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艺术 丰富的蕴涵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ope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于2010年年底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The Museum ofModern Art)举行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作品展刚刚于今年4月下旬结束,由此人们对抽象主义艺术有了更多了解。
  抽象表现主义作为西方艺术的重要流派,其影响深远而广泛。抽象表现主义又称抽象主义或抽象派,是“二战”后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兴盛的一种绘画流派。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大胆挥洒的抽象画或热情奔放,或安宁静谧,都是以抽象的形式表达情感。抽象主义表达情感和自我表征的独特方式使其独树一帜,自成一派,作品往往具有反叛的、无秩序的、超脱于虚无的特异感觉。
  抽象派的画中没有物象,只有即兴挥洒的笔触,充满激情、力度的宣泄。艺术家们发展出一些独特的技法,如滴、甩、拖、挤、压、溅等,动用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如刷子、棍子、喷筒、抹子甚至扫帚。通过这种技法和手段,美国人充沛的元气和精力得到了充分的宣泄。抽象表现主义体现出的蛮横、力度及粗野和欧洲人的风格拉开了距离,而且把来自欧洲的抽象传统推上了一个更自由、更随意的层次。
  1946年,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寇兹在《纽约客》上首次提出“抽象表现主义”一词来描述汉斯·霍夫曼色彩鲜艳的作品,至今已过去60多年。从那时起,一些艺术家,像杰克逊·波洛克、巴尼特·纽曼、威廉·德·库宁、马克·罗斯科、大卫·史密斯等的作品,包括画作和雕塑,被贴上了抽象表现主义的标签。抽象表现主义是从美国兴起的艺术运动,也是“二战”之后西方艺术的第一个重要的运动,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自此之后的一段时期里,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从巴黎转移到了纽约。20世纪50年代的纽约给我们留下了抽象表现主义的经典作品作为宝贵的艺术遗产。
  抽象表现主义认为艺术是抽象的,且主要是即兴创作的。杰克逊·波洛克(1912—1956)是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最能体现这一风格在观念和手法上的特征,作品的表现张力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抽象主义的前身主要是超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强调的无意识、自发性、随机创作等概念给波洛克带来了灵感,去实验被泼溅的颜料在重力和冲力的作用下所产生的效果。他通常将大幅画布平辅在地上,用木棍或刷子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绘画的过程就像某种祭礼中的舞蹈。催眠状态般的专心致志和彻底的身心投人是一幅画产生独立生命的关键所在。作品中那些布满画面、纵横扭曲的线条表现出一种不受拘束的活力、随心所欲的运动感、无限时空的波动及其内在的力量。柔和的色彩,均匀的泼溅使画布上密布交错的线条看起来很协调、均衡。
  《一》这幅画是滴溅或泼洒而成,这也是波洛克独创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技法。这幅画是画家利用这种技法创作的大幅画作之一,可以占据一面墙。颜料挥洒出的线条有些暗淡,有些却有光泽,黄褐色、蓝色、灰色夹杂着黑色和白色相互交织成网状物。纵横交错的线条蕴含着能量与活力、速度与力量。整幅画色彩浓密而饱满,就像一件镶着银丝的细工饰品,精致而细腻。像《一》这类作品虽然没有侧重点,但也不会有重复的地方,暗含着一种秩序。波洛克在画布周围走来走去滴溅着作画的动作就像是在跳舞,画中的线条仿佛记录着舞步的痕迹。从《一》这样的画中有人看到了现代城市的压抑,也有人看到了原始自然的律动。
  巴尼特·纽曼(|905—1970)是抽象表现主义派别中最为理智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着神秘感和不可知的东西。大约在1946年,纽曼开始创作出一种绘画形象,一条光带垂直地从画布的一边通向另一边。这一符号使人想起在《创世纪》和希伯莱神秘哲学中不断出现的文学上的暗喻,即光作为创造的象征。同时,纽曼也接近另一个传统,即将上帝和人类共同比喻成一束光,意味造物者与被造者同体。纽曼把光带看作元气、活力,表示唯一能直立行走的动物——人类的站立姿势,暗喻男子气概。在之后的几年里,纽曼一直朝着这个思路发展,发展了各种变体。画中的色带不仅象征着人类,棕红的背景下橘红的色带也许暗示着神秘哲学对《创世纪》解释中的另一个象征。这涉及希伯莱语中adamah和adom之间的关系,adamah意为大地,亚当的名字直接由此而来(上帝用泥土造人),而adom意为红色。纽曼也许将色彩与大地及亚当在作品中共同联系起来。
  抽象表现主义的画法通常被称为行为绘画。而纽曼的作品中并没有画家挥洒、滴溅动作的痕迹,他偏好在宽幅画面中使用单一的深颜色。纽曼曾提出:“如果人类历史不是充满崇高的传奇故事,我们如何能创作出崇高的艺术作品?”《人类,勇敢而崇高》就是最好的例证,这是他当时最大幅的作品,题目体现了对超凡的渴望。在暗镉红的背景中,五条细细的不同颜色的色带垂直穿过画面。纽曼希望观者靠近作品,将这种体验比喻为人与人之间的偶遇,不仅身体距离拉近,思想上也相互影响。这幅画画幅巨大,由五条色带垂直分割,当观者靠近时,会感觉被淹没在红色氛围之中。画中的色带象征人体,宽窄、颜色会不同。中间白色和栗色的色带对称分割整个画面,而中间部分恰好形成一个正方形。纽曼的作品看似简单的形状和色彩被赋予象征意义,他着重体现抽象艺术的精神内涵。
  威廉·德·库宁(1904—1997)是抽象表现主义阵营中的一员健将。他把绘画看作体验、表达、实现自由的过程,以旁人看来近乎夸张的舞蹈表演般的激情姿态从事绘画创作,在这一点上他与波洛克蹦蹦跳跳的绘画过程相类似。德·库宁的创作集中于抽象、女人和男人这三个系列,其中尤以女人系列最出名,几乎贯穿于绘画生涯的始终。1938年,德·库宁开始了他的第一个“女人”系列创作。1948年他的第一次个人画展确立了他作为当代重要艺术家的声望。在他的作品中,不论形象的或抽象的内容,都没有任何的约束,构图、空间、透视、平衡等传统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一扫而空。他讨厌一切横加给绘画的束缚,运笔异常大胆,落笔果断坚决,迅猛有力。他否认风格理论,指责风格是一种欺诈,宣称自己的绘画没有风格。德·库宁在时代的喧嚣中保持着独特的清醒姿态,他潮水般的情绪在绘画过程中起落着,随着笔触的运行、色彩的变换,呈现出令人激动的美感。
  威廉·德·库宁花费了很长时间创作出《女人,我》这幅作品,这是他“女人”系列作品的第一幅,前期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反复多次修改。画中线条粗糙、怒目圆睁的人形被看作是旧石器时代的生育女神与当代美女的混合体,既蕴含女神的复仇力量,又带有挂历美女的气质。德·库宁用大胆、有力的笔法突出人物慑人的眼光和令人生畏的狞笑。德·库宁颠覆了传统的女性形象,即他归纳起来的名人、偶像、维纳斯及裸女形象,他描绘的女性两眼硕大、胸部丰满,龇牙咧嘴。他用粗糙的浅黑色线条勾勒身体轮廓,身体部位也通过同样的圈、线呈现出来。着色时笔法突兀、生硬,橘色、蓝色、黄色和绿色多方位、多层次地堆积起来,彼此交错、层叠、融合了性感与威吓,这幅画反映了由来已久的对女性力量敬畏与恐惧的文化矛盾情绪。在创作《女人,我》的过程中,支持抽象主义的艺术家和评论家称画中的人物形象有些陈旧、过时。然而,德·库宁并没有舍弃画中的人物,而是通过当代盛行的抽象表现主义手法进一步刻画女性这一主题。怒目而视的人物形象体现出了画家笔法的苍劲有力,充满力量和威慑力。
  弗朗兹·克兰(1910—1962)的作品和波洛克的一样,也属于动态性的,但他发展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在白色画布上,只有一些大尺度的黑色线条,别无其它,更没有具象的东西。画面中的空白与强有力的黑色笔触互相突显,甚至某些飞白看起来更有意味。从他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出行为绘画的含义。笔锋的运行在作品中显得十分重要,徐、疾、通、滞、转、折、进、退,这一点与中国的书法产生了暗合。不管他有没有受到东方书法的影响,他的画在“计白当黑”的原则上与东方的书法是一致的。而且削尽冗繁,只取黑白两色,以少胜多,达到更有深度的美,这种美学趣味与东方的书法艺术十分接近。克兰最初的大规模黑白抽象画作于1950年,特点是笔触大而粗犷具有强有力的建筑式结构。他的结构对20世纪60年代构成主义雕塑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克兰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抽象表现主义行为绘画的特点,通过粗狂、大胆、迅疾的笔法,画家释放着自己的创作;中动。20世纪40年代末,一次偶然的机会,克兰举办了个人作品展。他无意中发现画中的线条如果经过放大,会产生强烈的抽象效果。这~发现给他此后的创作带来了灵感。事实上,他的许多画作经过再创作而融合成更大幅的,包括即兴创作的和深思熟虑的、微型的和大幅的。
  “领袖”是克兰小时候看到的铁路机车的名字,那时他对铁路、火车很感兴趣。观者可以从《领袖》这幅作品中看出机车的形象和运动的痕迹,粗粗的黑色线条暗含着速度与力量,好似机车逐渐加速冲出画布边缘。克兰声称他所画并非所见,而是所感。在《领袖》这幅画中,不规则的水平和垂直的粗线构成框架,曲线和圆圈填充其间。作品符号式的构图和黑白两色的运用类似于日文书法。对于这幅画,克兰否认在白色的背景中画上黑色符号,主张黑白两色没有主次之分,同等重要。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李小洛,20世纪70年代初生于陕西安康,中国作协会员。2004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参加第22届青春诗会,就读第7届鲁迅文学院高研班,获第四届华文青年诗人奖、郭沫若诗歌奖、柳青文学奖。新世纪十佳青年女诗人,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人。著有诗集《偏爱》、评论集《偏与爱》、随笔集《两个字》、诗画集《水墨系》等。  是夜  我做了一个梦  在双河口,蓝宝石一般  静谧的夜里  黄金遍地  香草丛生  这一次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