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素质教育的本质来看,环保教育是对中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这一本质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的教学实际,倡导站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要抓住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课程“社会活动”——表达交流活动课中巧妙地渗透环保意识,并与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以期形成一股强大的环保“暖流”,让学生自觉地去做一名环保卫士。
[关键词]语文教学;环保意识;渗透;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从地球的危机来看,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人类面临着危机,人类的自然家园——地球,也面临着危机,当人类背着沉重的包袱迈入新世纪之时,我们不禁要大声疾呼“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而从素质教育的本质来看,环保教育是对中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本身应是一种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教育,其根本宗旨在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站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巧妙地渗透环保意识。
在此,我们不妨对语文教师怎样有效地利用课内外各种途径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教育,做一点积极的探讨。
一、利用文本进行环保意识渗透教育
走进中学的语文课堂,我们发现,绿色教育已渐渐渗透其中。如《珍珠鸟》一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妙画卷,告诉我们人与动物关系的理想境界,那就是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又如《看云识天气》一文,通过描绘不同的云朵会带来不同的天气,让学生认识不同云朵的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再如《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这是两篇文言文,但句式简单,意思明了,如加以引导,便能在学生中掀起一股收集有关太阳的传说、描绘太阳的形貌、了解地日关系、探讨臭氧层破坏会让紫外线增强多少等一系列问题的热潮。由此,我们可系统地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利用。粗略分析一下,现行教材中与环保教育密切相关的课文有两大类,一类是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性文章,如《万紫千红的花》《大自然的语言》《食物从何处来》《气候的威力》等,重在阐释科学道理,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产生探索自然世界、研究自然科学的兴趣。其中,《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揭示了由于人类过度活动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提出了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设想;另一类是富有文学价值的美文,像《春》《济南的冬天》《荷塘月色》《黄山记》等,学生可由这些文章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感受自然万物的丰富多彩,产生对自然母亲的景仰之情。这些范文,文体有别,内容各异,表达方式也各不同,如能从多角度渗透环保意识,就能给学生较为丰富的感受。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接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育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应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的分析中,强化自身的环保意识。
二、利用表达交流活动课进行环保意识渗透教育
使用新教材以后,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单元的末尾,都增加了一个全新的活动项目一一表达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课里,学生对我们的生存空间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悟出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如在教学“黄河,母亲河”这个版块时,我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在书籍、网上查阅与黄河有关的资料,并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语文活动。我把活动分成了四部分,分别是:走近黄河、保护黄河、诗词歌谣、知识竞赛。在活动中,学生们兴致高昂,他们充满自豪地介紹了黄河的概貌和文化,忧心忡忡地讲述了黄河的现状和隐患,郑重其事地朗读了保卫母亲河的宣言,此外,他们还吟诵了许多关于黄河的诗词,唱起了《黄河组歌》,这次活动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更加了解母亲河,也更加热爱母亲河了。然后,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反思——我们是潮汕人,我们生在韩江边,长在韩江边,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生养我们的韩江尽哪些微薄之力呢?反思后的学生们很兴奋,大家开展了“我为韩江做一件好事”的活动。根据学生平时的耳闻目睹,我启发他们由周围环境恶化现象,分析环境恶化原因,提供可行的环境保护办法,并根据自己从自然或社会课中了解到的环境知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编写故事或公益广告词,给家长或社区成员写建议书,记叙自己参加的环境调查或环境保护活动,抒发接受环境教育的感慨,让学生“一吐为快”……由此可见,环保渗透教育,的确需要教师的指引,并从学生的自身实践扎扎实实做起,这样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三、利用视听材料进行环保意识渗透教育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很多不是现成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开发,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从局限于课本中的事实性、原理性知识转为方法性、智能性知识。我们在课本之外可为学生补充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视听材料,像广播录音、影视录像、书籍、图表、新闻报道等。当今信息社会发展迅速,视听材料的图、文、声、色并茂的特点,为学生及时了解环境信息提供了方便。我们在培养学生关心这些材料的同时,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了解那些近在咫尺,触目惊心的环境破坏导致的恶果。以本校为例,我们经常利用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带学生到环保部门及其下属的水质净化厂、垃圾填埋厂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学生还可通过对工厂、农场、田园、科技实验基地、高新企业、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场馆的调查等活动,积极开发环保教育素材。活生生的印象,深刻的感触,引发了学生心灵上的碰撞,回到课堂的环境保护问题中,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适时地对这些搜集的视听材料进行讨论,这样既考验了学生捕捉信息的敏锐程度,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让他们在嘴唇的上下翻飞中锻炼了口才,语文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的目的也得到了落实。
总之,我们今天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一种情感,一种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情感,一种豁达、开阔、宁静、平和的心境,一种关爱生命、感悟生活的情怀,以此引导他们共同来构筑人类心灵的家园一一美好的环境。
[关键词]语文教学;环保意识;渗透;探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中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从地球的危机来看,二十世纪中叶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人类面临着危机,人类的自然家园——地球,也面临着危机,当人类背着沉重的包袱迈入新世纪之时,我们不禁要大声疾呼“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而从素质教育的本质来看,环保教育是对中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的本身应是一种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的教育,其根本宗旨在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站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要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巧妙地渗透环保意识。
在此,我们不妨对语文教师怎样有效地利用课内外各种途径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教育,做一点积极的探讨。
一、利用文本进行环保意识渗透教育
走进中学的语文课堂,我们发现,绿色教育已渐渐渗透其中。如《珍珠鸟》一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妙画卷,告诉我们人与动物关系的理想境界,那就是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又如《看云识天气》一文,通过描绘不同的云朵会带来不同的天气,让学生认识不同云朵的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规律。再如《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这是两篇文言文,但句式简单,意思明了,如加以引导,便能在学生中掀起一股收集有关太阳的传说、描绘太阳的形貌、了解地日关系、探讨臭氧层破坏会让紫外线增强多少等一系列问题的热潮。由此,我们可系统地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归纳和利用。粗略分析一下,现行教材中与环保教育密切相关的课文有两大类,一类是普及自然科学知识的说明性文章,如《万紫千红的花》《大自然的语言》《食物从何处来》《气候的威力》等,重在阐释科学道理,使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秘密,产生探索自然世界、研究自然科学的兴趣。其中,《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揭示了由于人类过度活动而造成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提出了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设想;另一类是富有文学价值的美文,像《春》《济南的冬天》《荷塘月色》《黄山记》等,学生可由这些文章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感受自然万物的丰富多彩,产生对自然母亲的景仰之情。这些范文,文体有别,内容各异,表达方式也各不同,如能从多角度渗透环保意识,就能给学生较为丰富的感受。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接受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教育的过程。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应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的分析中,强化自身的环保意识。
二、利用表达交流活动课进行环保意识渗透教育
使用新教材以后,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单元的末尾,都增加了一个全新的活动项目一一表达交流活动。在这些活动课里,学生对我们的生存空间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悟出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如在教学“黄河,母亲河”这个版块时,我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分组在书籍、网上查阅与黄河有关的资料,并组织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语文活动。我把活动分成了四部分,分别是:走近黄河、保护黄河、诗词歌谣、知识竞赛。在活动中,学生们兴致高昂,他们充满自豪地介紹了黄河的概貌和文化,忧心忡忡地讲述了黄河的现状和隐患,郑重其事地朗读了保卫母亲河的宣言,此外,他们还吟诵了许多关于黄河的诗词,唱起了《黄河组歌》,这次活动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更加了解母亲河,也更加热爱母亲河了。然后,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对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全过程进行反思——我们是潮汕人,我们生在韩江边,长在韩江边,作为中学生,我们能为生养我们的韩江尽哪些微薄之力呢?反思后的学生们很兴奋,大家开展了“我为韩江做一件好事”的活动。根据学生平时的耳闻目睹,我启发他们由周围环境恶化现象,分析环境恶化原因,提供可行的环境保护办法,并根据自己从自然或社会课中了解到的环境知识,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编写故事或公益广告词,给家长或社区成员写建议书,记叙自己参加的环境调查或环境保护活动,抒发接受环境教育的感慨,让学生“一吐为快”……由此可见,环保渗透教育,的确需要教师的指引,并从学生的自身实践扎扎实实做起,这样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三、利用视听材料进行环保意识渗透教育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很多不是现成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开发,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平台,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引导学生从局限于课本中的事实性、原理性知识转为方法性、智能性知识。我们在课本之外可为学生补充一些有关环境问题的视听材料,像广播录音、影视录像、书籍、图表、新闻报道等。当今信息社会发展迅速,视听材料的图、文、声、色并茂的特点,为学生及时了解环境信息提供了方便。我们在培养学生关心这些材料的同时,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了解那些近在咫尺,触目惊心的环境破坏导致的恶果。以本校为例,我们经常利用第二课堂活动的时间,带学生到环保部门及其下属的水质净化厂、垃圾填埋厂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学生还可通过对工厂、农场、田园、科技实验基地、高新企业、植物园、动物园、科技场馆的调查等活动,积极开发环保教育素材。活生生的印象,深刻的感触,引发了学生心灵上的碰撞,回到课堂的环境保护问题中,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适时地对这些搜集的视听材料进行讨论,这样既考验了学生捕捉信息的敏锐程度,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让他们在嘴唇的上下翻飞中锻炼了口才,语文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的目的也得到了落实。
总之,我们今天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去体验一种情感,一种人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情感,一种豁达、开阔、宁静、平和的心境,一种关爱生命、感悟生活的情怀,以此引导他们共同来构筑人类心灵的家园一一美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