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全面准确地认识我国教育电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文章以近十年(2000—2009)间我国有关教育电视研究的学术期刊论文为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从论文数量、研究内容和论文作者三个维度展开研究,对在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力求构建教育电视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期促进信息化教育时代我国教育电视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教育电视; 期刊论文; 内容分析;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杨方琦(1982—),男,湖北通城人。助教,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理论和现代远程教育研究。E-mail:yangfangqi2007@126.com。
一、问题的提出
1978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历史证明,各级广播电视大学为许多有志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培养社会急需的专门人才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其中,教育电视作为一种以传播教育资讯、知识教育、科学传播和社会教化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性教育媒体,[1]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广播电视大学的建设、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
三十多年来,我国电化教育工作者围绕教育电视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教育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媒体,在我国教育领域应用的时间还非常短,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发展,教育电视各方面的研究又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教育电视产生了强烈冲击。教育电视的发展逐渐步入边缘化和非主流化境地,其发展空间逐渐萎缩,各方面都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对近十年(2000—2009)间我国有关教育电视研究的学术期刊论文从论文数量、研究内容和论文作者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对目前我国教育电视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梳理,力求构建我国教育电视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我国教育电视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考和启示,以期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信息化教育时代我国教育电视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1. 研究方法
为了对近十年(2000—2009)间我国教育电视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作一详尽分析,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定量分析我国教育电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变化情况,显然尤为有效。
2. 内容抽样
近十年(2000—2009)间我国各类学术期刊刊载有关教育电视研究的论文很多,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检索。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分别以检索项为“篇名”,检索词为“教育电视”,匹配“精确”的检索方式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检索得到有关教育电视研究的文章204篇。
为了提高研究样本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将政策宣传、新闻广告、领导讲话、通知、卷首语及编者按等与本研究内容相关度不大的文章剔除,最终确定182篇有关教育电视的研究论文作为内容分析的样本,具体情况见表1。
3. 类目与分析单元
本文以所抽样本的数量分布、研究内容和论文作者三个方面为研究维度,分析单元为独立成篇的论文,凡是论文结构完整,不论其篇幅长短,均按一篇计算。
在确定内容分析类目时,我们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充分考虑教育电视的学科背景特点,并参照教育技术AECT94定义,建立如表2所示的内容分析类目表,表中的分析类目分为“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发展”六大类,每一类又根据实际情况细分成不同的子类目。
4. 评判记录与信度分析
内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本研究以笔者为主评判员,另有两名人员为助理评判员,共三人进行评判,三位评判员分别记为A、B、C。
内容分析的信度公式为R=n×K/[1+(n-1)×K]。其中,R为信度,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由每个评判员与主评判员进行比较确定。K=2M/(N1+N2)。其中M为两者都完全同意的栏目,N1为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N2为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本研究中K=(KAB+KBC+KAC)/3,计算后得到三位评判员的评判信度R约为0.932,由于篇幅限制,忽略具体计算过程。
根据经验,如果信度大于0.90,则可以把主评判员的评判结果作为内容分析的结果。
5. 统计工具
本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图表生成均采用Excel2007软件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论文数量分析
1. 论文数量逐年分布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2000—2009)间我国有关教育电视研究论文的具体数量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不难看出,我国各类学术期刊刊载有关教育电视的研究论文数量一直处于低水平。同时,教育电视研究整体趋势处于波动起伏状态,2001年跌到历史最低谷,研究论文只有5篇,虽然在2005年和2007年攀升至历史最高点,但研究论文也只有区区24篇之多。自2007年之后,我国教育电视研究又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论文刊载量再创新低,只有19篇。统计数据准确客观地反映了存在的现实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喜新厌旧”的研究倾向非常严重,对新技术、新媒体特别敏感,反应也非常迅速,而对教育电视等“旧媒体”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骤减,这种“厚此薄彼”的研究态度,对教育电视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非常不利。
2. 样本来源期刊载文数量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近十年间我国教育电视的研究现状,我们选择了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和广播电视领域影响较大的核心类学术期刊,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有线电视》、《记者摇篮》等期刊为研究样本。[2]因为这些期刊编排规范,质量上乘,信誉度高,因而对分析具有较高可信度、权威性和学术价值,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中不难发现,教育技术类学术期刊是我国教育电视研究论文的主要载文期刊,也说明我国从事教育电视研究的人员主要由教育技术工作者构成。特别是《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一直引领我国教育技术各项事业发展和前进的方向,教育电视研究论文载文占总量的55.2%,但载文量也呈现逐年递减趋向,如图2所示,令人非常遗憾的是期刊均多年出现“零篇”现象。另外,其他期刊对教育电视研究论文的载文量也明显不足,近十年间论文刊载量大多在5篇左右,有些期刊甚至只有1篇上榜。上述月刊型期刊年均论文刊载量在200篇以上,双月刊型期刊年均论文刊载量也都在100篇以上,如果从这个角度思考的话,教育电视研究几乎被搁置,处于被忽略的边缘。事实也证明,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教育电视的关注度始终不高,导致人们对教育电视的观念认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均处于非常薄弱的环节,这显然不利于推动和促进我国教育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论文内容分析
本研究按教育电视的设计研究、开发研究、应用研究、管理研究、评价研究和发展研究六个研究维度,将182篇文章进行了归类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1. 近年来,我国教育电视研究人员非常注重对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比重占33.3%。此类研究主要采用思辨的方法分析和探讨现阶段我国教育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思考与对策。但值得反思的是,这类论文在提出问题时几乎没有经过调研,更别提用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来支撑和佐证。
2. 教育电视的研究重点是有关设计与开发的内容。如表2所示,教育电视“设计”研究占28.2%,主要集中在教学系统设计和信息内容设计两方面,对教学策略设计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的研究较少;教育电视“开发”研究占21.8%,主要集中在非线性编辑技术和虚拟演播室技术两方面,对摄录像技术和信号传输技术研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3. 应用研究是教育电视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推动教育电视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教学效果好了,才会有更多的学习者使用教育电视来进行学习。显然,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10.9%的比重就说明了问题不容忽视。
4. 教育电视的管理和评价研究非常薄弱,3.5%和2.3%的比重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有效管理能够提高教育电视节目资源的使用效果和效率,还能够降低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可以评价教育电视节目资源的质量,还能够分析教育电视整个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调整。
5. 教育电视研究中比例为零的子类目有“政策与法规”、“参照标准测量”和“形成性评价”,这些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
(三)论文作者分析
1. 论文第一作者所属机构分析
本研究将论文第一作者所属机构分为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电视台、网络电教中心、职业技术学院、广播电视大学、中小学校、电化教育馆和其他机构,共八种类型,[3]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从统计结果来看,我国教育电视研究的论文作者56%来自普通高等学校,21%来自教育电视台,13%来自普通高校的网络电教中心,这说明高等学校和教育电视台的相关人员是从事教育电视研究的主要力量,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经费充足、研究力量雄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另外,目前我国教育电视的主要使用对象是中小学生和现代远程教育的成人学生,因此,教育电视的设计开发就需要中小学教师和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才能够保证制作的教育电视节目符合各级各类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等。但研究发现,目前广播电视大学和中小学校对教育电视的研究匮乏,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 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单位分析
众所周知,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和学科团队建设能够极大地提高和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为此,本文以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单位为研究维度作进一步分析,结果如下:西北师范大学,19篇;徐州师范大学,14篇;华南师范大学,12篇;辽宁教育电视台,10篇;浙江工业大学,8篇;浙江师范大学,5篇;广州大学,5篇;太原教育电视台,5篇;中国教育电视台,4篇;山东师范大学,4篇;山东教育电视台,3篇;陕西师范大学,3篇。
统计结果非常客观,且符合现实。西北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在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培养方案中一直设置有教育电视研究方向,并开设了相关的学位课程来培养教育电视研究的专门人才,所以对教育电视研究的贡献也非常大。同时,教育电视台也在教育电视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辽宁教育电视台、太原教育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论文刊载量排在该系统的前列。
3. 论文第一作者载文量分析
专家、学者若致力于学科领域某个问题并开展持久深入的研究工作,将有助于取得系统、科学和全面性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领域和学科的发展。笔者特地对论文第一作者的载文量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下:徐明,13;王哲平,8;关玲,4;张菲菲,4;吕贵香,4;张勇,3;黄慕雄,3;王宏,3;付道明、卢彬、彭华、王满华、王卫军、胡水星、张骏德、王润兰、邹立森、徐亚强,各两篇。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对教育电视展开深入持久研究的专家、学者极少,取得的研究成果也非常有限。令人欣慰的是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的徐明老师和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的王哲平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育电视理论与实践研究。徐明老师具备教育技术学科背景,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教育电视的研究工作,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3篇论文,内容涉及到教育电视研究的各个方面。王哲平老师则主要从传播学视角对教育电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8篇,成果喜人。其他学者对教育电视的研究还显得不够深入,除了关玲、张菲菲和吕贵香三人发表了4篇论文之外,其他研究者发表论文数量大都在2篇左右。
有位日本学者曾经在中日教育技术论坛上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的教育技术研究,一厘米深,一英里宽”。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弊病,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也是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的从业人员必须直面和重视的问题。
四、思考及建议
1. 固本培元,不断发展壮大教育电视研究队伍
教育电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空间,也是一项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伟大事业。人是促进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同时,人也最具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但是,我国当前教育电视的研究力量还非常的薄弱,因此,不断发展壮大教育电视研究队伍是当务之急。首先,巩固现有研究力量,他们不仅是宝贵的有生资源,还是培育新生力量的主体,必须让他们在教育电视这个大家庭里“安居乐业”并进行“二次创业”。其次,加大教育电视研究新生力量的培育力度,高等学校要加大对教育电视研究专门人员的培养,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都应该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再次,吸纳教育电视台、广播电视大学和中小学校的研究力量参与进来,因为教育电视的传播、推广和应用与他们紧密相关,他们是一股潜在的不可忽视的研究力量。
2. 创新内容设计,提高教育电视节目质量
教育电视节目内容的确定必须进行前期的市场需求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在需求框架下确定教育电视的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依据学科特点和传播内容确定教育电视节目表现形式,然后对教育教学环境进行设计。[4]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依据学习者的特征,涉及智力因素(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和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两方面的内容,既要考虑学习者之间的稳定的、相似的特征,又要分析学习者之间的变化的、差异性的特征。另外,要充分吸纳广播电视艺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教育电视进行艺术设计,提高其艺术性和观赏性。
3. 应用先进技术,提高教育电视制作水平
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摄录像技术的进步使电视信号由模拟走向数字、由标清走向高清,极大地提高了电视画面的质量;非线性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使教育电视节目后期编辑和特技效果发生了质的飞跃,还提高了节目的制作效率和降低了节目制作成本;动画不仅可以创造绚丽的虚拟画面,还可以实现画面立体化,有利于构造更加真实的虚拟学习环境;虚拟演播室技术不仅为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了高科技的制作手段和无限自由的创作空间,还能够丰富节目的包装形式。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可以显著地提高教育电视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4. 优化传播环境,拓展教育电视发展空间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电视的传播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单向传播模式,必须走台、网、校融合发展的数字化道路。“台”是指教育电视台、教育频道和其他综合电视台,“网”是指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网和互联网,“校”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教育电视台之间、教育电视台与综合电视台之间应建立教育电视制作联合体,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交流节目,互通有无,共同开发优质教育电视节目资源,既可降低节目的制作成本,又有利于提高教育电视节目资源的高效利用,还可以拓展教育电视节目传播范围。[5]通过互联网传播教育电视,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教育电视节目内容的现场直播和VOD点播,能极大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另外,网络传播集文本、图像、视频、声音和动画等媒体形式于一体,还能够实现学习者的人机互动和人人互动,快速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随着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当前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平台、闭路电视系统和多媒体教学系统,特别是“农远工程”由建设转向应用阶段,这些都是教育电视传播的新领地、发展的新空间。
五、总 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提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毫无疑问,教育电视将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与作用。基于此,教育电视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转变观念和调整发展战略,开发优质教育电视节目资源,从为“学校教育”服务转向为“社会化大教育”服务,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将教育电视贯穿到全民学习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层面,促进新时期我国教育电视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骏德,王哲平.论我国教育电视的历史使命[J].新闻大学,2006,(4):49~53.
[2] 徐明.从CNKI透视我国相关教育电视的应用研究方法——基于近十年(1997—2007)间教育电视研究论文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9):20~23.
[3] 杨晓宏,梁丽.近10年我国教育电视研究论文作者机构及地域统计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7~19.
[4] 黄慕雄,向熠.交互式数字教育电视的设计和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0,(2):42~46.
[5] 黄慕雄,林秀瑜,张学波.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应用和创新推广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2):69~73.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系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11772)。
[关键词] 教育电视; 期刊论文; 内容分析;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 杨方琦(1982—),男,湖北通城人。助教,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理论和现代远程教育研究。E-mail:yangfangqi2007@126.com。
一、问题的提出
1978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历史证明,各级广播电视大学为许多有志青年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在培养社会急需的专门人才方面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其中,教育电视作为一种以传播教育资讯、知识教育、科学传播和社会教化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性教育媒体,[1]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为广播电视大学的建设、发展和壮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谓居功至伟。
三十多年来,我国电化教育工作者围绕教育电视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但是,教育电视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媒体,在我国教育领域应用的时间还非常短,相对于其他学科的发展,教育电视各方面的研究又显得非常薄弱。特别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对教育电视产生了强烈冲击。教育电视的发展逐渐步入边缘化和非主流化境地,其发展空间逐渐萎缩,各方面都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对近十年(2000—2009)间我国有关教育电视研究的学术期刊论文从论文数量、研究内容和论文作者三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对目前我国教育电视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等进行梳理,力求构建我国教育电视发展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我国教育电视的后续研究提供思考和启示,以期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信息化教育时代我国教育电视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1. 研究方法
为了对近十年(2000—2009)间我国教育电视的研究现状和趋势作一详尽分析,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定量分析我国教育电视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变化情况,显然尤为有效。
2. 内容抽样
近十年(2000—2009)间我国各类学术期刊刊载有关教育电视研究的论文很多,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检索。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源,分别以检索项为“篇名”,检索词为“教育电视”,匹配“精确”的检索方式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检索得到有关教育电视研究的文章204篇。
为了提高研究样本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将政策宣传、新闻广告、领导讲话、通知、卷首语及编者按等与本研究内容相关度不大的文章剔除,最终确定182篇有关教育电视的研究论文作为内容分析的样本,具体情况见表1。
3. 类目与分析单元
本文以所抽样本的数量分布、研究内容和论文作者三个方面为研究维度,分析单元为独立成篇的论文,凡是论文结构完整,不论其篇幅长短,均按一篇计算。
在确定内容分析类目时,我们依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充分考虑教育电视的学科背景特点,并参照教育技术AECT94定义,建立如表2所示的内容分析类目表,表中的分析类目分为“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发展”六大类,每一类又根据实际情况细分成不同的子类目。
4. 评判记录与信度分析
内容分析的信度分析是指两个以上参与内容分析的研究者对相同类目判断的一致性。本研究以笔者为主评判员,另有两名人员为助理评判员,共三人进行评判,三位评判员分别记为A、B、C。
内容分析的信度公式为R=n×K/[1+(n-1)×K]。其中,R为信度,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由每个评判员与主评判员进行比较确定。K=2M/(N1+N2)。其中M为两者都完全同意的栏目,N1为第一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N2为第二评判员所分析的栏目数。本研究中K=(KAB+KBC+KAC)/3,计算后得到三位评判员的评判信度R约为0.932,由于篇幅限制,忽略具体计算过程。
根据经验,如果信度大于0.90,则可以把主评判员的评判结果作为内容分析的结果。
5. 统计工具
本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图表生成均采用Excel2007软件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论文数量分析
1. 论文数量逐年分布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2000—2009)间我国有关教育电视研究论文的具体数量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不难看出,我国各类学术期刊刊载有关教育电视的研究论文数量一直处于低水平。同时,教育电视研究整体趋势处于波动起伏状态,2001年跌到历史最低谷,研究论文只有5篇,虽然在2005年和2007年攀升至历史最高点,但研究论文也只有区区24篇之多。自2007年之后,我国教育电视研究又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论文刊载量再创新低,只有19篇。统计数据准确客观地反映了存在的现实问题: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喜新厌旧”的研究倾向非常严重,对新技术、新媒体特别敏感,反应也非常迅速,而对教育电视等“旧媒体”的关注和重视程度骤减,这种“厚此薄彼”的研究态度,对教育电视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非常不利。
2. 样本来源期刊载文数量分析
为了进一步了解近十年间我国教育电视的研究现状,我们选择了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和广播电视领域影响较大的核心类学术期刊,如《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有线电视》、《记者摇篮》等期刊为研究样本。[2]因为这些期刊编排规范,质量上乘,信誉度高,因而对分析具有较高可信度、权威性和学术价值,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中不难发现,教育技术类学术期刊是我国教育电视研究论文的主要载文期刊,也说明我国从事教育电视研究的人员主要由教育技术工作者构成。特别是《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作为我国教育技术学科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自创刊以来一直引领我国教育技术各项事业发展和前进的方向,教育电视研究论文载文占总量的55.2%,但载文量也呈现逐年递减趋向,如图2所示,令人非常遗憾的是期刊均多年出现“零篇”现象。另外,其他期刊对教育电视研究论文的载文量也明显不足,近十年间论文刊载量大多在5篇左右,有些期刊甚至只有1篇上榜。上述月刊型期刊年均论文刊载量在200篇以上,双月刊型期刊年均论文刊载量也都在100篇以上,如果从这个角度思考的话,教育电视研究几乎被搁置,处于被忽略的边缘。事实也证明,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教育电视的关注度始终不高,导致人们对教育电视的观念认识、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均处于非常薄弱的环节,这显然不利于推动和促进我国教育电视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论文内容分析
本研究按教育电视的设计研究、开发研究、应用研究、管理研究、评价研究和发展研究六个研究维度,将182篇文章进行了归类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对统计结果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1. 近年来,我国教育电视研究人员非常注重对现状和发展趋势的研究,比重占33.3%。此类研究主要采用思辨的方法分析和探讨现阶段我国教育电视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针对性地提出思考与对策。但值得反思的是,这类论文在提出问题时几乎没有经过调研,更别提用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来支撑和佐证。
2. 教育电视的研究重点是有关设计与开发的内容。如表2所示,教育电视“设计”研究占28.2%,主要集中在教学系统设计和信息内容设计两方面,对教学策略设计和学习者特征分析的研究较少;教育电视“开发”研究占21.8%,主要集中在非线性编辑技术和虚拟演播室技术两方面,对摄录像技术和信号传输技术研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
3. 应用研究是教育电视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推动教育电视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教学效果好了,才会有更多的学习者使用教育电视来进行学习。显然,国内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10.9%的比重就说明了问题不容忽视。
4. 教育电视的管理和评价研究非常薄弱,3.5%和2.3%的比重说明了问题的严重性。有效管理能够提高教育电视节目资源的使用效果和效率,还能够降低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成本。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可以评价教育电视节目资源的质量,还能够分析教育电视整个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调整。
5. 教育电视研究中比例为零的子类目有“政策与法规”、“参照标准测量”和“形成性评价”,这些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注意。
(三)论文作者分析
1. 论文第一作者所属机构分析
本研究将论文第一作者所属机构分为普通高等院校、教育电视台、网络电教中心、职业技术学院、广播电视大学、中小学校、电化教育馆和其他机构,共八种类型,[3]统计结果如图3所示。
从统计结果来看,我国教育电视研究的论文作者56%来自普通高等学校,21%来自教育电视台,13%来自普通高校的网络电教中心,这说明高等学校和教育电视台的相关人员是从事教育电视研究的主要力量,特别是普通高等学校科研经费充足、研究力量雄厚,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另外,目前我国教育电视的主要使用对象是中小学生和现代远程教育的成人学生,因此,教育电视的设计开发就需要中小学教师和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人员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才能够保证制作的教育电视节目符合各级各类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等。但研究发现,目前广播电视大学和中小学校对教育电视的研究匮乏,这是一个值得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2. 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单位分析
众所周知,重点学科、研究基地和学科团队建设能够极大地提高和促进科研成果的产出和转化。为此,本文以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单位为研究维度作进一步分析,结果如下:西北师范大学,19篇;徐州师范大学,14篇;华南师范大学,12篇;辽宁教育电视台,10篇;浙江工业大学,8篇;浙江师范大学,5篇;广州大学,5篇;太原教育电视台,5篇;中国教育电视台,4篇;山东师范大学,4篇;山东教育电视台,3篇;陕西师范大学,3篇。
统计结果非常客观,且符合现实。西北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在教育技术学本科生、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培养方案中一直设置有教育电视研究方向,并开设了相关的学位课程来培养教育电视研究的专门人才,所以对教育电视研究的贡献也非常大。同时,教育电视台也在教育电视研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辽宁教育电视台、太原教育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的论文刊载量排在该系统的前列。
3. 论文第一作者载文量分析
专家、学者若致力于学科领域某个问题并开展持久深入的研究工作,将有助于取得系统、科学和全面性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领域和学科的发展。笔者特地对论文第一作者的载文量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如下:徐明,13;王哲平,8;关玲,4;张菲菲,4;吕贵香,4;张勇,3;黄慕雄,3;王宏,3;付道明、卢彬、彭华、王满华、王卫军、胡水星、张骏德、王润兰、邹立森、徐亚强,各两篇。
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对教育电视展开深入持久研究的专家、学者极少,取得的研究成果也非常有限。令人欣慰的是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的徐明老师和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的王哲平老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育电视理论与实践研究。徐明老师具备教育技术学科背景,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教育电视的研究工作,在各级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了13篇论文,内容涉及到教育电视研究的各个方面。王哲平老师则主要从传播学视角对教育电视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发表论文8篇,成果喜人。其他学者对教育电视的研究还显得不够深入,除了关玲、张菲菲和吕贵香三人发表了4篇论文之外,其他研究者发表论文数量大都在2篇左右。
有位日本学者曾经在中日教育技术论坛上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的教育技术研究,一厘米深,一英里宽”。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现状和弊病,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也是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内的从业人员必须直面和重视的问题。
四、思考及建议
1. 固本培元,不断发展壮大教育电视研究队伍
教育电视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空间,也是一项值得为之奋斗终身的伟大事业。人是促进事业发展的根本力量,同时,人也最具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但是,我国当前教育电视的研究力量还非常的薄弱,因此,不断发展壮大教育电视研究队伍是当务之急。首先,巩固现有研究力量,他们不仅是宝贵的有生资源,还是培育新生力量的主体,必须让他们在教育电视这个大家庭里“安居乐业”并进行“二次创业”。其次,加大教育电视研究新生力量的培育力度,高等学校要加大对教育电视研究专门人员的培养,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各个层次的人才培养都应该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再次,吸纳教育电视台、广播电视大学和中小学校的研究力量参与进来,因为教育电视的传播、推广和应用与他们紧密相关,他们是一股潜在的不可忽视的研究力量。
2. 创新内容设计,提高教育电视节目质量
教育电视节目内容的确定必须进行前期的市场需求分析和可行性论证,在需求框架下确定教育电视的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依据学科特点和传播内容确定教育电视节目表现形式,然后对教育教学环境进行设计。[4]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依据学习者的特征,涉及智力因素(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和认知结构变量)和非智力因素(兴趣、动机、情感、意志和性格)两方面的内容,既要考虑学习者之间的稳定的、相似的特征,又要分析学习者之间的变化的、差异性的特征。另外,要充分吸纳广播电视艺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教育电视进行艺术设计,提高其艺术性和观赏性。
3. 应用先进技术,提高教育电视制作水平
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摄录像技术的进步使电视信号由模拟走向数字、由标清走向高清,极大地提高了电视画面的质量;非线性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使教育电视节目后期编辑和特技效果发生了质的飞跃,还提高了节目的制作效率和降低了节目制作成本;动画不仅可以创造绚丽的虚拟画面,还可以实现画面立体化,有利于构造更加真实的虚拟学习环境;虚拟演播室技术不仅为教育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了高科技的制作手段和无限自由的创作空间,还能够丰富节目的包装形式。综合运用多种技术,可以显著地提高教育电视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4. 优化传播环境,拓展教育电视发展空间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电视的传播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单向传播模式,必须走台、网、校融合发展的数字化道路。“台”是指教育电视台、教育频道和其他综合电视台,“网”是指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网和互联网,“校”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培训机构。教育电视台之间、教育电视台与综合电视台之间应建立教育电视制作联合体,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交流节目,互通有无,共同开发优质教育电视节目资源,既可降低节目的制作成本,又有利于提高教育电视节目资源的高效利用,还可以拓展教育电视节目传播范围。[5]通过互联网传播教育电视,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教育电视节目内容的现场直播和VOD点播,能极大地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另外,网络传播集文本、图像、视频、声音和动画等媒体形式于一体,还能够实现学习者的人机互动和人人互动,快速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随着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当前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平台、闭路电视系统和多媒体教学系统,特别是“农远工程”由建设转向应用阶段,这些都是教育电视传播的新领地、发展的新空间。
五、总 结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型社会理念的提出,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观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毫无疑问,教育电视将会在新的历史时期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与作用。基于此,教育电视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要求,积极转变观念和调整发展战略,开发优质教育电视节目资源,从为“学校教育”服务转向为“社会化大教育”服务,逐步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格局,将教育电视贯穿到全民学习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层面,促进新时期我国教育电视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骏德,王哲平.论我国教育电视的历史使命[J].新闻大学,2006,(4):49~53.
[2] 徐明.从CNKI透视我国相关教育电视的应用研究方法——基于近十年(1997—2007)间教育电视研究论文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8,(9):20~23.
[3] 杨晓宏,梁丽.近10年我国教育电视研究论文作者机构及地域统计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7~19.
[4] 黄慕雄,向熠.交互式数字教育电视的设计和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10,(2):42~46.
[5] 黄慕雄,林秀瑜,张学波.数字教育电视节目的应用和创新推广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2):69~73.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渭南师范学院传媒工程系教育技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项目编号:TS11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