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黑痘病的诊断鉴定

来源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病害的发现和为害情况 黑痘病是我国大豆上继羞萎病之后发现的另一种新病害。1959年我们初次在吉林省德惠县五台公社郭家大队发现该病。此后,当地每年都有发生。1964年吉林省农业厅植保植检站、长春市农业局植保植检站和吉林农业大学协作调查大豆病害时,发现除郭家大队之外,五台公社长泰大队第三生产队、德惠县郭家公社宋家大队第二生产队和万春大队第八生产队、双阳县奢岑大队刘家屯生产队、榆树县刘家公社刘家大队第二生产队 First, the discovery of the disease and the damage situation Occipitum is another new disease found in China’s soybean following shabby wilt disease. In 1959, for the first time, we found the disease in Guo Brigade, Commune, Commune, Dehui County, Jilin Province. Since then, the local every year. 1964 Jilin Provincial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phytosanitary station, Changchun City Bureau of Agriculture Plant Protection Plant and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ollaborative investigation of soybean disease, found that in addition to the Guo brigade, five communes Changtai brigade third team, Dehui County Guo commune Song brigade production team and the second team Wanchun Brigade Eighth Production Unit Shuangyang County, Shousheng Liu Jiatun production team, Liu Village, Yushu Liu Family Brigade second production team
其他文献
高要县农科所于1977年9月用小猪血清和蓖麻蚕蛹血淋巴、核酪等混合液制成腊卵,让赤眼蜂寄生,再制成悬滴培养,羽化出成蜂7头,全生育期共14天.其中卵期一天,幼虫期4天,预蛹期5
一、绪言斯塔赫耳(Syahcl)曾对南美叶疫病菌侵染巴西橡胶树叶片的各个阶段作过详细的观察,并且进行过寄主与寄生菌相互关系的研究,他着重观察了病菌侵入角质层和建立寄生的
根据昆虫各种趋性,用不同方法诱集扑杀,我国早有应用。近年来,利用黑光灯诱杀农林害虫,很有进展:我国江苏、山西等地,一九五七年起,利用黑光灯诱杀棉红铃虫、稻螟等,效果好;
马来西亚曾对菠萝进行水培研究。结果表明,生长在无硼营养液中的植株除幼叶稍微褪绿并显现红色外,在生长初期叶片无表面症状。但植后7个月,嫩叶褪绿更明显了,叶缘红色也愈浓
1977年由农林部林业局组织林业地面超低容量喷雾技术试验组,在我县进行了地面超低容量防治松毛虫试验和生产防治.全县总共防治10万亩,历时60天,用工2,280个,使用超低容量药
继《中美艺术对话——时代的肖像徐航/托尼双人展》《中法艺术对话——徐航/琳达双人展》中挪艺术对话——徐航水墨,汉娜油画双人展主办:挪威华人艺术协会Norwegian Chinese
对氨基苯磺酸是目前防锈药剂中较好的一种,但受溶解度限制,影响施药技术。为此,我们于1964年在山东郯城工作时试用粉剂施药进行对比,初步看出对氨基苯磺酸粉剂有一定的效果,
利用甲拌磷(3911)拌种,推迟棉蚜发生为害,减少喷药,保护天敌,是棉蚜综合防治的重要环节。但近几年由于抗性蚜的不断发展,拌种持效期显著缩短。为解决这一问题,有关农药研究
本文初步报告了寄生于云南马体内的寄生性蠕虫共30种,其中包括吸虫2种:肝片形吸虫、日本血吸虫;絛虫2种:大裸头绦虫、叶状裸头絛虫;线虫26种:马圆形线虫、无齿阿氏线虫、普通
在研究防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的各种方法中,已证明抗虫品种的研究是很实际和经济的方法,差不多所有发生褐飞虱的国家都在积极进行选育抗褐飞虱的品种.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