矛盾;反对者则认为,“女学”是愚民教育,早已过时,应当大力提倡女性的个性解放。  “女学”课堂为什么开  据了解,近年来,全国各地兴起了形式多样的“女学
在第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两位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得主——奥利弗·斯通和阿方索·卡隆就合拍片更应该坚持自己的特色还是融合各种文化争论得不亦乐乎。  都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内地观众对港台导演作品历来青睐有加,然而摆在港台导演面前的一道难题,是如何平衡自我的特色与文化的融合。对于“北上”淘金的香港和台湾导演来说,这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学术讨论,而是现实中必须面对的选择题。有趣的是,香港导演和台湾导演在这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已过去34个月,从灾区疏散的人仍然无法回家。  据英国《卫报》报道,最近,日本执政党自民党及其执政联盟发布了一份报告,敦促政府撤销让灾民重返家园的承诺。  这是日本官方首次承认,从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疏散的居民可能永远无法返回家园。  “我心里清楚,我们再也不能住在这里了。”  每个月,74岁的渡边裕子都会回到靠近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家,在废弃已久的房子里待上几小时。回家的必备
新加坡是世界最佳投资城市,在世界上排名相当靠前,有良好的商业环境,良好的居住环境。其中有两点,在新加坡城市发展中已经有非常好的运用。  第一个就是缓解城市交通的问题,这是所有城市面临的问题。在新加坡密集区域有公共厨房,就地工作,就地居住,缓解交通。再一个就是道路的设计,人口要就近就业。  经济全球化对大城市带来巨大的冲击,财富两极分化,还有高失业的问题。新加坡在这方面作出了很有预见性的安排,其失业
冬季骑车宜口含生姜  冬季骑车上班族口含生姜方法如下:将鲜姜洗净、去皮,切取10克左右,约一枚红枣大小,早上出门前放入口中,慢慢含化。生姜中的有效成分可对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起到兴奋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使身体发热,从而起到御寒的功效。《大河保健报》    茶水煮饭的妙处  用茶水煮饭可以预防以下四类疾病:  防治心血管病:茶水烧饭具有祛腻、洁口、化食和防治疾病的好处。中老年人常吃茶水米饭,可软化血管
他们是中国对外开放后诞生的一个新群体,一个体面的特殊阶层。  他们是精英一代,大多毕业于名牌大学,工作在传说中的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掌管着这些经济帝国的在华命运。  他们的生活是许多人的梦想:衣装笔挺,出入于高档写字楼,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度假就是出国游玩。  他们就是中国最早一批的外企白领。  然而,人到中年的他们,发现自己正站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  2012年下半年以来,外企裁员潮波
俄罗斯是什么  在很多人心中,俄罗斯便是铺满厚厚积雪的平原与森林,便是渗入骨髓的寒气,便是漫长得让人恐惧的冬天。  2012年的冬天,俄罗斯特别冷。由于大部分地区遭遇了70多年来最强寒流袭击,持续的寒潮导致全国至少135人被冻死,部分地区学校停课,居民供水供暖系统出现故障,汽车“趴窝”,建筑施工中断等。  尽管极寒天气来势汹汹,但在恶劣环境中久经考验的俄罗斯人,仍过得怡然而淡定。与严寒共处,已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