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朴无华 憾人心田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qs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农民工问题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今年春晚的《心里话》就是来自民工子女心灵的声音,它感情真挚,催人泪下,引人深思。
  [关键词]心里话农民工春晚
  
  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诗朗诵《心里话》。
  
  印象之一:语言质朴,感情真挚
  
  “要问我是谁/过去,我总不愿回答/因为,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开篇坦率真诚,袒露心扉。因为“我们”是农民工的子弟。“我们的校园很小/放不下一个鞍马/我们的教室简陋/还经常搬家/我们的教室很暗/灯光只有几瓦/我们的桌椅很旧/坐上去吱吱哑哑”。几个特写镜头把民工子弟就读的学校拉进了人们的视野,这样办学条件的外来务工子弟学校确实没法和城里孩子的学校相提并论。“我们作业工整/我们成绩不差”。“要问我们最想说什么/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是妈妈把城市的马路越扫越宽/是爸爸建起了新世纪的高楼大厦”。这几行诗句让人们揪紧的心一点点明朗起来。因为他们自强不气馁,在恶劣的学习环境下仍然奋发向上:他们乐观不自卑,以扫马路盖楼房的父母为荣。“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年纪小志气高。诗歌语言质朴无华,但从诗歌里流露出来的孩子们真挚的感情却让人难以忘怀。
  
  印象之二:憾人心田,引人深思
  
  “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这句话语言平自,但却涌动着催人泪下的激情,“我们渴望和城里孩子一样平等地上学”!很多人潸然泪下了,是啊,农民工为城市添砖加瓦。流血流汗,甚至付出了健康的体魄和生命。但是,他们下一代受教育的权利却得不到应有的回馈。即使是办学条件那么不好的学校,也不是孩子们想上就能上的,清晰记得前一阵中央电视台一个关于取缔打工子弟学校的报道。记者问被采访的小男孩,“如果现在的学校没了,你怎么办?”小男孩回答,“我还要上学。”“去哪里上学?”面对记者的追问,小男孩沉默,把头转向了另一边。是啊,他再去哪里上学?什么语言能表达男孩那一刻的迷茫和对上学的渴望?他那与年龄不相符的忧郁眼神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农民工的孩子怎样、什么时候才能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到更多的公共福利和优质的教育资源呢?如果没有良好的受教育背景为前提,农民工孩子们又拿什么和城里的孩子们比明天呢?
  
  印象之三:舞台表演和谐
  
  整台春晚的其他节目,气氛欢乐祥和.演员们衣着鲜亮,舞台背景华美,从这些方面来看,北京海淀区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们朗诵的诗歌《心里话》,确实朴素得有点苍白,严肃得让人轻松不起来.但就节目本身来说,从语言、演员服饰到舞台背景,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看语言。平白无华却感人至深,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孩子的心声;看服饰。朴素家常却和“简陋的教室”“吱吱哑哑的桌椅”浑然天成:舞台背景很是简单,寂静的舞台上只有孩子们整齐响亮稚嫩本色的声音。有人说春晚的这个节目是靠孩子们摆穷来煽情,甚至埋怨春晚的编导没有为孩子们的自尊做过多的考虑,其实,没有这个节目.农民工子弟的孩子们在城市里真的就有平等上学的机会?让他们穿上华丽的服装。就能消除某些城市人对他们的冷漠和歧视?在我看来,春晚煽情也好,做秀也罢,果真能煽出人们对民工子弟的关爱与真正的尊重:煽出农民工子弟可以坐在宽敞又明亮的教室里无忧无虑读书唱歌的场景:煽出农民工孩子在受教育问题上能和城里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现实支撑,那这样的煽情做秀又有什么不可以?
  
  心里话
  要问我是谁
  过去。我总不愿回答
  因为,我怕城里的孩子笑话
  我们的校园很小
  放不下一个鞍马
  我们的校舍简陋
  而且,还经常搬家
  我们的教室很暗
  灯光只有几瓦
  我们的桌椅很旧
  坐上去。常常吱吱哑哑
  但是,我们作业工整
  我们成绩不差
  要问我们最想说什么——
  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
  是妈妈把城市的马路越扫越宽
  是爸爸建起了新世纪的高楼大厦
  北京的2008
  也是我们的2008
  老师把她谱成了歌
  同学把她画成了画
  作文课上,我们写下了这样的话——
  别人和我们比父母
  我们要和别人比明天
  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
  都是中国的娃
  都是祖国的花
其他文献
摘要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因其诗首句为“渭城朝雨渑轻尘”,入乐后称为《渭城曲》。其诗无具体事件所指,受到普遍欢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随被指代为远离故乡之语。原诗为七言绝句,难以直接入乐调,诗人遂以叠加的唱法,至使三叠而尽抒其声,《阳关曲》专指声,不为曲名,谓三叠之意。三叠之法流传有三十余种,另有苏东坡考证之七声叠。  关键词 阳关 《阳关三叠》 句叠 语叠
[摘要]从小说《山楂树之恋》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男女主人公纠结曲折的爱情故事,还有那个令人压抑、迷茫而又残忍的社会现实。而电影《山楂树之恋》让观众感受到的是在那个“上山下乡”的年代里青年人萌动的爱情和严酷环境下爱情带给他们的丝丝温情。张艺谋拍的这部电影相对于小说原作而言,在主题内涵上并无偏颇,是对小说原作形异而实同的再创作。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 故事情节 表现手法 艺术效果    读者从几十
【摘要】 美国纪录片作者怀斯曼常年坚持不懈地将摄像机贴近一个社会的公共机构:医院、学校、军队、法庭、警察局、精神病院、福利院……他的一系列纪录电影可以看作是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像标本,纪录片作者的主旨之一也是让影片“上升到一个抽象的层次,在这个抽象的层次上,电影就成了一个对社会问题的隐喻。”这也正是怀斯曼作品价值所在。【关键词】 “直接电影” 戏剧性 暧昧性 “存在主义”  弗雷德里克·不斯曼作为美国
[摘要]在电视剧《家有九凤》中,男权中心意识被作为一种隐性的话语方式进行整体叙事。剧中的许多细节凸显了“小老爷们儿”男性角色的强势。在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的思想意识及价值取向均服从于男权中心意识。《家有九凤》从艺术角度真实再现了男权文化笼罩下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家有九凤》 小老爷们儿 男权中心意识    电视剧《家有九凤》是平民大戏中的经典之作。《家有九凤》以亲情为主题。以时代
摘要 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被打上了激情和反叛的烙印。当时的美国好莱坞通过塑造大批以年轻人为主的文化叛逆者影像真实地反映着那个时代,这些文化逆子形象以不同的姿态展现了当时青年们的精神和生活状态,为人们了解、洞察美国当代文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觉。  关键词 六十年代 美国电影 反文化运动 年轻人    在美国的历史发展长河中60年代是一个喧嚣的时代,当时的美国文化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婴儿潮”中出生的
[摘要]从小说《寻枪记》到电影《寻枪》,除了警察马山丢枪和找枪的基本线索不变,电影删掉了小说中许多枝枝蔓蔓的情节和人物,增加很多戏剧化的冲突。从影视剧作的情境设置与冲突制造和观众移情效果两方面来看,电影《寻枪》对于小说《寻枪记》的改编是一次成功的改编。  [关键词]《寻枪》 情境 冲突 移情    经过两年时间,八稿的磨砺,《寻枪》剧本终于辗转出世。从《寻枪记》到电影《寻枪》,我们看到大刀阔斧的改
[摘要]影片《我是传奇》遵循了整合多种类型元素的新模式,并在情节和特技安排方面、在人物形象方面,突破传统类型电影的束缚,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类型片的未来创作趋势。  [关键词]整合 情节 人物    一部圣诞档期推出的《我是传奇》出人意料地书写了票房“传奇”,“在公映首日便拿下票房3012万美元,影史排名第18位;首周末票房7653万美元。创下有史以来12月美国本土票房最高纪录。”该片讲述变异病毒毁灭
摘要 电影《生死朗读》再次让人们看到爱情的产生和年龄,身份,地位无关紧要,而怎样守住一分爱情却是人们一生都在学习的。这部电影的女主人公是战争的亲历者,男主人公是=战后德国的第:代人,故事围绕他们的爱情展开,女主人公被判终身监禁,本来是要用自由来赎罪,而电影中她是在此期间学会了写字,从此她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感情了,也不用再隐瞒她是文盲了,最后她也是借着知识带给她的勇气去寻找另一个彼岸!  关键词
摘要 以香港电影新浪潮运动代表作品《父子情》为文本,从导演背景、艺术的自觉性、与传统的关系、关注重点等方面对香港电影新浪潮和大陆“第五代”进行了全面的比较。  关键词 导演背景 艺术自觉 现实主义 戏剧性 演员地位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世界是动荡不安的:法国入侵阿尔巴尼亚,美国插手越南战争,中国掀起文化大革命,同性恋为争取平等权利而斗争,女权运动如火如荼,马丁·路德·金遇刺……乱世出英雄,动荡
摘要 纵观中国喜剧历程,它的潮起潮落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依据中国大众的审美标准,喜剧片符合民众的,心理结构需求,可是,我们往往忽视了喜剧片中所隐含的悲情情怀。《非诚勿扰》和《海角七号》两部影片启示我们:不能仅仅沉迷于喜剧影片带来的表象的心理收获中,更应该读懂潜伏在其后的悲情世界所散发出的淡雅而浓厚的美和力量情怀。  关键词 喜剧片 悲剧片 悲情基调    中国喜剧经历了20年代谐噱片,3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