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 减少退药情况的发生,促进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方法 我院针对退药情况选取病区药房的信息资料库中自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期间的退药数目1872条,对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再进行讨论。 结果 根据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可以得出退药的原因包括:种类,金额以及退药条数等,按科室分析,感染科退药量最大,占到的比例为20.31%,其次要属内科17.38%,骨科13.45%,外科9.57%,主要退药原因有患者病情的好转,医嘱修改、病人要求出院.转院.提交错误等。 结论 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促进患者用药依从性,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提高医师,药师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健全规章制度,并且认真核查,减少一切可避免的退药现象及杜绝退药差错的发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关键词】 病区药房 退药 医患沟通 不良反应 规章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院病区药房2013年5月1日~2014年4月30日信息系统数据库采集、整理。
1.2方法 对所收集的退药单进行分类统计,内容包括病区名称,退药单张数,退药条目数,退药金额,退药原因等[2]。
2 结果
2.1 退药金额 对我院病区药房2013年5月1日~2014年4月30日病区退药金额进行了统计,退药金额为481545.30元,总收入33196793.26元。退药金额比为1.45%。
2.2 退药科室 退药前五位依次为:感染科占退药比20.31%,内科占退药比17.38%,骨科占退药比13.45%,神经外科占退药比11.69%,普外科占退药比9.56%。
2.3 退药原因分析 对退药原因按医嘱调整、患者依从性差、、错误操作、医保政策、药房缺药、其他进行归类统计见下表。
3 讨论
3.1 退药原因分析
3.1.1 医嘱调整 由于患者病情的反复,疑难杂症病例经过三级查房或相关科室会诊、讨论后,经常需要调整治疗方案,部分患者还需转科治疗;患者术后一般需使用一定量抗菌药或维持生命体征用药,且一般为长期医嘱,患者一旦恢复较好,多会进行序贯治疗,医师所开药物未用完造成退药;还有收住的重症感染患者,入院时医师往往先根据经验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病情,等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医师再根据药敏结果,针对性使用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医师之前开的医嘱停止造成退药。由于没有提前开具出院通知书,造成护士已经将药物领回,导致退药。
3.1.2 患者依从性差 随着公众对健康的不断追求,患者通过药品说明书或网络了解自己使用的药品情况,通常因不良反应太多或对该药品感觉疗效不佳而拒绝使用。也有患者经济状况不好,或感觉病情好转要求出院,都导致已记账药品退回。
3.1.3 错误操作 医生开具医嘱后护士录入电脑开始执行,由于同一药品有不同生产厂家,同一厂家又有不同规格,护士工作比较繁重,在录入电脑时不可避免出现错误而导致退药。有时药品名称比较接近,也容易录入错误,比如10%Kcl和10%Nacl。导致退药。
3.1.4 医保政策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我院医疗保障患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一情况的出现就要求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并结合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为其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最大程度的降低退药情况的出现
3.1.5 药房缺药 偶尔由于药房供应不上而导致退药,这就需要药房的工作人员把药品的库存情况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可通过院内OA网络系统设置“温馨提示”窗口,用发送即时信息的方式将药品变动信息发给病区,如果时间允许,电话提前通知各病区。
3.1.6 其他 包括不良反应、患者死亡、转院。
3.2 改进措施
3.2.1 制定相应规章制度 落实制度执行,我院对退药制定了相应退药制度,如退药时填写退药申请表,内容包括:退药科室、患者姓名、床位医师、药物名称、药物数量、退药金额、退药原因、科室主任签字。将退药问题列入科室缺陷管理。加强对退药科室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奖惩制度挂钩;下列情况不可以退药:已拆封开启的、包装严重破损、变形或污染的、需低温避光保存药品、拆零药品、超过药品有效期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口服药品均不得退药。与患者解释清楚。通过此方法减少由于医务人员人为原因造成的退药。通过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确保药品质量,保障用药安全。
3.2.2 加强对医生、护士、药师继续教育和培训 医生应加强业务学习,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加强责任心,开出医嘱前对患者病情明确诊断,同时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开具药品,杜绝开大处方,及时终止出院患者的临时医嘱。从退药原因来看,大部分退药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医师非医保药品使用、越级使用抗生素、护士录入错误、药房库存不足等人为因素。因此,医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掌握医疗保险政策,详细了解患者、用药史、过敏史,明确诊断,执行《处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避免不合理处方; 护士要熟悉电脑系统及常用药品,在录入电脑时再次查对是否正确[3];药师接收处方后“四查十对”,确定药品库存情况,保证正常药品供应及发出合格药品,定期参加继续教育,组织学习《处方管理辦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等相关规定。加强临床药师服务。
3.2.3 完善医院信息系统 利用医院PASS信息系统,将所有药品配伍禁忌附在药品后面,便于医师查询;对不合理医嘱直接拦截,避免进一步造成人为因素而退药。
3.2.4 加强沟通 一是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多交流、多沟通、多了解,用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用药史,特别是过敏史,同时根据病情和患者经济承受能力,尽量选择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的经济适用的药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二是药房应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 , 让医师和护士理解规范退药的目的在于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 提高医护人员责任心 , 减少失误, 有效减少退药现象 ,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4]。
4 结论
通过这些措施,既可以减轻患者负担,一定程度上化解退药过程中的医患矛盾,又可以规范药房的管理,保障医院药品安全。
【关键词】 病区药房 退药 医患沟通 不良反应 规章制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我院病区药房2013年5月1日~2014年4月30日信息系统数据库采集、整理。
1.2方法 对所收集的退药单进行分类统计,内容包括病区名称,退药单张数,退药条目数,退药金额,退药原因等[2]。
2 结果
2.1 退药金额 对我院病区药房2013年5月1日~2014年4月30日病区退药金额进行了统计,退药金额为481545.30元,总收入33196793.26元。退药金额比为1.45%。
2.2 退药科室 退药前五位依次为:感染科占退药比20.31%,内科占退药比17.38%,骨科占退药比13.45%,神经外科占退药比11.69%,普外科占退药比9.56%。
2.3 退药原因分析 对退药原因按医嘱调整、患者依从性差、、错误操作、医保政策、药房缺药、其他进行归类统计见下表。
3 讨论
3.1 退药原因分析
3.1.1 医嘱调整 由于患者病情的反复,疑难杂症病例经过三级查房或相关科室会诊、讨论后,经常需要调整治疗方案,部分患者还需转科治疗;患者术后一般需使用一定量抗菌药或维持生命体征用药,且一般为长期医嘱,患者一旦恢复较好,多会进行序贯治疗,医师所开药物未用完造成退药;还有收住的重症感染患者,入院时医师往往先根据经验使用广谱抗生素控制病情,等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后,医师再根据药敏结果,针对性使用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医师之前开的医嘱停止造成退药。由于没有提前开具出院通知书,造成护士已经将药物领回,导致退药。
3.1.2 患者依从性差 随着公众对健康的不断追求,患者通过药品说明书或网络了解自己使用的药品情况,通常因不良反应太多或对该药品感觉疗效不佳而拒绝使用。也有患者经济状况不好,或感觉病情好转要求出院,都导致已记账药品退回。
3.1.3 错误操作 医生开具医嘱后护士录入电脑开始执行,由于同一药品有不同生产厂家,同一厂家又有不同规格,护士工作比较繁重,在录入电脑时不可避免出现错误而导致退药。有时药品名称比较接近,也容易录入错误,比如10%Kcl和10%Nacl。导致退药。
3.1.4 医保政策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我院医疗保障患者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一情况的出现就要求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并结合患者家庭的经济状况为其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最大程度的降低退药情况的出现
3.1.5 药房缺药 偶尔由于药房供应不上而导致退药,这就需要药房的工作人员把药品的库存情况及时反馈给临床科室,可通过院内OA网络系统设置“温馨提示”窗口,用发送即时信息的方式将药品变动信息发给病区,如果时间允许,电话提前通知各病区。
3.1.6 其他 包括不良反应、患者死亡、转院。
3.2 改进措施
3.2.1 制定相应规章制度 落实制度执行,我院对退药制定了相应退药制度,如退药时填写退药申请表,内容包括:退药科室、患者姓名、床位医师、药物名称、药物数量、退药金额、退药原因、科室主任签字。将退药问题列入科室缺陷管理。加强对退药科室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奖惩制度挂钩;下列情况不可以退药:已拆封开启的、包装严重破损、变形或污染的、需低温避光保存药品、拆零药品、超过药品有效期药品,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口服药品均不得退药。与患者解释清楚。通过此方法减少由于医务人员人为原因造成的退药。通过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确保药品质量,保障用药安全。
3.2.2 加强对医生、护士、药师继续教育和培训 医生应加强业务学习,需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加强责任心,开出医嘱前对患者病情明确诊断,同时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开具药品,杜绝开大处方,及时终止出院患者的临时医嘱。从退药原因来看,大部分退药是可以避免的,比如医师非医保药品使用、越级使用抗生素、护士录入错误、药房库存不足等人为因素。因此,医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水平,掌握医疗保险政策,详细了解患者、用药史、过敏史,明确诊断,执行《处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避免不合理处方; 护士要熟悉电脑系统及常用药品,在录入电脑时再次查对是否正确[3];药师接收处方后“四查十对”,确定药品库存情况,保证正常药品供应及发出合格药品,定期参加继续教育,组织学习《处方管理辦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等相关规定。加强临床药师服务。
3.2.3 完善医院信息系统 利用医院PASS信息系统,将所有药品配伍禁忌附在药品后面,便于医师查询;对不合理医嘱直接拦截,避免进一步造成人为因素而退药。
3.2.4 加强沟通 一是医务人员应与患者多交流、多沟通、多了解,用药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用药史,特别是过敏史,同时根据病情和患者经济承受能力,尽量选择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的经济适用的药物,确保患者用药安全。二是药房应积极与临床科室沟通 , 让医师和护士理解规范退药的目的在于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 提高医护人员责任心 , 减少失误, 有效减少退药现象 , 保障患者用药安全[4]。
4 结论
通过这些措施,既可以减轻患者负担,一定程度上化解退药过程中的医患矛盾,又可以规范药房的管理,保障医院药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