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叙述了现有高考模式下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结合若干教学片断详细论述了以新闻素材创设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提出以新闻素材创设教学情境需要做到紧密联系教学目标,有效激发认知冲突,切实驱动教学进程,展现课堂生命活力。
关键词:情境创设;新闻素材;价值观;认知冲突;驱动性问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9-004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15
随着高考模式的改变,这几年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在逐渐消退,教师抱怨化学难教,学生坦言化学难学。反观我们的日常教学,老师教得太苦,学生学得太累。究竟如何给师生减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两极分化进一步拉大。我们的教学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内驱、面向全体学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忽视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缺乏,对新知探索能力不足,缺少创新精神。如何做到“以生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面对以上的现状和困惑,我们一直在追寻理想的课堂教学形态。一种能够让学生自主体验学习过程,享受学习乐趣的课堂;一种既不降低对知识的掌握,又能让学生获得更多能力培养的课堂;一种师生不再苦涩和痛苦煎熬,而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1]。
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新闻因其快速、真实、准确而成为人们了解事实真相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学生对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有一种新鲜感,阅读和了解其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如果能在化学教学中充分整合运用新闻素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既可以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益补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课堂活力。本文将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若干教学片断,谈一谈对运用新闻素材作为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认识和思考。
一、以新闻素材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学生认知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2]。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积极引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认识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如在教学“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一课时,笔者运用了下面的新闻素材来导入新课,“据人民网报道,缺铁性贫血是危害我国人群健康、造成医疗负担的重要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的统计显示,中国因缺铁性贫血导致的伤残调整生命年(伤残调整生命年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生命年)损失达2479000年,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因此加强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治疗对减轻我国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3]。”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贫血”一词并不陌生,但“为何贫血与铁元素还存在着关系?有哪些原因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等困惑立即涌现在学生的脑海,这个情境的展现,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究竟铁及其化合物有哪些性质呢?”从而顺利引入了新课。
运用新闻素材创设情境的优势在于,一旦新闻素材与化学课堂结合,那些原本遥远的化学语言、奇特的化学性质、复杂的化学原理等,都马上变得触手可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和社会原本就是真实的化学课堂。同时,在课堂学习的氛围中,以新闻素材作为教学情境,为学生构建出相关平台,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体现了课堂即生活的教学思想。
2.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际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基于真实的新闻素材创设一些必要的问题探究、活动设计、实验探究等,恰好可以在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实现能力的提升。
如在“镁的提取及应用”一课中笔者提供了这样一则新闻材料:“平安浙江网报道,2011年3月4日晚,宁波余姚市一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发生火灾,消防官兵在出水灭火时发现,只要水一碰到燃烧物,就会发生“嘭”的炸响,而且有越烧越旺的势头。官兵们随即改成泡沫灭火器,发现仍然火花四溅。后来经厂房负责人确认燃烧的是镁合金制品。最后,消防官兵们运来沙子,通过层层覆盖,终于将火扑灭。” 水和泡沫灭火器是最为常用的灭火器材,那么为何材料中却出现了燃烧更旺的情况?在学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了第一个驱动问题:你能否根据新闻中的信息对这些疑问提出自己的一些假设或推测?小组进行交流。教师整理了学生的问题和假设,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新闻背后的化学本质的探讨。明确第二个驱动问题:镁与水、二氧化碳能反应吗?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假设。教师总结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面对学生产生的各个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三个驱动问题:从元素守恒来看,镁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究竟是氢气还是氧气?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在上面实验和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镁遇水或二氧化碳燃烧更剧烈的原因,最后总结金属镁的化学性质。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问题,而学习情境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真实情境中得以应用的可能性。运用适宜的新闻素材作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自主探究,既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提升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3.有利于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科学是把双刃剑,合理使用能够造福人类,但使用不当却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化学学科亦如此。在与化学相关的负面报道中,由人为因素导致严重后果的不在少数。
关键词:情境创设;新闻素材;价值观;认知冲突;驱动性问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9-004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15
随着高考模式的改变,这几年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在逐渐消退,教师抱怨化学难教,学生坦言化学难学。反观我们的日常教学,老师教得太苦,学生学得太累。究竟如何给师生减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两极分化进一步拉大。我们的教学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内驱、面向全体学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忽视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缺乏,对新知探索能力不足,缺少创新精神。如何做到“以生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面对以上的现状和困惑,我们一直在追寻理想的课堂教学形态。一种能够让学生自主体验学习过程,享受学习乐趣的课堂;一种既不降低对知识的掌握,又能让学生获得更多能力培养的课堂;一种师生不再苦涩和痛苦煎熬,而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1]。
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新闻因其快速、真实、准确而成为人们了解事实真相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学生对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有一种新鲜感,阅读和了解其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如果能在化学教学中充分整合运用新闻素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既可以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益补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课堂活力。本文将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若干教学片断,谈一谈对运用新闻素材作为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认识和思考。
一、以新闻素材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学生认知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2]。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积极引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认识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如在教学“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一课时,笔者运用了下面的新闻素材来导入新课,“据人民网报道,缺铁性贫血是危害我国人群健康、造成医疗负担的重要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的统计显示,中国因缺铁性贫血导致的伤残调整生命年(伤残调整生命年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生命年)损失达2479000年,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因此加强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治疗对减轻我国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3]。”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贫血”一词并不陌生,但“为何贫血与铁元素还存在着关系?有哪些原因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等困惑立即涌现在学生的脑海,这个情境的展现,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究竟铁及其化合物有哪些性质呢?”从而顺利引入了新课。
运用新闻素材创设情境的优势在于,一旦新闻素材与化学课堂结合,那些原本遥远的化学语言、奇特的化学性质、复杂的化学原理等,都马上变得触手可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和社会原本就是真实的化学课堂。同时,在课堂学习的氛围中,以新闻素材作为教学情境,为学生构建出相关平台,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体现了课堂即生活的教学思想。
2.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际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基于真实的新闻素材创设一些必要的问题探究、活动设计、实验探究等,恰好可以在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实现能力的提升。
如在“镁的提取及应用”一课中笔者提供了这样一则新闻材料:“平安浙江网报道,2011年3月4日晚,宁波余姚市一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发生火灾,消防官兵在出水灭火时发现,只要水一碰到燃烧物,就会发生“嘭”的炸响,而且有越烧越旺的势头。官兵们随即改成泡沫灭火器,发现仍然火花四溅。后来经厂房负责人确认燃烧的是镁合金制品。最后,消防官兵们运来沙子,通过层层覆盖,终于将火扑灭。” 水和泡沫灭火器是最为常用的灭火器材,那么为何材料中却出现了燃烧更旺的情况?在学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了第一个驱动问题:你能否根据新闻中的信息对这些疑问提出自己的一些假设或推测?小组进行交流。教师整理了学生的问题和假设,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新闻背后的化学本质的探讨。明确第二个驱动问题:镁与水、二氧化碳能反应吗?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假设。教师总结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面对学生产生的各个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三个驱动问题:从元素守恒来看,镁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究竟是氢气还是氧气?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在上面实验和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镁遇水或二氧化碳燃烧更剧烈的原因,最后总结金属镁的化学性质。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问题,而学习情境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真实情境中得以应用的可能性。运用适宜的新闻素材作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自主探究,既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提升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3.有利于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科学是把双刃剑,合理使用能够造福人类,但使用不当却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化学学科亦如此。在与化学相关的负面报道中,由人为因素导致严重后果的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