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当代大学生数量日益增加,我国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在这种人力市场竞争逐步激烈的状态下,自主创业成为了大学生们毕业后的热门选择。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从创业精神的重要性着手,分析了大学生创业理应具备的几种技能,并就创业能力培养要点展开分析,旨在帮助高校合理培养大学生创业,优化现代化教育。
【关键词】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优化策略
所谓的创业,指的是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通过自身能力或者合伙形式创办新的企业。这种行为是需要一定心理能力以及行为能力的,对社会稳定与就业率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创业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完成的,对于高校而言,需要加强对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以及能力的提升,让大学生在创业阶段少走弯路,加强心理承受能力。这是现代化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
1.培养创业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1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直接方式
大学生在高校中学到的知识都是毕业后创业的资本,对知识的运用程度对于创业有着较大影响。创业精神是一种意识上的力量,是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创业精神主要指在活动安排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知识将创意现实化。这种创意的转化过程是观念、形象、实践等创新能力的循环与发展,主要表现为从创业精神到创业能力,从创业能力到创新实践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会随着创业精神的不断发展而循环。
1.2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
面对“毕业即失业”的状态,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对大学生的岗位分配并不完善,致使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找不到工作的状况,并且这种现象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而加剧。当社会上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时,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状况。创业是缓解这种现象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策略。但创业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付诸实践的,高校应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利用大学生的理想与活力,让他们了解到创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实践的动力,为缓解就业难问题做出贡献。
2.创业需具备的能力
2.1深厚的知识及踏实的能力
创业需要以科技实力为依撑,科技成果需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而这些正是大学生所拥有的优势。科技创造主要源于专业知识的多年积累,发明、发现、创造都基于理论知识的积淀,这些也正是优秀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同时,大学生面对创业所需的业务技能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也特别强(例如市场、法律、人事管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只有对创业所需进行深入的剖析,才能有目的性的对自身所欠缺的创业技能进行弥补。深厚的知识和踏实的能力,贵在精,而不在多;面对有价值的核心储备知识,要有“手比头高”的实践意识,通过科研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其价值。而这些,只有具备吃苦耐劳、努力钻研的精神,才能学习到更加专业、应用性更强的知识,才能把握当前市场的发展机遇以及科技的发展成果,从研究和学习中锻炼自己,从锻炼中提高自己,进而通过自身的学习达到发现和创新的质变。
2.2敢于创新的个性
在当代教育中,个性并不意味着叛逆,相反,个性的培养能够让大学生在做事时不会过分依赖他人帮助,而是希望通过自身思考与实践来完成。个性化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若不具备这种素质,毕业后只能为他人打工,表现为求同与服从状态。
创业是一项创造性较强的活动,需要大学生在性格上表现出敢于拼搏,不怕失败的特点,做事时勇于提出质疑的观念,发扬自己创新的想法,这样才能够保障创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2.3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的培养
当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在高校教学中,也将团队意识培养作为了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重点之一。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供应商、市场等环节打交道的过程;也是创业团队同心协力为共同目标奋斗的过程。创业要想成功,沟通协调能力与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创业有时并不像学生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创业的过程还需要与税务部门、供货商、代理商、经销商等有效沟通,并建立长期合作關系,保障供应链运营的有效性。这种沟通并不像在学校里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高校需要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保障在走出校园后与其他部门人员沟通能够顺利进行。
2.4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
创业属于团体性活动,有效的组织是为了保障创业目标的实现。大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的灵活运用将创业中涉及到的各种力量有机结合,通过整体上的发挥组织起来。
组织能力也是大学生需要培养的重点能力之一,对大学生的知识、素养等方面都有一定要求。对于创业大学生而言,需要拥有的不仅是各方面资源,还需要有能力将这些资源整合,让创业健康长远的发展。对于当前教育而言,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因此在管理与组织协调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并不多,通常为学生会或协会组织成员,因此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也只是少数。教育应将此方面能力的培养列为重点,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能力提升的平台。
3.创业精神与能力培养的要点
3.1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哲学上来说,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可以促进或阻碍事物的发展。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主观能动性是迈出创业脚步的第一步。能动性的发挥实质上是实践目标的雏形构建,是创造性与计划性的结合。创业就是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结合创新意识,将意识付诸行动的过程。当代教育应加强学生能动意识的培养,促进创业精神的发挥,将这种意识运用到创业实践中。创业能动性的培养需注意以下几点:
3.1.1要有明确的目标
创业是一项需要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见性安排的活动,需要大学生在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后进行。并且创业计划书中一定要表明创业的目标,只有有了目标,才会有发展的方向以及动力。
3.1.2要具有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维较为开放,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有时会表现为不成熟状态,即在对可行性的分析上过于乐观,对市场状况并没有充分了解。在当前教育环境下,一些大学生的创业并不可行,对社会发展无法起到推动作用,有些甚至达到了荒谬程度,这类创业无疑会做无用功。因此应把握好创业培养的方向,让大学生们知道创业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创业需要对社会做出贡献。
3.2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阻碍是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资金,精神的培养需要高校在平时教育中加强渗透,而资金且需要学生自主解决。目前,我国在此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了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构建了“鼓励、支持、服务与保护”的创业体系。这项体系的建立无疑让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得到了支持,对于高校而言在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也有了资金保障。
4.结论
对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以及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的热点,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让大学生具备创业所需精神与能力需要高校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各方面相互协调促使大学(下转第91页)(上接第79页)生创业计划有条不紊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钟玉泉,彭健伯.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5).
[2]段美,欢佩君,赵亮亮.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03).
[3]赵健,傅少伟,杨邦勇.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02).
[4]江彩霞,李英.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3).
【关键词】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优化策略
所谓的创业,指的是大学生在毕业之后通过自身能力或者合伙形式创办新的企业。这种行为是需要一定心理能力以及行为能力的,对社会稳定与就业率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创业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完成的,对于高校而言,需要加强对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以及能力的提升,让大学生在创业阶段少走弯路,加强心理承受能力。这是现代化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当前教育的热点问题。
1.培养创业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1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直接方式
大学生在高校中学到的知识都是毕业后创业的资本,对知识的运用程度对于创业有着较大影响。创业精神是一种意识上的力量,是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创业精神主要指在活动安排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所学知识将创意现实化。这种创意的转化过程是观念、形象、实践等创新能力的循环与发展,主要表现为从创业精神到创业能力,从创业能力到创新实践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会随着创业精神的不断发展而循环。
1.2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保障
面对“毕业即失业”的状态,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对大学生的岗位分配并不完善,致使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面临找不到工作的状况,并且这种现象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而加剧。当社会上没有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时,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状况。创业是缓解这种现象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策略。但创业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去付诸实践的,高校应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利用大学生的理想与活力,让他们了解到创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将这种精神转化为实践的动力,为缓解就业难问题做出贡献。
2.创业需具备的能力
2.1深厚的知识及踏实的能力
创业需要以科技实力为依撑,科技成果需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而这些正是大学生所拥有的优势。科技创造主要源于专业知识的多年积累,发明、发现、创造都基于理论知识的积淀,这些也正是优秀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同时,大学生面对创业所需的业务技能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也特别强(例如市场、法律、人事管理等相关内容的学习)。只有对创业所需进行深入的剖析,才能有目的性的对自身所欠缺的创业技能进行弥补。深厚的知识和踏实的能力,贵在精,而不在多;面对有价值的核心储备知识,要有“手比头高”的实践意识,通过科研将理论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其价值。而这些,只有具备吃苦耐劳、努力钻研的精神,才能学习到更加专业、应用性更强的知识,才能把握当前市场的发展机遇以及科技的发展成果,从研究和学习中锻炼自己,从锻炼中提高自己,进而通过自身的学习达到发现和创新的质变。
2.2敢于创新的个性
在当代教育中,个性并不意味着叛逆,相反,个性的培养能够让大学生在做事时不会过分依赖他人帮助,而是希望通过自身思考与实践来完成。个性化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若不具备这种素质,毕业后只能为他人打工,表现为求同与服从状态。
创业是一项创造性较强的活动,需要大学生在性格上表现出敢于拼搏,不怕失败的特点,做事时勇于提出质疑的观念,发扬自己创新的想法,这样才能够保障创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
2.3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的培养
当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在高校教学中,也将团队意识培养作为了大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重点之一。创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与供应商、市场等环节打交道的过程;也是创业团队同心协力为共同目标奋斗的过程。创业要想成功,沟通协调能力与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创业有时并不像学生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创业的过程还需要与税务部门、供货商、代理商、经销商等有效沟通,并建立长期合作關系,保障供应链运营的有效性。这种沟通并不像在学校里与同龄人之间的沟通,高校需要加强沟通能力的培养,保障在走出校园后与其他部门人员沟通能够顺利进行。
2.4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
创业属于团体性活动,有效的组织是为了保障创业目标的实现。大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的灵活运用将创业中涉及到的各种力量有机结合,通过整体上的发挥组织起来。
组织能力也是大学生需要培养的重点能力之一,对大学生的知识、素养等方面都有一定要求。对于创业大学生而言,需要拥有的不仅是各方面资源,还需要有能力将这些资源整合,让创业健康长远的发展。对于当前教育而言,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是近几年才兴起的,因此在管理与组织协调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并不多,通常为学生会或协会组织成员,因此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也只是少数。教育应将此方面能力的培养列为重点,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能力提升的平台。
3.创业精神与能力培养的要点
3.1重视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哲学上来说,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可以促进或阻碍事物的发展。对于大学生创业而言,主观能动性是迈出创业脚步的第一步。能动性的发挥实质上是实践目标的雏形构建,是创造性与计划性的结合。创业就是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结合创新意识,将意识付诸行动的过程。当代教育应加强学生能动意识的培养,促进创业精神的发挥,将这种意识运用到创业实践中。创业能动性的培养需注意以下几点:
3.1.1要有明确的目标
创业是一项需要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见性安排的活动,需要大学生在准确了解市场需求后进行。并且创业计划书中一定要表明创业的目标,只有有了目标,才会有发展的方向以及动力。
3.1.2要具有现实意义
当代大学生思维较为开放,在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有时会表现为不成熟状态,即在对可行性的分析上过于乐观,对市场状况并没有充分了解。在当前教育环境下,一些大学生的创业并不可行,对社会发展无法起到推动作用,有些甚至达到了荒谬程度,这类创业无疑会做无用功。因此应把握好创业培养的方向,让大学生们知道创业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创业需要对社会做出贡献。
3.2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大学生创业最大的阻碍是创业精神以及创业资金,精神的培养需要高校在平时教育中加强渗透,而资金且需要学生自主解决。目前,我国在此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为了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已经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构建了“鼓励、支持、服务与保护”的创业体系。这项体系的建立无疑让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得到了支持,对于高校而言在创业能力培养方面也有了资金保障。
4.结论
对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以及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的热点,也是新形势下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让大学生具备创业所需精神与能力需要高校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各方面相互协调促使大学(下转第91页)(上接第79页)生创业计划有条不紊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钟玉泉,彭健伯.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5).
[2]段美,欢佩君,赵亮亮.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模式及对策研究[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0(03).
[3]赵健,傅少伟,杨邦勇.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0(02).
[4]江彩霞,李英.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