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追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有效的课堂追问既能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催生探究的意识,又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从而整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笔者尝试在创设情景、组织活动和设计练习中进行有效追问来优化课堂教学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通过追问创设问题情景。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的精髓、灵魂,是学生计算、解题、证明的依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素材。但是数学概念本身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严谨性,所以纯理论的概念传授往往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望而生畏。数学概念的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置身于这种情境,学生对问题的领悟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但又不能立即给出答案,心理上处于愤悱状态,驱使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好奇的、熟悉的知识着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引入菱形的概念,可用伸缩衣帽架,让学生指出其中有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老师再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四边都相等。老师介绍这个图形是菱形,并追问菱形的定义。这里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指向的追问,层层深入,直达目的。
通过追问精心组织活动。活动教学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下,通过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探索和实践,促使学生情意状态、认知结构和功能的改组、重建和发展的一种基本教学范型。活动的目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经由活动体验经验,经由经验建立或改组各种联系和关系,实现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最优化。如教“正方形的识别”,其中有这样一个活动设计:师:请你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正方形。然后想一想,你所选择的画法是否经得起推敲?比一比,你周围的同学是否有比你更好的方法。教师巡视,学生动手画,然后相互交流。教师请学生代表说明自己的画法。A生:画两条相等、垂直且互相平分的线段,顺次连结这四个端点。师:请你思考一下你的画法经得起推敲吗?A生:从对角线互相平分可得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相等说明它是矩形;对角线互相垂直说明它是菱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说明它是正方形。师:A同学回答很好,说明该方法经得起推敲,有科学的依据。B生:先画两条相等的平行线,再画垂线。教师边操作边追问,在追问中逐渐使语言严密起来,实际操作中先画一线段,再过两端点作垂线。在两条垂线上取长等于垂直线段长,连结四点,构成正方形。C生:先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过三角形两端点画两条直角边的平行线,构成正方形。(师追问其判别正方形的依据)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正方形,用“想一想”、“比一比”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交流合作,用“是否经得起推敲”的追问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是否符合要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通过追问精心设计练习。一题多解追问,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多条道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中编制有两种以上解题方案的习题,通过这类习题的不同解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突破常规,寻求变异,注意各分支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探究多种解法,尽可能找到独特、巧妙的最佳方法,这样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洞察力和思维的变通性、独创性非常有益。
一题多变追问,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一题多变追问是指变化一道典型题的条件、结论、形式等继续提问,将原题重新包装成新的题型,改变单调的习题模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应变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课堂追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实践表明,教师在数学课上的巧妙设问,题目类型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過:“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都以生活着、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响,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境界。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成生命涌动的课堂。(单位: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金桥管理区初级中学)
通过追问创设问题情景。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的精髓、灵魂,是学生计算、解题、证明的依据,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素材。但是数学概念本身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和严谨性,所以纯理论的概念传授往往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望而生畏。数学概念的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置身于这种情境,学生对问题的领悟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但又不能立即给出答案,心理上处于愤悱状态,驱使自己去思考、去探索。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好奇的、熟悉的知识着手,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引入菱形的概念,可用伸缩衣帽架,让学生指出其中有什么图形。学生回答平行四边形。老师再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学生回答四边都相等。老师介绍这个图形是菱形,并追问菱形的定义。这里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指向的追问,层层深入,直达目的。
通过追问精心组织活动。活动教学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和引导下,通过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探索和实践,促使学生情意状态、认知结构和功能的改组、重建和发展的一种基本教学范型。活动的目的不是活动本身,而是经由活动体验经验,经由经验建立或改组各种联系和关系,实现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最优化。如教“正方形的识别”,其中有这样一个活动设计:师:请你用最快的速度画一个正方形。然后想一想,你所选择的画法是否经得起推敲?比一比,你周围的同学是否有比你更好的方法。教师巡视,学生动手画,然后相互交流。教师请学生代表说明自己的画法。A生:画两条相等、垂直且互相平分的线段,顺次连结这四个端点。师:请你思考一下你的画法经得起推敲吗?A生:从对角线互相平分可得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相等说明它是矩形;对角线互相垂直说明它是菱形;既是矩形又是菱形说明它是正方形。师:A同学回答很好,说明该方法经得起推敲,有科学的依据。B生:先画两条相等的平行线,再画垂线。教师边操作边追问,在追问中逐渐使语言严密起来,实际操作中先画一线段,再过两端点作垂线。在两条垂线上取长等于垂直线段长,连结四点,构成正方形。C生:先画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过三角形两端点画两条直角边的平行线,构成正方形。(师追问其判别正方形的依据)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正方形,用“想一想”、“比一比”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和交流合作,用“是否经得起推敲”的追问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操作过程是否符合要求,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升华。
通过追问精心设计练习。一题多解追问,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往往有多条道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中编制有两种以上解题方案的习题,通过这类习题的不同解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突破常规,寻求变异,注意各分支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探究多种解法,尽可能找到独特、巧妙的最佳方法,这样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洞察力和思维的变通性、独创性非常有益。
一题多变追问,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一题多变追问是指变化一道典型题的条件、结论、形式等继续提问,将原题重新包装成新的题型,改变单调的习题模式,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增强应变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课堂追问是一门教学艺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实践表明,教师在数学课上的巧妙设问,题目类型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過:“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适时的、有创意的追问是教师课堂机智的充分表现。在有效的追问中,教师和学生都以生活着、思考着、发展着的生命体而存在,并互相影响,共同创设一个美好的境界。愿我们的数学课堂,变成生命涌动的课堂。(单位: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金桥管理区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