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的九月,秋高气爽。
彭先生从美国底特律回国,寻找创业基地,计划在北京停留2天。与彭先生预约,在北京东环广场见面。
彭先生是1989年出国,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后,在一家著名的汽车公司担任多年研发主管。前几年自己创业,做汽车配件的尖端技术,有感于中国汽车技术的落后以及广袤的市场前景,彭先生想回国发展事业。
从彭先生的话语与眼神里,感觉到他的隐忧,虽然是中国人,在国外生活久了,不是十分理解中国的市场与经营环境,以及如何有效地拓展国内市场,他需要创业园提供咨询与支持。
我理解彭先生的顾虑,毕竟回国创业存在机会成本。
一个紧急的电话,让我赶到北京市大兴开发区,与中国工程院洪院士见面,与洪院士一起来的是他的博士生杜先生和黄女土,杜博士毕业后去美国做有关病毒预防控制的博士后研究,拥有几项专利技术,打算回国创业。
杜先生原来在国内有过实业经验,黄女士是杜先生的师姐,一直在国内发展,熟悉国内环境,他们能成为很理想的事业搭档。他们也有自己的问题,刚刚创业,虽然有一些投资进来,但在资金上,还是有捉襟见肘的感觉,不想一下子建立大型工厂。
还记得另外一个场景,周先生的一位表哥,早年随父亲去香港,后来在英国获得硕士学位,拥有几项环保方面的技术专利,并在东亚一些国家有项目应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虽然国内有几千家环境科技公司,国外的环境大公司对中国市场也虎视眈眈,但他对自己很有信心,还是准备到国内发展业务,只是他对国内相关行业的政策不熟悉,对政府部门办事模式不熟悉。
接触一个又一个计划创业的留学人员案例后,我内心颇不平静,一种强烈的愿望驱使我去对他们做更多的了解。走访有关政府部门后,我发现仅北京留学回国的人数就非常庞大。
根据最新数据,北京每年出国的有8万人,回来的有3万人。近三年来,留学生回国每年以13%的数量递增;依此数据,北京2003年有3.8万人回国。
在回国的留学人员中,大约有10%的回国人员准备创业,估计有3800人自行创业,或与人合作创办企业。如此庞大的群体进一步刺激我,想知道他们会选择什么时候创业,回国创业有什么困难需要别人的帮助。
从回国创业情况来看,回国1年以下就创业的比例很小,仅占12.59%;1至2年创业的比例略有上升,占19.05%;回国创业主要比例集中在2年至5年,约占39.8%的比例。
有趣的是,回国5年创业的比例倒有所减小,仅占20.56%。由此看来,回国2年至5年留学人员的创业需求更需要关注。
在网络热降温后,回国创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有一个较大的变化,40岁以上创业的人所占比例为58.01%,这类人群相对来讲,比较理性,对实业更有兴趣一些,创业更容易成功一些。
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具有一些特点,通常拥有技术,也有创业热情,但由于在国外时间长,相当一部分人出国前没有在企业就职过,一下子创业有一些情况不熟悉,经常会碰到三个典型的问题:
第一个是资金缺口。企业发展壮大方方面面需要资金,成长与资金短缺存在一种需要协调的矛盾,留学人员创业资金平均缺口在159.97j,年龄越轻,资金缺口越大。近1/3的留学人员创业资金缺口在200万以上,毫无疑问,其间需要提供一个融资接口,或者风险投资。
第二个是模式差异。留学人员创办企业普遍与相关部门沟通不够,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地方的优势。在国内复杂的环境里创业,需要外界来协调,或者留学人员自己适应。年龄越大,在国外生活越久,越不容易适应国内环境。此类人群占据50%的比例。
第三个市场开发力量薄弱。对国内情况不熟悉、自身能力不足与市场开拓存在矛盾。中国最大的吸引力是庞大的市场与人力优势,留学人员缺的是经验,不理解中国市场。如何贴近市场,明白顾客需求,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希望创业园能成为他们的顾问,尤其在产业链上成为他们的窗口,能给他们帮助。
虽然华商在做Town Factory,对华商为什么要聘请德国建筑事务所设计项目,为什么精雕细刻做配套环境,为什么强调顶尖级的服务。许多人不解地问我,有时候很难作一个圆满的解释。
通过与留学人员一次次的沟通,自己一次次的感悟,方明白在今天的中国,需要一个与国外差异不大的创业环境。
华商TownFactory,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姑且让我来做一次导游吧。
华商TownFactory位于北京市大兴开发区,属于北京市留学人员大兴创业园二期工程。创业园占地3.3万平方米,规划建设4.5万平方米,已建成标准厂房10302平方米,即将竣工的华商TownFactory占地面积23228万平方米,其基本定位是新兴产业的制造单元,能融生产、研发及商务于一体。
形象一点讲,可概括成一句话:新生经济的国际港,留学精英的创业园。
从地理方位来看,华商TownFactory项目所在地四通八达,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距复兴门12公里,距三环玉泉营立交桥7公里,距南四环4公里,有十余条公交车线直达市区,可谓一步到京城。
项目周围有北京最好的高速公路体系,西侧紧邻京开高速,北侧紧邻五环路,南侧3公里为首先通车的六环路,可直达京津高速,连接天津新港,网路可谓得天独厚。
东北1公里处是中国联航的空港,目前已开通条国内35条航线,而且经南四环约40分钟便可抵达首都国际机场;黄村是京津铁路的重要停靠站,并与京沪和京九铁路并轨,由黄村可直抵香港。距北京西客站16公里,铁路交通十分便利,连接卫星城和市区的轻轨铁路正在规划设计之中。
说华商TownFactory在货物运输上,已初步具备外在的物流支撑体系,一点也不为过。
项目由德国WSP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长Kund Rossen设计,WSP公司曾经设计过西门子公司的现代工厂。Rossen先生对项目非常热爱,设计追求以人为本,建筑设计富有人性化,布局合理,色彩明快,造型与周边环境完美协调。
项目从结构来讲,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整个TownFactory纵向采取联排多层结构,横向采取围合式结构,颇有北京四合院风格,深得接触过项目的留学人员喜爱。外围是7部货梯,将TownFactory独立成14个产业单元,真正做到客货分道,人车分流。
在人口处左边,有6户华商STUDIO,华商STUDIO意在吸取国际上STUDIO的设计规划之长,意在创新,反映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它弱化了原有上下级行政关系,强化了市场经济中的甲方乙方关系。与此同时,华商的STUDIO还是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在华商STUDIO,工作不是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展现自我的工具;工作不是一种负担,而是带有了娱乐和游戏的特睦。
华商STUDIO遵循灵活、小巧的设计原则,充分利用小空间,选择组合折叠家具,阳台设置电脑区与文件区,吧柜式厨房,采取隐藏式或个性化办公桌设计。
每个业主能拥有一个独立厂房,或者一个独立的STUDIO。
独立并不意味封闭。
环形走廊形成一个纽带,通过4部客梯相连,促进园区业主互动,沟通信息,协同业务。在屋顶花园四周,还设置一个露天平台,业主能引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客户在上面走走,也颇有一种豪情涌上心头。
更为难得的是,还是中间那个正红色的、鸡蛋形状的中央商吧。一般的圆形、椭圆型建筑,好设计,也方便施工。而建设一个不规则的鸡蛋形商吧,确实让建设者好生犯愁,结构受力分析需要高度专业的分析软件,模具定制也是费尽周折。
一流的园区,一流的配套。华商TownFactory首创中央商n巴,正是想为业主提供公共的商务交流空间。在TownFactory中心地带,建设一个正红色的中央商吧,从建设者态度来讲,体现公司对细节的重视;从意识深处来讲,体现公司对项目的期望,用一种象征性的手法,凸现华商置业孵化高新产业的理念。
商吧与中央景观巧妙结合,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既可在商吧内预订一个会议室,讨论公司重要问题;又可共享一个会客室,展现公司风范。
共享气派的商吧,开创美好的事业。商ne是大家的,兴旺是大家的。
沿着环形走廊漫步一周,对华商TownFactory已有许多感性认识,但说对她已做比较全面的介绍,是很难让人信服。优越的外在条件并不足以诠释华商Town Factory的整体内涵。
按照建设者的愿望,华商TownFactory将全程引进酒店式管理,让曾经留学海外的学子重新呼吸到十分熟悉的欧美气息。项目管理引入星级酒店投诉机制,为人园企业及客户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从业主人驻的第一天起,就把业主作为自己的宾客,为他们提供全面的后勤服务。华商Town Factory追求为业主营造一种良好的创业氛围,与自然和谐,与园区互动,与国际接轨。
Town Factory的卓越几乎渗透在项目的每个环节,对整个园区,提供全面数字化系统,进驻园区的业主无需建立全面的局域网,利用园区数字化平台,既可开展电子商务,与世界沟通;对小型创业型企业,还有风险投资服务体系,园区可根据业主要求,将部分租金转化为风险投资,借此关系,园区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同成长,经历风风雨雨,直至成功。
华商Town Factory有太多的东西令人心驰神往,不到Town Factory实地,很难透彻地了解她。
华商究竟在打造怎样的TownFactory,此时此刻,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实在是有一些力不从心。
其实用不着概括她,Town Fac-tory就是TownFactory。走近TownFactory,你有一种自由翱翔的感觉,回国创业就当如此。
彭先生从美国底特律回国,寻找创业基地,计划在北京停留2天。与彭先生预约,在北京东环广场见面。
彭先生是1989年出国,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后,在一家著名的汽车公司担任多年研发主管。前几年自己创业,做汽车配件的尖端技术,有感于中国汽车技术的落后以及广袤的市场前景,彭先生想回国发展事业。
从彭先生的话语与眼神里,感觉到他的隐忧,虽然是中国人,在国外生活久了,不是十分理解中国的市场与经营环境,以及如何有效地拓展国内市场,他需要创业园提供咨询与支持。
我理解彭先生的顾虑,毕竟回国创业存在机会成本。
一个紧急的电话,让我赶到北京市大兴开发区,与中国工程院洪院士见面,与洪院士一起来的是他的博士生杜先生和黄女土,杜博士毕业后去美国做有关病毒预防控制的博士后研究,拥有几项专利技术,打算回国创业。
杜先生原来在国内有过实业经验,黄女士是杜先生的师姐,一直在国内发展,熟悉国内环境,他们能成为很理想的事业搭档。他们也有自己的问题,刚刚创业,虽然有一些投资进来,但在资金上,还是有捉襟见肘的感觉,不想一下子建立大型工厂。
还记得另外一个场景,周先生的一位表哥,早年随父亲去香港,后来在英国获得硕士学位,拥有几项环保方面的技术专利,并在东亚一些国家有项目应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虽然国内有几千家环境科技公司,国外的环境大公司对中国市场也虎视眈眈,但他对自己很有信心,还是准备到国内发展业务,只是他对国内相关行业的政策不熟悉,对政府部门办事模式不熟悉。
接触一个又一个计划创业的留学人员案例后,我内心颇不平静,一种强烈的愿望驱使我去对他们做更多的了解。走访有关政府部门后,我发现仅北京留学回国的人数就非常庞大。
根据最新数据,北京每年出国的有8万人,回来的有3万人。近三年来,留学生回国每年以13%的数量递增;依此数据,北京2003年有3.8万人回国。
在回国的留学人员中,大约有10%的回国人员准备创业,估计有3800人自行创业,或与人合作创办企业。如此庞大的群体进一步刺激我,想知道他们会选择什么时候创业,回国创业有什么困难需要别人的帮助。
从回国创业情况来看,回国1年以下就创业的比例很小,仅占12.59%;1至2年创业的比例略有上升,占19.05%;回国创业主要比例集中在2年至5年,约占39.8%的比例。
有趣的是,回国5年创业的比例倒有所减小,仅占20.56%。由此看来,回国2年至5年留学人员的创业需求更需要关注。
在网络热降温后,回国创业人员的年龄结构有一个较大的变化,40岁以上创业的人所占比例为58.01%,这类人群相对来讲,比较理性,对实业更有兴趣一些,创业更容易成功一些。
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具有一些特点,通常拥有技术,也有创业热情,但由于在国外时间长,相当一部分人出国前没有在企业就职过,一下子创业有一些情况不熟悉,经常会碰到三个典型的问题:
第一个是资金缺口。企业发展壮大方方面面需要资金,成长与资金短缺存在一种需要协调的矛盾,留学人员创业资金平均缺口在159.97j,年龄越轻,资金缺口越大。近1/3的留学人员创业资金缺口在200万以上,毫无疑问,其间需要提供一个融资接口,或者风险投资。
第二个是模式差异。留学人员创办企业普遍与相关部门沟通不够,没有能够充分发挥地方的优势。在国内复杂的环境里创业,需要外界来协调,或者留学人员自己适应。年龄越大,在国外生活越久,越不容易适应国内环境。此类人群占据50%的比例。
第三个市场开发力量薄弱。对国内情况不熟悉、自身能力不足与市场开拓存在矛盾。中国最大的吸引力是庞大的市场与人力优势,留学人员缺的是经验,不理解中国市场。如何贴近市场,明白顾客需求,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希望创业园能成为他们的顾问,尤其在产业链上成为他们的窗口,能给他们帮助。
虽然华商在做Town Factory,对华商为什么要聘请德国建筑事务所设计项目,为什么精雕细刻做配套环境,为什么强调顶尖级的服务。许多人不解地问我,有时候很难作一个圆满的解释。
通过与留学人员一次次的沟通,自己一次次的感悟,方明白在今天的中国,需要一个与国外差异不大的创业环境。
华商TownFactory,就是这样一个平台。
姑且让我来做一次导游吧。
华商TownFactory位于北京市大兴开发区,属于北京市留学人员大兴创业园二期工程。创业园占地3.3万平方米,规划建设4.5万平方米,已建成标准厂房10302平方米,即将竣工的华商TownFactory占地面积23228万平方米,其基本定位是新兴产业的制造单元,能融生产、研发及商务于一体。
形象一点讲,可概括成一句话:新生经济的国际港,留学精英的创业园。
从地理方位来看,华商TownFactory项目所在地四通八达,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距复兴门12公里,距三环玉泉营立交桥7公里,距南四环4公里,有十余条公交车线直达市区,可谓一步到京城。
项目周围有北京最好的高速公路体系,西侧紧邻京开高速,北侧紧邻五环路,南侧3公里为首先通车的六环路,可直达京津高速,连接天津新港,网路可谓得天独厚。
东北1公里处是中国联航的空港,目前已开通条国内35条航线,而且经南四环约40分钟便可抵达首都国际机场;黄村是京津铁路的重要停靠站,并与京沪和京九铁路并轨,由黄村可直抵香港。距北京西客站16公里,铁路交通十分便利,连接卫星城和市区的轻轨铁路正在规划设计之中。
说华商TownFactory在货物运输上,已初步具备外在的物流支撑体系,一点也不为过。
项目由德国WSP建筑设计事务所董事长Kund Rossen设计,WSP公司曾经设计过西门子公司的现代工厂。Rossen先生对项目非常热爱,设计追求以人为本,建筑设计富有人性化,布局合理,色彩明快,造型与周边环境完美协调。
项目从结构来讲,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整个TownFactory纵向采取联排多层结构,横向采取围合式结构,颇有北京四合院风格,深得接触过项目的留学人员喜爱。外围是7部货梯,将TownFactory独立成14个产业单元,真正做到客货分道,人车分流。
在人口处左边,有6户华商STUDIO,华商STUDIO意在吸取国际上STUDIO的设计规划之长,意在创新,反映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它弱化了原有上下级行政关系,强化了市场经济中的甲方乙方关系。与此同时,华商的STUDIO还是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在华商STUDIO,工作不是一种养家糊口的手段,而是展现自我的工具;工作不是一种负担,而是带有了娱乐和游戏的特睦。
华商STUDIO遵循灵活、小巧的设计原则,充分利用小空间,选择组合折叠家具,阳台设置电脑区与文件区,吧柜式厨房,采取隐藏式或个性化办公桌设计。
每个业主能拥有一个独立厂房,或者一个独立的STUDIO。
独立并不意味封闭。
环形走廊形成一个纽带,通过4部客梯相连,促进园区业主互动,沟通信息,协同业务。在屋顶花园四周,还设置一个露天平台,业主能引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客户在上面走走,也颇有一种豪情涌上心头。
更为难得的是,还是中间那个正红色的、鸡蛋形状的中央商吧。一般的圆形、椭圆型建筑,好设计,也方便施工。而建设一个不规则的鸡蛋形商吧,确实让建设者好生犯愁,结构受力分析需要高度专业的分析软件,模具定制也是费尽周折。
一流的园区,一流的配套。华商TownFactory首创中央商n巴,正是想为业主提供公共的商务交流空间。在TownFactory中心地带,建设一个正红色的中央商吧,从建设者态度来讲,体现公司对细节的重视;从意识深处来讲,体现公司对项目的期望,用一种象征性的手法,凸现华商置业孵化高新产业的理念。
商吧与中央景观巧妙结合,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既可在商吧内预订一个会议室,讨论公司重要问题;又可共享一个会客室,展现公司风范。
共享气派的商吧,开创美好的事业。商ne是大家的,兴旺是大家的。
沿着环形走廊漫步一周,对华商TownFactory已有许多感性认识,但说对她已做比较全面的介绍,是很难让人信服。优越的外在条件并不足以诠释华商Town Factory的整体内涵。
按照建设者的愿望,华商TownFactory将全程引进酒店式管理,让曾经留学海外的学子重新呼吸到十分熟悉的欧美气息。项目管理引入星级酒店投诉机制,为人园企业及客户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从业主人驻的第一天起,就把业主作为自己的宾客,为他们提供全面的后勤服务。华商Town Factory追求为业主营造一种良好的创业氛围,与自然和谐,与园区互动,与国际接轨。
Town Factory的卓越几乎渗透在项目的每个环节,对整个园区,提供全面数字化系统,进驻园区的业主无需建立全面的局域网,利用园区数字化平台,既可开展电子商务,与世界沟通;对小型创业型企业,还有风险投资服务体系,园区可根据业主要求,将部分租金转化为风险投资,借此关系,园区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同成长,经历风风雨雨,直至成功。
华商Town Factory有太多的东西令人心驰神往,不到Town Factory实地,很难透彻地了解她。
华商究竟在打造怎样的TownFactory,此时此刻,想用一句话来概括,实在是有一些力不从心。
其实用不着概括她,Town Fac-tory就是TownFactory。走近TownFactory,你有一种自由翱翔的感觉,回国创业就当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