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俗文化发源地争夺之下的文化生存空间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T_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争夺民俗文化发源地的语境之下,民俗文化被当成捞金的工具,而文化的内在价值却一再被忽视,伪民俗在商业化的推动下大行其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初衷、民俗文化本身被商业经营所掩埋,学者的失语、政府部门的越位使得民俗旅游背对着非物保护的初衷发展。在这种语境下讨论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总结经验、教训,并为下一步的发展提出可行的策略尤为必要。
  关键词: 民俗文化 发源地之争 民俗旅游 伪民俗 文化生存空间
  
  民俗文化发源于民间,聚焦在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活,是具体的生活方式和生存信仰,本是不该被打扰的,它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规律,然而近年来对于民俗文化发源地的争夺使之和经济密切相连。各地争夺发源地,政府极力的开发,民俗旅游愈发走俏,而伪民俗也大肆兴盛,使得真正的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一再压缩。
  一、发源地之争
  1.争抢发源地的发展势态
  2006年七夕到来之前,河南南阳市组织召开会议落实南阳市首届“七夕”文化节的筹备工作。之后不久,陕西西安的第一届关于“七夕”文化节的活动方案也已经敲定。河北邢台举行“七夕”爱情文化节,湖北襄樊举行首届相亲文化节,河南南阳、河北邢台、山东沂源、山西和顺县、陕西兴平等地都言之凿凿地宣称自己是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地。
  对于女娲的争抢也毫不逊色,河南西华县已经将女娲城由六十亩扩建到两百亩,陕西平利县的女娲山也开发成了著名的风景区,河北涉县则已经举办了女娲文化节。
  盘古发祥地的说法也有很多,影响较大的有河南的“桐柏说”和“泌阳说”,广西的“来宾说”,湖南的“沅陵说”,等等。河南桐柏和泌阳共处于“盘古山”山脉,所以都说自己是盘古的发祥地,为了争夺“发祥地”打上了官司。
  梁祝故事也难逃争抢之风,类似的还有貂蝉故里、诸葛亮故里等的争抢,也有几个不同的地方同时举办桃花节,形成了一股极其激烈的争抢之风。
  2.引起争抢之风的原因
  (1)民俗文化的特性
  民俗文化具有强烈的开放性、多样性和动态性,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生活方式相结合,便会形成自己的特色。尤其是民间文学,集体创作而成,没有专业作家精细的锤炼过程,并且主要以口语进行传播和传承,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流传着不同的版本。这是导致多地争抢发源地潜在的深层原因。
  (2)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的问世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新鲜术语,文化变成了“遗产”,过去被认为是俗的、落后的东西突然变成了宝,专家学者开始研究,政府单位开始重视,游客开始拜访,民俗文化成了经济创收的亮点。再有刚开始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俗”被接受和保护,在这方面我们缺乏经验,因此采取的方式有不当之处,一些学者认为这是“非遗”进行中必不可避免的阶段。
  (3)经济收益的驱动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申请“非遗”之后,相对于文化保护和进一步传承,更多的是对民俗旅游业的关注;相对于专家学者对于民俗文化的研究,更多的是政府部门的多方参与。“民俗旅游产业化”、“民俗文化产业化”都是高呼的口号和目标,投资兴建相关建筑,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经济收入。
  二、民俗旅游与伪民俗
  悄然间民俗旅游成为一大亮点和特色,各地纷纷喊出“旅游产业化、商业化”的口号。然而在商业化利益的冲击下,民俗旅游最后真正有关民俗的还有多少,为了经济收益而呈现的民俗文化是否能保真呢?
  1.民俗旅游的开发现状
  1995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民俗风情游”,自此拉开了民俗旅游的帷幕;2002年又推出“中国民间艺术游”,推动了民俗文化旅游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民俗旅游依托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根植于各地方极具特色的风土民情。“非物质文化遗产”问世后,民俗旅游愈加兴盛,各地纷纷亮出自己是发源地的证据,争取各种牌坊。
  2.民俗旅游中的伪民俗
  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道尔森最早提出伪民俗,他的定义是:“伪民俗是打着地道的民间传说旗号,假造和合成出来的作品。这些作品不是来自田野,而是对已有文献和报道材料不断进行系列的循环反刍的结果,有的甚至纯属虚构。”①我们根据这个定义深入我国民俗旅游的语境中来,发现各地争抢发源地加强旅游建设催生了伪民俗。
  民俗文化本是一方人土千百年的日常生活积累沉淀下来的,然而现代便利的交流使得各地相互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一些旅游开发者伺机制造出大量与本地文化不相关的伪民俗,哗众取宠、吸引游客,极大地破坏了当地民俗的整体性和天然性。比如在江南的名胜之地建设欧罗巴风情,在苏南的某些地方建造徽州格调的建筑群,而在明清时期还曾是芦苇荡的乡间,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竟矗立起一条清明街。②
  再者,随着交流的加强,不同民俗旅游景点之间越来越相近,不管属不属于自己,符不符合本地特色,都拿来用。旅游工艺品最为明显,比如套娃,原本是发源于俄罗斯莫斯科南部的一个小镇,而在国内的很多景区都能看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拿来主义的伪民俗。
  如果只是为了发展旅游业,而将民俗文化的内核置之不顾,又何谈民俗旅游呢?
  三、內价值是民俗文化之本
  一些地方竭尽全力争取发源地的牌坊,而对民俗文化内在价值的思考却少之少。非物质文遗产是关于文化分类和价值判断的概念,主要指那些即将消失或发生根本改变的民俗文化,这也是要保护的理由。在哪里发源、哪里是源头并没那么重要。
  民俗文化的价值可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考虑。内价值是指民俗文化对于其所存在的社会与历史时空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就是作为局内人的民众所认可并在生活中实际使用的价值。外价值是指作为局外人的学者、社会活动家、文化产业人士等附加给这些文化的观念、评论或商品化包装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等价值。③
  显然在这一阵争抢风之中,强调的仅是民俗文化的外价值,学者在这场争抢中失声,政府却出面充当发言人,经济效益被强调放大。大规模地投资兴建、扩建,把文化语境下的美好传说发展成商业包装之下的“财神”,文化的影子被压缩得无处容身。文化的真正内涵,民俗在社会生活交往方式建构中的阐释、创新、发挥的作用得不到重视。文化被当成“遗产”供拜在各景点,当代功利压倒意义,在功利面前,文化发展往往成为追逐功利的手段。
  乌丙安先生在《在哪里哭倒长城并不重要》一文中指出,口传文化的发源地考察并不重要,口传文化本身就具有开放性,一个传说到某地就和当地的历史地域相融合落地生根,发展成有自己特点的文化,形成一定的文化空间。对于孟姜女到底在哪里哭倒长城,在淄博或者津市还是秦皇岛已经很难分辨,这几个地方早已经形成了有关孟姜女的文化空间。所以重要的是这个传说的内在价值,比如是传说中主人公及其故事传承是否具备人类文明的代表性和重大历史文化价值和民间文学艺术价值,是否值得我们对它加以认真的继承并保护。④
  内价值才是民俗文化的根本,一个传说、一种文化得到了认可才能流芳百世、流传下来。过分地强调它的外价值,抢占了本身文化内涵的风头,那么这种发展趋势是极其危险的,也是不可取的。
  四、对民俗文化的影响及启示
  发源地之争仍在上演,竞相开发的力度也越来越强。然而在这种情境下的民俗文化被一再忽视,民俗文化本身基本上不被提及,由对民俗文化发源地的争夺直接演变成了资源背后的利益博弈。过度地追求经济效益会导致文化内涵的弱化,也会导致民俗传播的危机。
  首先,过度地追求经济效益,伤害文化内核。拿这张“王牌”来增加自己的砝码,只是一味地进行表面工程的建设,打造“民俗村”,树立“爱情碑”,经济效益这个幕后黑手过多地侵蚀了对于文化的关注。像西方基督教发源地的争夺也是有的,但是却没有凭借竞相开发建设教堂而赢得胜利,他们宣扬的是一种精神。事实上,一种文化所宣扬的精神被人们接受才是它真正的成功,才有可能进一步地发展和流传。
  其次,诱发民俗文化的传播危机。卖类似的旅游工艺品、建类似的街道、打相似的名号,游客兴冲冲地想要了解民俗文化,却被拖过去莫名其妙地消费,商业味如此浓厚,试问人们还能对民俗文化有兴趣吗?
  我们应该拿出可行的策略来扭转这样的局面,使民俗文化获得更宽广的发展空间:首先,民俗旅游发展本地特色,深度开发本地民俗文化因地制宜,发掘出自己的特点,拒绝千篇一律、大同小异的重复开发和建设。其次,注重文化本身,保护文化传承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不能仅仅把民俗文化当做用来出售的商品、用来展览的“遗产”,开展对民俗文化本身深度的研究,使其完整真实地呈现出来。再次,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学习西方经验,贯彻《文化遗产申报法》、《文化遗产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最后,加强宣传,注重引导当地群众积极保护民俗文化,从根本上保护民俗文化,为民俗文化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注释:
  ①阿兰·邓迪斯.伪民俗的制造.民俗文化论坛.
  ②闫喜琴.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贵州民族研究[双月刊],2006,(1).
  ③刘铁梁.内价值是民俗文化之本.中国民俗网·中国民俗学会主办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web/index.php?Page=1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早已经进入了教育领域。现代信息技术给高职数学教改带来了更多、更优的技术支持。它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学习观,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积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就高职教改的必然性,信息技术在数学教改中发挥的作用等问题加以阐述。  关键词: 信息技术高职数学教改必要性作用    高职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
摘要: 本文针对目前中职学校的特点和社会上对中职生学业水平的要求,指出了中职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水平的意见和改革办法。  关键词: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 现状 教学改革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传统的中职学校计算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辛而漫长的育人之旅。我常常想:我该做一个怎样的老师呢?  一、眼里只有分数的老师,学生很不喜欢  我上小学那时,有一个女同学数学考试考砸了,于是数学老师用黑板擦蘸了一点粉笔灰,搽在她的脸上,说是题目做不出来,成天只要好看,那么再给你搽一点胭脂。女孩羞愧得无地自容,到现在我还记得她那时怨恨的眼神。当时我们全班都挺恨那位老师。部分老师总是将目光的
摘要: 《红楼梦》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作品,不仅描绘了清朝康乾时期社会的生活,而且细致、全面、多层次地描绘了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女性生活,通过女性的衣、食、住、行这四个基本生活条件来展示女性的生存状态。作者把这四个基本方面融会贯通,使小说中的女性人格化、个性化、风格化,从而展现其地位、性格、兴趣、喜好等,给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想象空间。  关键词: 小说《红楼梦》 女性生活 衣食住行    小说《红
摘要: 纵观彭学军的少年儿童小说创作,大都涉及一个庄严而沉重的主题,那就是生与死。作家巧妙地避开了它的沉重与肃穆,从少年儿童可以理解与接受的角度,把生命的意义诗意化、庄严化,在生命豁达、壮观的洗礼中,笔下人物得以充盈地成长起来,作家也因此体现出了鲜明的创作态度与风格。  关键词: 彭学军小说 少年儿童小说创作 生命意识    縱观彭学军的少年儿童小说创作,相当多的篇什涉及死亡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在
摘要: 由于长达上百年的被殖民统治经历,长期以来,在英国文学作品中,爱尔兰人被类型化为保守、狭隘、软弱、爱幻想、懒惰的人群,詹姆斯·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斯蒂芬和埃德娜·奥布莱恩的《暮色》中的伊丽劳拉都是具有“自我”意识、坚强勇敢、坚毅不屈的爱尔兰人,这种重新塑造的爱尔兰人物形象给了爱尔兰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让当时的爱尔兰人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关键词: 爱尔兰民族形象 斯蒂芬·
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化包含着双层意义:既指教师个体通过职前培养,从一名新手逐渐成长为具备信息技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的成熟教师及其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过程,又指信息技术教师职业整体从非专业职业、准专业职业向专业性质进步的过程。简而言之,前者指学科知识的专业化,后者是教育科学素养的专业化。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往往比较关注第一个专业化的发展,其实在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教师缺乏的并非是专业技术而是教学方
目的:本研究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以客观化、标准化的方式评价杞菊地黄方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肝肾阴虚证在降诊室血压、改善中医证候、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的临床疗效和优势,从而为中
摘要: 《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的代表作。作品描写了十九世纪的英国社会如何把一个聪明、美丽、纯洁、质朴,正直的农家姑娘逼得走投无路,最终杀人的故事。纵观苔丝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她纯洁的本性和对逼迫她的力量的苦苦挣扎。通过仔细揣摩小说的细节,可以分析出造成苔丝悲剧的因素。  关键词: 小说《苔丝》 苔丝 悲剧命运 造成因素    小说《苔丝》是英国作家哈代的得意之作。作品通过描写农家姑娘苔丝一生的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