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公务员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特殊职业群体,易产生权力欲、焦虑、多疑、虚荣或者自卑等心理健康问题。公务员心理健康受职业性质、履职过程、社会和文化、家庭生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除了政府应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维护公务员心理健康外,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公务员要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我调适能力,积极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
[关键词] 公务员 心理健康 成因 对策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字眼。这两个名词的出现,体现出我党对民众的真切关怀,也体现心理健康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公务员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导者,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强弱将对推进全民健心活动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关注并研究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公务员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强化公务员的心理素质已显得十分迫切。
一、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
公务员是生活、工作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人群,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担负着巨大的压力,易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为:
1、权力欲。即公务员对权力的一种渴望和追求。如有的公务员热衷与追求权力,由于揽权而忽视民主,忽视集体领导原则;有的谋求特权,总是喜欢支配他人、控制他人,甚至要求别人无条件服从自己,依附自己;有的在交往中,总喜欢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有的在讨论问题时,往往喜欢用解释“原则”的办法来强调自己的主张,尽管问题并不涉及原则。权力欲很容易扩张,常常使公务员的情绪处在紧张状态。
2、焦虑。焦虑是由紧张、不安、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觉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情绪状态,是一种预料到威胁性刺激而又无能为力去应付的痛苦反应。焦虑在公务员中比较普遍:年轻的公务员可能会由于工作压力过重,人际关系复杂,成就需求不能及时满足等产生焦虑;中年公务员可能会由于长期打不开工作局面,工作进展不大,工作上看不到奔头,生活压力大等原因造成情绪焦虑;老年公务员则可能会由于即将离开自己工作多年的岗位,既留恋原有工作,又担心退休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会受到影响而焦虑。焦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3、多疑。即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的敌视心理或戒备心理。有些公务员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对自己要求高评价低,缺乏自信,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遇事往往会无端猜疑,过多忧虑烦躁,影响工作和身体健康。“多疑症”是一种传染病,由于公务员多疑,它会迅速在单位内传播和蔓延,使群体情绪陷入不良体验中。
4、虚荣或者自卑。虚荣或自卑,都属于心理失调,是自尊心失度的两极表现。虚荣心强的公务员往往自我炫耀,面子高于一切,对表扬沾沾自喜,对批评耿耿于怀;自卑的公务员往往遇事不敢决断,不敢接触矛盾的焦点,对自己的意志力缺乏信心,对同级或下级欺软怕硬。
二、影响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对于公务员来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就总体情况分析,主要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1、公务员职业性质本身的影响因素
公务员职业性质有其特殊性。首先,公共行政是一个与公共权利相联系,以公共利益为价值追求的相对独立的职业领域。作为一名公务员,他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政府和国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一言一行都要求理性和谨慎。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使公务员以相对独立的群体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并要求公务员摈弃私心,保持公共性,但这种职业要求与公务员作为人的自然本性相冲突。其次,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公务员承担着巨大的公共责任,并期望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现状,为民谋福祉,但在现实中很多公务员发现自身能力有限,难以有效承担起巨大公共责任,导致公务员苦闷、悲观、失落。最后,每个公务员都有职业成就期望,这是公务员“自我实现”的需要的表现,但是行政组织的金字塔结构,让很多公务员担心职业成就和职业晋升。很多公务员抱怨:为什么得不到提拔,提拔到什么岗位,什么时候提拔,这种职业期望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往往使公务员产生焦虑感和失落感。
2、公务员履职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因素
首先,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过去对公务员的印象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应该看到,这种现象在公务员群体中已不复存在。目前政府部门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对公务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务员如果缺乏忧患意识、甘于平庸混日子、不思进取,随时都可能被淘汰出局。同时公务员制度改革中实行问责制以及辞职辞退等制度给公务员带来巨大的压力。其次,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前,“博士从政”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高学历、能力强的精英越来越多地进驻政府,给原有的公务员心理带来不小的冲击。同时,与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相比,公务员制度具有显著的竞争激励机制,比如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也会给公务员带来心理方面的不适应。最后,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当前很多公务员受困于工作环境中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尤其在部门利益分配、分工合作、职位升迁的阶段,为了让利益天平倾向自己,公务员之间容易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在互相竞争的局面下,公务员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戒备心,出现人人自危、如履薄冰的感觉,干起工作也是缩手缩脚。公务员如果长期处在这种信任度低、猜疑不安的工作环境中,容易感到精神压抑、心情苦恼,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3、社会和文化带来的影响因素
一方面,由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各项制度不够完善,分配不公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公务员看到有人一夜暴富,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与他们自己的清苦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公务员精神失落和心理不平衡。同时由于社会上的诱惑多,部分公务员自我约束力差,慢慢扭曲了价值取向,产生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从众心理、“贪图享乐,寻求刺激”的颓废心理、“重权轻法、贪得无厌”的贪婪心理以及铤而走险的侥幸心理,从而使有些公务员慢慢走上堕落腐败之路。另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公务员过分强调克制、忍耐,回避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认为心理问题完全是性格上的软弱、能力上的欠缺造成的,同时不少公务员对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心理健康的知识知之甚少,如果自我调适能力不强,不善于自我调节、自我减压,致使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的释放,日积月累,导致心理严重失调或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4、家庭生活方面的影响因素
家庭生活方面带来的压力也是影响公务员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说夫妻感情问题,家人身体健康问题,买房买车等经济压力问题,孩子教育问题等等,都会产生心理压力,影响公务员的工作效率。事实证明,来自己家庭的亲情和支持对于公务员非常重要,当一个人感到家人的关心时,就会更容易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失望、冲突、忧虑、沮丧的事情发生。相反,如果家庭生活中充满矛盾和危机,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会大大超过工作中带来的压力和緊张。
三、维护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对策与建议
维护公务员心理健康,必须多管齐下。除了政府应在公务员选拔、培养、使用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维护公务员心理健康外,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公务员要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我调适能力,积极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
1、建立完善公务员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公务员作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公务员素质的提高,而且从根本上影响着政府行政效能和形象。因此,维护公务员心理健康,帮助公务员走出心理困境,政府部门责无旁贷。
一是要加强对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当前公务员所接受的培训,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上,都侧重于思想政治、业务技能以及执政能力方面的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其结果是公务员难以通过正常的渠道接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在其知识结构中必然缺少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就不知如何解决。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比如在公务员初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内容教育,开设心理调适、压力管理等课程,在领导干部培训班中增加领导心理学等课程。同时可以聘请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树立公务员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让其学会缓解压力、应对挫折、保持积极情绪,主动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心理咨询和治疗机制。公务员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心理积郁长期得不到排解,就容易出现心理症状,如倦怠、工作僵化缺乏新意。首先,可以在各级政府机关(包括党委、人大、政协等) 设立心理健康顾问(如同法律顾问),对公务员不同时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如机构变化、职务升迁、上下级关系、权力运用等),及时予以指导、分析和帮助,制定对策,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及严重化。其次,考虑到公务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当前社会上对心理问题的一些不恰当的认识,还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热线或咨询网站,为公务员提供更为方便快捷隐蔽的心理咨询渠道,让公务员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都能及时予以化解,时刻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最后,对于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公务员要给与足够的理解、关心和爱护,加上积极的治疗,使他们早一点走出心理困境,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2、提升公务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所谓自我心理调适,就是个体积极主动地提高认知、管理情绪、锻炼意志、完善人格、控制行为,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以达到心理健康的过程。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很多,公务员应当积极学习、探索、尝试。通过不懈的努力,每个公务员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适合每一种心理问题及其情境的有效调适方法。那如何提升公务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笔者认为最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增强认知能力。公务员只有在对自我、社会角色以及工作的充分认识上,才能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增强认知能力,公务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是认识自己并悦纳自我。认识自我,即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特点和能力。公务员要客观评价自己,敢于正视自身的缺点,悦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才能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并实现自我。第二是客观而全面地评价他人。公务员要多作换位思考,以发展的眼光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他人。同时,在工作与生活中要重视与人交流,真诚待人,包容他人的缺点,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是明确自身双重角色。公务员既是普通公民,又是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服务者。这样双重的角色决定了他们的言行不仅代表了自己,更代表了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因而要求公务员自觉以各项有关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完成自我同一感。第四是正确地认识工作。公务员只有明确了自身工作的性质、职责、标准、意义,才能处理好利益冲突、角色冲突,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创造性,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二是提高情绪调控能力。首先,公务员处于职业场合中,需要有通过情绪交流来唤起或激励他人的能力和洞悉他人情绪需求的能力。快乐情绪是形成良好心态的必要条件,与人相处的关键不仅仅是学会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还要学会培养自己积极、正面的情绪,用快乐的情绪去影响、感染你身边的同事、家人,让他们也体验到愉悦。其次,公务员要善于控制情绪,切忌冲动、感情用事以及情绪忽冷忽热。当公务员在出现焦虑、紧张、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时、可以采取放松、自我暗示以及情绪转移的方式来控制。最后,学会合理宣泄情绪。人在压力情境中会产生冲突的、痛苦的情绪反应,如果强行压抑情绪,迫使不良因素转入体内,有损于身心健康。因此可以采取倾诉、写日记、适当的运动、恰当的娱乐消遣来合理宣泄。
三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谐、融洽、友爱的人际关系,能够使人在工作中互相尊重、关照和帮助,在这种人际关系环境中工作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在相互矛盾、猜忌、磨擦、冲突的人际关系中,人们之间疏远和敌对,会感到心理不安、情绪紧张。首先,公务员要加强自我修养,做到对工作中的分歧和争议,能够宽容和理解,避免内耗。其次还应该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对人不苛求。再次,要学会主动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主动关怀和帮助别人,,从中体会到做人的价值。公务员通过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可以与人交流工作经验、开阔心胸,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度越高,心理症状越少。
参 考 文 献
[1] 谢爱武等.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2] 汪大海,高琳等.国家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
[3] 李寧.论我国当代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4] 课题组.甘肃省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05)■
[关键词] 公务员 心理健康 成因 对策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出现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字眼。这两个名词的出现,体现出我党对民众的真切关怀,也体现心理健康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公务员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导者,其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强弱将对推进全民健心活动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务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关注并研究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帮助公务员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强化公务员的心理素质已显得十分迫切。
一、公务员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表现
公务员是生活、工作在改革开放前沿的人群,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担负着巨大的压力,易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为:
1、权力欲。即公务员对权力的一种渴望和追求。如有的公务员热衷与追求权力,由于揽权而忽视民主,忽视集体领导原则;有的谋求特权,总是喜欢支配他人、控制他人,甚至要求别人无条件服从自己,依附自己;有的在交往中,总喜欢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有的在讨论问题时,往往喜欢用解释“原则”的办法来强调自己的主张,尽管问题并不涉及原则。权力欲很容易扩张,常常使公务员的情绪处在紧张状态。
2、焦虑。焦虑是由紧张、不安、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觉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情绪状态,是一种预料到威胁性刺激而又无能为力去应付的痛苦反应。焦虑在公务员中比较普遍:年轻的公务员可能会由于工作压力过重,人际关系复杂,成就需求不能及时满足等产生焦虑;中年公务员可能会由于长期打不开工作局面,工作进展不大,工作上看不到奔头,生活压力大等原因造成情绪焦虑;老年公务员则可能会由于即将离开自己工作多年的岗位,既留恋原有工作,又担心退休后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会受到影响而焦虑。焦虑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3、多疑。即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的敌视心理或戒备心理。有些公务员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评价,对自己要求高评价低,缺乏自信,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遇事往往会无端猜疑,过多忧虑烦躁,影响工作和身体健康。“多疑症”是一种传染病,由于公务员多疑,它会迅速在单位内传播和蔓延,使群体情绪陷入不良体验中。
4、虚荣或者自卑。虚荣或自卑,都属于心理失调,是自尊心失度的两极表现。虚荣心强的公务员往往自我炫耀,面子高于一切,对表扬沾沾自喜,对批评耿耿于怀;自卑的公务员往往遇事不敢决断,不敢接触矛盾的焦点,对自己的意志力缺乏信心,对同级或下级欺软怕硬。
二、影响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对于公务员来说,心理健康出现问题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就总体情况分析,主要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1、公务员职业性质本身的影响因素
公务员职业性质有其特殊性。首先,公共行政是一个与公共权利相联系,以公共利益为价值追求的相对独立的职业领域。作为一名公务员,他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政府和国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一言一行都要求理性和谨慎。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使公务员以相对独立的群体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并要求公务员摈弃私心,保持公共性,但这种职业要求与公务员作为人的自然本性相冲突。其次,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公务员承担着巨大的公共责任,并期望通过个人努力,改变现状,为民谋福祉,但在现实中很多公务员发现自身能力有限,难以有效承担起巨大公共责任,导致公务员苦闷、悲观、失落。最后,每个公务员都有职业成就期望,这是公务员“自我实现”的需要的表现,但是行政组织的金字塔结构,让很多公务员担心职业成就和职业晋升。很多公务员抱怨:为什么得不到提拔,提拔到什么岗位,什么时候提拔,这种职业期望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往往使公务员产生焦虑感和失落感。
2、公务员履职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因素
首先,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过去对公务员的印象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应该看到,这种现象在公务员群体中已不复存在。目前政府部门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对公务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公务员如果缺乏忧患意识、甘于平庸混日子、不思进取,随时都可能被淘汰出局。同时公务员制度改革中实行问责制以及辞职辞退等制度给公务员带来巨大的压力。其次,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前,“博士从政”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高学历、能力强的精英越来越多地进驻政府,给原有的公务员心理带来不小的冲击。同时,与传统的干部人事制度相比,公务员制度具有显著的竞争激励机制,比如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制度,也会给公务员带来心理方面的不适应。最后,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当前很多公务员受困于工作环境中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尤其在部门利益分配、分工合作、职位升迁的阶段,为了让利益天平倾向自己,公务员之间容易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在互相竞争的局面下,公务员之间表现出较强的戒备心,出现人人自危、如履薄冰的感觉,干起工作也是缩手缩脚。公务员如果长期处在这种信任度低、猜疑不安的工作环境中,容易感到精神压抑、心情苦恼,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3、社会和文化带来的影响因素
一方面,由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各项制度不够完善,分配不公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公务员看到有人一夜暴富,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与他们自己的清苦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公务员精神失落和心理不平衡。同时由于社会上的诱惑多,部分公务员自我约束力差,慢慢扭曲了价值取向,产生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从众心理、“贪图享乐,寻求刺激”的颓废心理、“重权轻法、贪得无厌”的贪婪心理以及铤而走险的侥幸心理,从而使有些公务员慢慢走上堕落腐败之路。另一方面,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绝大多数公务员过分强调克制、忍耐,回避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认为心理问题完全是性格上的软弱、能力上的欠缺造成的,同时不少公务员对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心理健康的知识知之甚少,如果自我调适能力不强,不善于自我调节、自我减压,致使心理压力不能得到及时的释放,日积月累,导致心理严重失调或身体健康出现问题。
4、家庭生活方面的影响因素
家庭生活方面带来的压力也是影响公务员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说夫妻感情问题,家人身体健康问题,买房买车等经济压力问题,孩子教育问题等等,都会产生心理压力,影响公务员的工作效率。事实证明,来自己家庭的亲情和支持对于公务员非常重要,当一个人感到家人的关心时,就会更容易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失望、冲突、忧虑、沮丧的事情发生。相反,如果家庭生活中充满矛盾和危机,给人们带来的压力会大大超过工作中带来的压力和緊张。
三、维护公务员心理健康的对策与建议
维护公务员心理健康,必须多管齐下。除了政府应在公务员选拔、培养、使用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维护公务员心理健康外,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公务员要加强自我修养,提升自我调适能力,积极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
1、建立完善公务员心理健康保障机制
公务员作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健康水平不仅直接关系到公务员素质的提高,而且从根本上影响着政府行政效能和形象。因此,维护公务员心理健康,帮助公务员走出心理困境,政府部门责无旁贷。
一是要加强对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工作。当前公务员所接受的培训,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内容上,都侧重于思想政治、业务技能以及执政能力方面的教育,忽视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其结果是公务员难以通过正常的渠道接受到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在其知识结构中必然缺少心理健康、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就不知如何解决。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比如在公务员初任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内容教育,开设心理调适、压力管理等课程,在领导干部培训班中增加领导心理学等课程。同时可以聘请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树立公务员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让其学会缓解压力、应对挫折、保持积极情绪,主动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心理咨询和治疗机制。公务员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心理积郁长期得不到排解,就容易出现心理症状,如倦怠、工作僵化缺乏新意。首先,可以在各级政府机关(包括党委、人大、政协等) 设立心理健康顾问(如同法律顾问),对公务员不同时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如机构变化、职务升迁、上下级关系、权力运用等),及时予以指导、分析和帮助,制定对策,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及严重化。其次,考虑到公务员工作的特殊性和当前社会上对心理问题的一些不恰当的认识,还可以考虑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热线或咨询网站,为公务员提供更为方便快捷隐蔽的心理咨询渠道,让公务员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都能及时予以化解,时刻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最后,对于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公务员要给与足够的理解、关心和爱护,加上积极的治疗,使他们早一点走出心理困境,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2、提升公务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所谓自我心理调适,就是个体积极主动地提高认知、管理情绪、锻炼意志、完善人格、控制行为,克服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以达到心理健康的过程。心理调适的具体方法很多,公务员应当积极学习、探索、尝试。通过不懈的努力,每个公务员都可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适合每一种心理问题及其情境的有效调适方法。那如何提升公务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笔者认为最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增强认知能力。公务员只有在对自我、社会角色以及工作的充分认识上,才能提升心理调适能力。增强认知能力,公务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第一是认识自己并悦纳自我。认识自我,即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特点和能力。公务员要客观评价自己,敢于正视自身的缺点,悦纳自己,喜欢自己,欣赏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树立起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才能扬长避短,不断完善并实现自我。第二是客观而全面地评价他人。公务员要多作换位思考,以发展的眼光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他人。同时,在工作与生活中要重视与人交流,真诚待人,包容他人的缺点,才能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第三是明确自身双重角色。公务员既是普通公民,又是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与服务者。这样双重的角色决定了他们的言行不仅代表了自己,更代表了国家和政府的形象,因而要求公务员自觉以各项有关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完成自我同一感。第四是正确地认识工作。公务员只有明确了自身工作的性质、职责、标准、意义,才能处理好利益冲突、角色冲突,增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创造性,完善自我、实现自我。
二是提高情绪调控能力。首先,公务员处于职业场合中,需要有通过情绪交流来唤起或激励他人的能力和洞悉他人情绪需求的能力。快乐情绪是形成良好心态的必要条件,与人相处的关键不仅仅是学会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还要学会培养自己积极、正面的情绪,用快乐的情绪去影响、感染你身边的同事、家人,让他们也体验到愉悦。其次,公务员要善于控制情绪,切忌冲动、感情用事以及情绪忽冷忽热。当公务员在出现焦虑、紧张、愤怒、沮丧等负面情绪时、可以采取放松、自我暗示以及情绪转移的方式来控制。最后,学会合理宣泄情绪。人在压力情境中会产生冲突的、痛苦的情绪反应,如果强行压抑情绪,迫使不良因素转入体内,有损于身心健康。因此可以采取倾诉、写日记、适当的运动、恰当的娱乐消遣来合理宣泄。
三是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谐、融洽、友爱的人际关系,能够使人在工作中互相尊重、关照和帮助,在这种人际关系环境中工作会使人感到心情舒畅愉快,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在相互矛盾、猜忌、磨擦、冲突的人际关系中,人们之间疏远和敌对,会感到心理不安、情绪紧张。首先,公务员要加强自我修养,做到对工作中的分歧和争议,能够宽容和理解,避免内耗。其次还应该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对人不苛求。再次,要学会主动发现他人的优点、欣赏他人的成功,主动关怀和帮助别人,,从中体会到做人的价值。公务员通过良好的人际交往,不仅可以与人交流工作经验、开阔心胸,还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水平直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观幸福度越高,心理症状越少。
参 考 文 献
[1] 谢爱武等.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2] 汪大海,高琳等.国家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
[3] 李寧.论我国当代公务员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4] 课题组.甘肃省公务员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