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代食管术治疗下咽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疗效分析

来源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04468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胃代食管术在治疗下咽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6年6月—2015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行全下咽食管切除胃代食管的90例下咽食管癌患者资料,分析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生存率、复发及转移率。

结果

90例患者中有下咽癌8例,颈段食管癌51例,下咽食管多原发癌31例;采用单纯手术40例,计划性综合治疗29例,放化疗后挽救手术21例。中位随访22个月(6~104个月)后死亡54例,3年总生存率为36.3%,17例出现局部复发,10例出现颈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无复发转移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45.7%,而复发的仅为5.9%(χ2= 11.564,P=0.001);23例远处转移,无远处转移和远处转移患者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41.8%、22.9%(χ2= 4.534,P=0.033)。多因素分析显示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预后的独立因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3例,病死率3.3%,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3.3%(12/90)。

结论

胃代食管是治疗颈段食管癌、下咽食管多原发癌的主要外科手段,治疗后部分患者仍能获得长期生存,围手术期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既往明显降低,建议对符合适应证的患者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面神经管的正常CT解剖参数及变异特征。方法收集2009—2015年252例因非耳科疾病接受CT检查(包含颞骨在内)儿童的影像学资料,其中492耳纳入分析。根据年龄分成6组:新生儿组(<1个月)42耳,婴儿组(1个月~1岁)106耳,幼儿组(1~3岁)102耳,学龄前组(3~6岁)100耳,学龄组(6~10岁)60耳,青春期组(10~14岁)82耳。分别测量各组迷路段、鼓室段和
期刊
使用小鼠进行变应性鼻炎(AR)相关研究已经有20余年历史,然而目前在小鼠品系、致敏原和佐剂类型、制模周期、致敏原剂量选择以及模型判定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相关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比性。逐步解决目前小鼠AR模型中存在的问题,对实现小鼠AR模型的规范化和AR研究的深入性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通过体外培养耳蜗毛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差异性微小RNA(microRNA,miRNA)构建的基因调控网络,分析耳蜗毛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重要基因及功能,探讨以氧化损伤为基础的多种感音性聋的分子机制。方法以200 μmol/L叔丁基双氧气水(tert butyl hydrogen peroxide,t-BHP)染毒培养的小鼠HEI-OC1细胞系构建氧化应激损伤耳蜗毛细胞模型,高通量sRNA测序筛选差
目的探讨一种开口于胸锁关节浅面皮肤的先天性窦道的胚胎来源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0例开口于胸锁关节浅面皮肤的先天性窦道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患儿,其中男4例、女6例;确诊年龄为11~96个月(平均为33.4个月);均位于左侧;所有病例均表现为生后左侧胸锁关节周围、胸锁乳突肌下端前内侧皮肤瘘口,感染后出现流脓、肿痛。细菌学培养,5例
目的探讨突变型Rad50蛋白联合放射线照射对人鼻咽癌细胞株CNE1杀伤作用。方法实验设空白对照组、Ad-Rad50-GFP作用组、Ad-EGFP作用组、单纯照射组、Ad-Rad50-GFP +照射组、Ad-EGFP +照射组,携带突变型Rad50蛋白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Rad50-GFP转染CNE1细胞,免疫印迹实验检测MRN复合体相关组分Mre11、Rad50、Nbs1的表达情况,中性彗星
期刊
期刊
目的分析临床Ⅰ/Ⅱ期舌鳞癌患者术后颈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数量、区域情况及其与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为早期舌癌手术方式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5年4月术前诊断为临床Ⅰ/Ⅱ期(cT1/T2N0M0)舌鳞癌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其中有颈隐匿性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特征。结果101例术前诊断临床Ⅰ/Ⅱ期(cT1/T2N0M0)舌鳞癌患者中,22例发现转移淋巴结,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1.7
目的探讨和评价应用CO2激光黏膜下完整剥离术治疗成人喉乳头状瘤的可行性和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至2015年收治的64例成人喉乳头状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18~75岁,平均43.13岁;病灶多发54例,单发10例。64例患者均采用CO2激光沿黏膜下层将肿瘤连同基底膜及周围少许正常组织完整切除的手术方式,观察患者的肿瘤范围积分变化、手术间期、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