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它体现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加强学科的综合性。其中就不同学科而言,提倡和追求彼此联系,相互补充,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语文本来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也确实需要渗透其它学科知识,才能真正地教好语文。这里,我想谈的是如何把艺术渗透到语文学科当中去。总结这几年的语文课堂教学经验,艺术在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1 欣赏音乐,放飞情感
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艺术感受,”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优美的音乐融于语文课堂不但营造美的意境,还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感情教育”,审美的鉴赏离不开想象,音乐使学生的想象可以自由驰骋,怎样让学生的情感飞扬,又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呢?
语文课程标准上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从文学作品中得到一种情感教育,从音乐作品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思维更具有发散性。
我经常用音乐拉开语文课的序幕,例如: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我让学生用心去聆听《阳关三叠》,先酝酿学生的情感;学小说《麦琪的礼物》时我播放萧邦或者舒伯特的浪漫主义作品,以激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喜欢音乐,因为优美的文学作品离不开音乐,现有的配乐朗诵带也不少,但是我喜欢自己配音乐或者启发学生配音乐,素质教育下有不少音乐素养高的的学生,我要求学生根据那些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需要,根据平时对那些听“烂”了的曲子的感悟和理解,把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为了自己选择的曲子能够被选中,还没学新课文学生就把课文听了好多遍了。学生一听说是本班某同学配的音乐就听得格外投入格外认真。在我的倡导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了音乐,喜欢上了配乐。如:散文《听潮》这篇文章,有个学生就配上钢琴曲《高山流水》,这是一首意境高妙感染力极强的乐曲,我问学生为什么要选这首曲子,他说他一听到这首曲子眼前就仿佛出现了辽阔无垠波涛汹涌的大海,听到了海的音乐,闻到了海的气息,在美的体验和品味中,在想象的意境中翱翔。
我也经常用音乐作为语文课的尾声,学习课文《羚羊木雕》课堂结束时,我让学生高歌一曲《朋友》,荡气回肠,对友情理解加深了,感情升华了。学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一首高亢有力的《步步高》吸引了学生感情的投入,唤起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由于我经常把音乐融进语文课,音乐便成了文学作品这盘大餐不可缺少的佐料了,整个语文课堂充满了艺术的活力
当然音乐融入语文课时决不能喧宾夺主;要讲究适时,适情,适度。
2 丹青妙笔,陶冶情操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文学是离不开想象力的,美术图画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手段之一。初中每册语文书的前几页都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插图,我总是和学生一道观察欣赏,等学完这篇课文,就常常有学生开始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画了。我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哪儿表现光亮、阴影、透视,哪里和课文内容有出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视角,所以人人都有对美术作品新画的可能,当然欣赏任何一种艺术都是为更新和创造;有时上课的过程中我也根据需要在黑板上即兴画上几笔简笔画更多的时候学生在画,这样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
学习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体验文中的意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在反复朗读课文以后,让爱好美术的同学画几幅图:张继京城看榜、张继苏州江边放肆忧伤、寒山寺里成佳作,让班级宣传组的同学选出几幅上课用,我又配上了音乐,巴赫的大提琴曲,在凄凉但是绚丽的音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着张继的千古传诵的名篇《枫桥夜泊》,在音乐、图画、文学语言的渲染下我把学生本来就不平静的心情再度调动起来,强烈地引发了学生感悟诗歌艺术,感悟作者人生,懂得了:人应该努力学习什么,不应该丢失什么。学习《孤独之旅》这篇文章时。许多学生告诉我说,小男孩杜小康生活的环境太美丽了,在他们心中有一幅一幅的芦苇荡图,特别是那幅图: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大小水流都急促有力,天上白云悠悠,周围芦苇飘香,放鸭人站在船头上,这是孩子心中美丽的图画。学习《竹影》时,让爱好美术的同学画了西洋画和中国画并挂在黑板上区别、欣赏。有的学生亲自动手用墨绿色的纸作了一棵竹子简直栩栩如生。语文离不开艺术,语文和美术息息相关,语文课因为艺术的渗入使学生充满了向往,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不但陶冶了情操还启迪了智慧。
3 学说斗唱,活化智慧
中学生是思想最活跃,参与意识最强,最富想象力的群体,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实践能力。例如学习《安塞腰鼓》时让学生准备了红稠带小腰鼓,一个个情绪高涨,笑逐颜开,教室里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亲身体会那青春的旋律和磅礴的气势。又如学习戏剧这个单元时,我并没有因为中考很少涉及戏剧知识而拿出很少的一点时间草草了事,而是认真学习并进行一系列的表演活动,特别是京剧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由于受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对这种传统艺术却了解很少,实际上这是一种国粹,我们应该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这个责任。我去借到了《打渔杀家》的录像带和录音带,反复地看反复的地听,最后让学生分几个小组,大家推荐几个同学课堂上表演,为此有的学生向爷爷奶奶请教,向社会上的人请教,学生表现积极,虽然谈不上精彩,但非常认真,一说一唱一招一式还真像样,不但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且锻练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表演时也促进了合作意识,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性格。学生的表演才能充分地施展出来,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充分肯定,个性得到了张扬,学习不理想的表演天赋好的同学找到了学习动力和信心,提高了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
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魅力,请让我们渗透各学科知识,特别要渗透艺术教育,语文和艺术是可以达到和谐统一的,因为艺术激活了语文课堂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正达到情感上的愉悦,诱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
1 欣赏音乐,放飞情感
马克思曾经说过:“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艺术感受,”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优美的音乐融于语文课堂不但营造美的意境,还加深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归根到底是一种感情教育”,审美的鉴赏离不开想象,音乐使学生的想象可以自由驰骋,怎样让学生的情感飞扬,又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呢?
语文课程标准上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育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从文学作品中得到一种情感教育,从音乐作品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思维更具有发散性。
我经常用音乐拉开语文课的序幕,例如: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时,我让学生用心去聆听《阳关三叠》,先酝酿学生的情感;学小说《麦琪的礼物》时我播放萧邦或者舒伯特的浪漫主义作品,以激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一个语文教师首先要喜欢音乐,因为优美的文学作品离不开音乐,现有的配乐朗诵带也不少,但是我喜欢自己配音乐或者启发学生配音乐,素质教育下有不少音乐素养高的的学生,我要求学生根据那些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某种感情需要,根据平时对那些听“烂”了的曲子的感悟和理解,把二者完美的结合起来,为了自己选择的曲子能够被选中,还没学新课文学生就把课文听了好多遍了。学生一听说是本班某同学配的音乐就听得格外投入格外认真。在我的倡导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上了音乐,喜欢上了配乐。如:散文《听潮》这篇文章,有个学生就配上钢琴曲《高山流水》,这是一首意境高妙感染力极强的乐曲,我问学生为什么要选这首曲子,他说他一听到这首曲子眼前就仿佛出现了辽阔无垠波涛汹涌的大海,听到了海的音乐,闻到了海的气息,在美的体验和品味中,在想象的意境中翱翔。
我也经常用音乐作为语文课的尾声,学习课文《羚羊木雕》课堂结束时,我让学生高歌一曲《朋友》,荡气回肠,对友情理解加深了,感情升华了。学完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一首高亢有力的《步步高》吸引了学生感情的投入,唤起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由于我经常把音乐融进语文课,音乐便成了文学作品这盘大餐不可缺少的佐料了,整个语文课堂充满了艺术的活力
当然音乐融入语文课时决不能喧宾夺主;要讲究适时,适情,适度。
2 丹青妙笔,陶冶情操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文学是离不开想象力的,美术图画是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手段之一。初中每册语文书的前几页都是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插图,我总是和学生一道观察欣赏,等学完这篇课文,就常常有学生开始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图画了。我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哪儿表现光亮、阴影、透视,哪里和课文内容有出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视角,所以人人都有对美术作品新画的可能,当然欣赏任何一种艺术都是为更新和创造;有时上课的过程中我也根据需要在黑板上即兴画上几笔简笔画更多的时候学生在画,这样既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
学习张晓风的《不朽的失眠》时,为了让学生更好体验文中的意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在反复朗读课文以后,让爱好美术的同学画几幅图:张继京城看榜、张继苏州江边放肆忧伤、寒山寺里成佳作,让班级宣传组的同学选出几幅上课用,我又配上了音乐,巴赫的大提琴曲,在凄凉但是绚丽的音乐声中,声情并茂地朗读着张继的千古传诵的名篇《枫桥夜泊》,在音乐、图画、文学语言的渲染下我把学生本来就不平静的心情再度调动起来,强烈地引发了学生感悟诗歌艺术,感悟作者人生,懂得了:人应该努力学习什么,不应该丢失什么。学习《孤独之旅》这篇文章时。许多学生告诉我说,小男孩杜小康生活的环境太美丽了,在他们心中有一幅一幅的芦苇荡图,特别是那幅图: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大小水流都急促有力,天上白云悠悠,周围芦苇飘香,放鸭人站在船头上,这是孩子心中美丽的图画。学习《竹影》时,让爱好美术的同学画了西洋画和中国画并挂在黑板上区别、欣赏。有的学生亲自动手用墨绿色的纸作了一棵竹子简直栩栩如生。语文离不开艺术,语文和美术息息相关,语文课因为艺术的渗入使学生充满了向往,使课堂充满了生机,不但陶冶了情操还启迪了智慧。
3 学说斗唱,活化智慧
中学生是思想最活跃,参与意识最强,最富想象力的群体,中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佳时期,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特别强调实践能力。例如学习《安塞腰鼓》时让学生准备了红稠带小腰鼓,一个个情绪高涨,笑逐颜开,教室里充满了欢天喜地的气氛,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亲身体会那青春的旋律和磅礴的气势。又如学习戏剧这个单元时,我并没有因为中考很少涉及戏剧知识而拿出很少的一点时间草草了事,而是认真学习并进行一系列的表演活动,特别是京剧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由于受社会环境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中学生对这种传统艺术却了解很少,实际上这是一种国粹,我们应该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这个责任。我去借到了《打渔杀家》的录像带和录音带,反复地看反复的地听,最后让学生分几个小组,大家推荐几个同学课堂上表演,为此有的学生向爷爷奶奶请教,向社会上的人请教,学生表现积极,虽然谈不上精彩,但非常认真,一说一唱一招一式还真像样,不但感受到了传统艺术的魅力,且锻练了自己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表演时也促进了合作意识,很好的把握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性格。学生的表演才能充分地施展出来,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充分肯定,个性得到了张扬,学习不理想的表演天赋好的同学找到了学习动力和信心,提高了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
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魅力,请让我们渗透各学科知识,特别要渗透艺术教育,语文和艺术是可以达到和谐统一的,因为艺术激活了语文课堂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正达到情感上的愉悦,诱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引导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全面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