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教学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的知识和智慧的交流,而且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不能搞“一言堂”。否则,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无从体现,达不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机制。为达到这个目的,我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才能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不断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心态和需要,不断改进教学。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通过“生生互动”来解决,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参与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式的学习中,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受到启发,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创新的活力。
二、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大胆创新
1. 质疑问难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实质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来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地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学不但要提倡质疑,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就教学的各个环节,主动提出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或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大胆的探索。教学中即可引导学生在无疑之处设疑,也可引导学生在可疑之处设疑。如《孔乙己》一文的文末写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有位学生提出:“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文中没有交待孔乙己的死,那么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我在表扬这位学生的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启发:“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学生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由此认识到根源在于当时的科举制度。这样质疑,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2. 鼓励求异法。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善于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火花,能引导学生用发散性思维,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后让学生讨论:“假如菲利普一家在船上碰到的于勒是个大款,我们会怎样?”学生们思考后说:“他们肯定会迎上去打招呼,讨好他。”“他们此时不好意思去见他,只有偷偷地看。”“他们怕于勒报复,一家人仓皇而逃。”对这些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把它整理成一篇短文。这样能让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同中求异,大胆创新。
3. 诱导想象法。在语文教学中,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拓展学生广阔的思路,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的逻辑,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如教《春》一课时,当读到《春》中的“迎春图”时,启发学生想象此时的天上地下、城里乡村、大人小孩,都打开家门奔向大自然、拥抱春天的热烈情景。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把自己踏春的情景绘声绘色描绘出来,绘出了自己心中的“迎春图”,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4. 实践活动法。从创新的角度讲,丰富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有较多的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机会,拥有更多的独立和自主,有益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大量的实践活动又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储存,为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因此,结合语文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后,我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笔记录,他们兴趣很浓、思维活跃,从而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创设和谐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的知识和智慧的交流,而且也是师生情感的交流,不能搞“一言堂”。否则,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能力得不到提高,创新无从体现,达不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活动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建立良好的合作学习机制。为达到这个目的,我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只有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才能互相配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不断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心态和需要,不断改进教学。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通过“生生互动”来解决,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得参与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式的学习中,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受到启发,获得成功的愉悦感,激发创新的活力。
二、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大胆创新
1. 质疑问难法。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实质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我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启发学生多方面思维来寻求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对信息自主地加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教学不但要提倡质疑,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就教学的各个环节,主动提出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各种问题,或对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进行大胆的探索。教学中即可引导学生在无疑之处设疑,也可引导学生在可疑之处设疑。如《孔乙己》一文的文末写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有位学生提出:“大约”与“的确”看似矛盾,文中没有交待孔乙己的死,那么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死的呢?我在表扬这位学生的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我启发:“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学生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由此认识到根源在于当时的科举制度。这样质疑,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2. 鼓励求异法。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善于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火花,能引导学生用发散性思维,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尽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设法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最佳方案。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后让学生讨论:“假如菲利普一家在船上碰到的于勒是个大款,我们会怎样?”学生们思考后说:“他们肯定会迎上去打招呼,讨好他。”“他们此时不好意思去见他,只有偷偷地看。”“他们怕于勒报复,一家人仓皇而逃。”对这些观点,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给予肯定。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把它整理成一篇短文。这样能让学生多角度去思考,同中求异,大胆创新。
3. 诱导想象法。在语文教学中,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库存,拓展学生广阔的思路,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的逻辑,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如教《春》一课时,当读到《春》中的“迎春图”时,启发学生想象此时的天上地下、城里乡村、大人小孩,都打开家门奔向大自然、拥抱春天的热烈情景。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把自己踏春的情景绘声绘色描绘出来,绘出了自己心中的“迎春图”,达到了创新的目的。
4. 实践活动法。从创新的角度讲,丰富的实践活动,能使学生有较多的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机会,拥有更多的独立和自主,有益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同时,大量的实践活动又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储存,为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因此,结合语文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课后,我让学生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笔记录,他们兴趣很浓、思维活跃,从而增强了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