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思路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dbjq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的建设水平应与区域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相适应。通过分析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建立适应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校企合作激发企业参与农业专业建设的积极性、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类专业的扶持力度等加强农业专业建设的一系列举措,以期提高涉农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达到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 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建设;现状;发展思路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16-0280-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16.075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Thinking of Agricultural Specialty Construction in Agricultura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LIU Yuan (Hunan Polytechnic of Environment and Biology,Hengyang,Hunan 421005)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level of agricultural majors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regional agricultural industry.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s,propose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specialties,such as establishing a dynamic professional adjustment mechanism adapted to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y,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qualified” teacher team in agricultural majors,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stimulate the enthusiasm of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majors,and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support for agricultural majors,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level of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agri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 Agriculture-related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gricultural specialty construction;Status quo;Development ideas
  農业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三个优先发展”的战略,其中“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首当其冲。发展农业农村根本在于科学科技,重点在于人才培养。而农业专业建设是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环节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农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湖南是我国中南部的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强省,自古有着“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农业基础先天条件较好,现面临着“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历史机遇。在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高职教育需要对接区域经济、特色产业,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主动作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家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涉农高职院校,现主动对接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探索在现代农业发展视角下涉农高职院校的农业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路径,以提升其与区域农业产业的适应性,使其培养的农业专业人才与湖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伐相一致,从而提高涉农高职院校的竞争力,为湖南省农业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贡献自身力量[1]。
  1 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1.1 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的设置与现代农业的发展存在不相适应的状况
  1.1.1 现有农业专业的设置与区域农业产业对接机制不健全。专业设置及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构建高效的政府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机制。由于政府有关部门缺乏区域农业产业人才的需求预测机制,对区域农业人才培养的标准指导作用不明显;政府部门有关高职院校与区域农业产业对接政策制定不完善、落实不到位,使得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设置与调整、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教育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当前农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契合度不高,未能完全达到“产教结合”的教学效果,致使涉农高职院校部分毕业生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其次农业企业作为高职院校办学主体之一的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业企业与高职院校在农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双师型”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及产学融合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停于表面。   1.1.2 新的农业专业的增设存在一定盲目性。
  涉农高职院校为满足区域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需求,在专业设置上一方面应加强区域农业主导产业例如种养殖业的建设,同时还要针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主动地对原有农业专业进行调整,培育一批新的农业特色专业。但部分高职院校在新的专业的培育过程中并未在充分调研和研究新兴农业产业发展的前景和区域农业人才的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根据现有办学条件和设备设施来决定开设何种专业。因此农业专业的增设缺乏对专业内涵的提升,对满足区域农业人才的需求和促进区域农业发展作用有限。
  1.1.3 涉农高职院校培养的农业人才质量不能完全满足农业产业发展的需求。
  当前农业发展人才总量明显不足。但从业人员“老年化、兼职化、学历低”的现象和农业专业毕业生“下不去、用不上”的现象并存。推敲其成因,高职院校基于自身的发展规划,办学倾向于向综合性院校方向发展,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更多地考虑“短、平、快”迎合市场的热门专业,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为当前农业急需、行业必需反而是次要问题。因此涉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封闭性、盲目性极易出现每年农业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众多,但满足农业行业人才需求的毕业生却并不多。根据对农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查报告,农业企业不但关注毕业生的专业成绩,其工作责任心、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精神等也是考察的重点。当前农业专业毕业生基本素质符合需求但实践操作能力仍需提高。
  1.2 在“百万扩招”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亟待改进
  2019年中共中央作出“高职院校扩招一百万”的重大举措。号召广大有志青年掌握一技之长以实现人生价值。目前首批入校新生已经进入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学习。从调研情况来看,农业类高职院校扩招的入学新生中退伍军人、小农场主、农业企业职员各占一定比例。他们在学习目标、学习能力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部分学生的实践知识异常丰富,渴望在农业理论层面上提升自我;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现代农业前沿知识,希望通过提高学历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扩招之后的高职学生对未来发展的定位清晰和明确,学习的主动性、目标性也更强。因此在生源情况发生巨大变化的前提下,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现阶段高职教育的发展变化。大学课堂已不再是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而是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并参加到课堂教学中来。涉农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现实情况,加大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创新,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和成长[2]。
  1.3 教学内容和师资队伍建设不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高职院校的教材内容应逐步更新。虽然专业教材的内容应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应及时删除那些确定已过时和陈旧的内容。另一方面专业教材的编排要加大与现实生产及科技应用密切相关的内容,加大实践教学内容。教材应尽量提供在理论课程中较少讲授但在实践工作中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并增加其实践运用的例子。最后相对而言高职生源基础较差,高职教材编写应尽量保持通俗易懂,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讲解要深入浅出、易于理解。
  高职院校要想培养一批具有精湛农业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必须要有一批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作为支撑。目前,农业院校的专业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几乎都是从农业本科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任教,他們大多数人几乎没有在农业生产一线工作的经验,对农业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内容的把控全部来自教科书和大学的专业实习。随着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纯科班出身的老师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专业教学的要求,加大具有一线农业生产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其重要。
  2 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建设的思路探索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40余年办学历史,以园林专业和畜牧兽医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创办至今该学院始终秉承着以“农”为本的办学方针,围绕农业专业建设做文章,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尤其是近10年来该学院主动适应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农业专业群建设为龙头,以“农业湘军”培养为根本,为区域农业现代化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2.1 建立适应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的新事物、新情况,农业产业也会出现结构性升级,农业人才培养标准也会发生新的变化,因此涉农高职院校要建立适应农业优化升级的动态专业调整机制[3],使培养的学生贴合市场的需求。为此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及时跟踪农业区域产业发展变化,主动适应“现代农业”“智慧农村”“观光农业”对人才发展的需求,科学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该学院增设了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相吻合且与该学院原有学科基础相适应的专业,增强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规模发展的需要,该学院先后开班了农林类、医卫类、商贸旅游类等专业。随着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专业结构与布局不尽合理,与学院以“农”为本的发展方向不相适应。为了准确定位、对接需求、优化专业,该学院构建有效的专业增设和退出机制,撤销了与农业产业无关或不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例如广告设计和制作、商贸旅游、电子技术等专业,并应需开办了环境监测与治理、林业技术、畜牧兽医宠物方向等专业,这些应需而办的专业已经成为该学院的拳头专业。近年来,我国农业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对口就业率不断攀升,被誉为“农业湘军”的摇篮,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服务的职能。
  此外,该学院依据自身底蕴,继续巩固原有农业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并以农业产业链及其附属产业的需求为基础构建农业专业群,着手搭建了引领与服务农业产业发展、与农业产业链全程无缝接轨的“农业特色技术及服务”“农业养殖技术”“农业绿色产品经营与管理”和“生态宜居技术”4个特色专业群,独树一帜地进行农业特色专业群体系的培育提升。各特色专业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该学院集中力量打造农业特色作业群的目的在于对接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引领产业的水平,使教育资源实现最优配置,提升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2.2 加强农业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为加强农业专业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专业人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始终致力于构建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此该学院选派优秀的青年教师参加省、市及行业协会主办的科研学术会议;定期开展以教研室为单位的现代教学技术应用的交流分享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到科研院校和农业龙头企业访学进修,提升和更新其专业知识。同时该学院依托校企合作办学优势,每年轮流安排专业教师下到农业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增强专业教师的生产实践能力。
  该学院骨干教师和农业企业专家之间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开发教材、建设教育资源。该学院专业教师、林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在传统教材知识构架的基础上,联合开发活页式教材[4]。该教材将课堂知识和农业岗位技能知识紧密联系,突出过程性和可操作性。新教材的编写符合当代青年学生喜动手、爱模仿、能够熟练运用网络资源的特点,极大满足在校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需求[5]。下一步该学院还将进一步组织专家加强活页式教材的建设,将系统化的知识“碎片”为模块化内容,为不同学历、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学习能力的社会群众进入农业类专业学习提供不同的授课内容,为其提供足够的自由学习空间。近年来该学院还邀请林业专家根据园林虫害发生的实际情况拍摄了近50个知识点的多媒体视频,视频资料已经成为该学院园林专业标本室和展览馆的重要补充,极大地拓宽了课程教学的资源建设。
  该学院还积极改革教学内容。例如园林学院根据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季节性等特点,对园林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编排,将园林专业的学习进程与植物生长的季节性保持在一个同步的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堂教学与现场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2.3 校企合作激发企业参与农业专业建设的积极性
  为加强农业专业建设,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以农业产业发展带动专业建设的新发展模式。该学院依托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强化产教融合,以校企合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深化校企合作,有力推动了该学院农业特色专业的迅速发展[6]。近年来该学院先后与湖南吉泰农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家禽地理品种保护基地,与常宁市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共建森林生态旅游基地。该学院不断强化专业建设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使专业建设跟着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变”,围着农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而“变”,跟着市场需求而“变”,形成以产业发展带动专业建设的发展模式[7]。
  该学院注重发挥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联合农业龙头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在农业技术标准、人才供求信息上的优势,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参与高职教育中来。校企双方根据市场需求,深化“产研学”的融合,從而有针对性、高效培养农业技能人才。企业在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根据对农业人才需求来调整农业专业设置、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监控教育教学质量,改变高职教学科研中与农业生产实践不相符的地方,以实现农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无缝连接[8]。
  近年来该学院党委以校企合作平台为基础,以“一等奖”为导向,紧扣现代农业生产的特点,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全国、省市技能竞赛,对于优胜者给予适当奖励。在2020年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竞赛园林专业相关赛事中,该学院斩获一等奖3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5次的成绩。骄人成绩的取得展现了该学院校企合作培养农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丰硕成果。通过比赛不仅使同学们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也为现代企业标准培养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9]。
  2.4 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类专业的扶持力度
  由于农业行业是艰苦行业,许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在填报志愿时会有意避开农业类专业,填报一些地产、金融等方向的热门专业,出现了农业专业招生难的现象,也加重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离农”倾向。目前“非农”专业强于农业专业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政府应发挥战略规划的宏观作用,在国家层面上给予农业类专业大力支持。以大幅度减免学杂费的形式吸引农村子弟和农村青年到学校系统性地学习农业技术,并按照农业类学生招生数量给予学校相应补贴。此外政府还应根据区域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利用财政手段引导农业院校进行农业专业的调整,严格控制布点数量过多,重复设置率高的专业招生。加大对适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涉农专业的扶持力度。在各农业院校分别培养一批“小而精”的农业专业,把农业类专业做精做强。最后政府应出面整合农业院校与地方龙头企业的公共资源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搭建由政府主导、农业院校与农业企业唱戏的校企合作平台,促使校企合作落地生根,以实现农业类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农业类的人才需求之间无缝对接,实现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以达到互惠双赢的目标。
  3 结语
  涉农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建设的水平反映了高职院校适应并满足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范围与程度。实践证明作为农业特色的高职院校只有立足于本区域农业经济的实际,积极对接产业升级、推动农业类专业科学调整,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服务社会中实现新的突破,为农业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实现农业类专业的良性发展[10]。
  参考文献
  [1] 沈璐.江苏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设置与农业产业发展适应性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1):131-132.
  [2] 哈满林,李萍,黄守敏.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1):88-91.
  [3] 罗迈钦,单武雄.现代农业视角下的农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研究:以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13):125-126.
  [4] 郭文婷.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思考:以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9(21):196.
  [5] 全海燕,卢红梅,石英.高职院校护理系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20,17(12):211-212.
  [6] 米振生,王闯,孙晓慧,等.乡村振兴战略下地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究[J].安徽农学通报,2020,26(16):194-195.
  [7] 余喜文.大学生参与农村地区创新创业活动对农村发展现代化的推动及其实现[J].农业经济,2019(4):116-118.
  [8] 孙雪.基于校企协作的高职院校农业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培育模式的研究[J].农家参谋,2020(13):255.
  [9] 吴春花.农业高职院校农学专业认同现状与提升路径探索研究: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0(35):189-192.
  [10] 王娜.高职院校学生专业可持续发展策略分析[J].南方农机,2020,51(2):119.
其他文献
摘要 选择经常检出的磺胺嘧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保存条件下罗非鱼中不同浓度磺胺嘧啶的稳定性,确定罗非鱼磺胺类药物监测中的样品保存条件和运输温度条件。结果表明,样品中不同浓度的磺胺嘧啶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但因保存条件的不同,降解速率各不相同。在常温条件下保存,罗非鱼样品中磺胺嘧啶的浓度越高,降解速度越慢;在冷藏条件下保存,罗非鱼样品中磺胺嘧啶浓度越高,也呈降解速度越慢的趋势;在冷冻条件下保存,
摘要 为了筛选出防治大豆蚜虫高效的农药及用量,选用常见5种杀虫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5%啶虫脒乳油、2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噻虫胺悬浮剂、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20%双甲脒乳油对大豆蚜虫的LC 50分别为3.172、0.328、4.889、4.516、2.108 mg/L;田间防效结果表明,5%啶虫脒乳油、2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噻
为推进农业信息化,实现猪的智能化养殖以及对多猪只的智能跟踪,设计猪只检测阶段和跟踪阶段。在检测阶段,该设计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建模和均值分割算法相结合的信息融合算法,有效地解决猪只静止或运动缓慢以及背景噪声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在跟踪阶段,传统粒子滤波算法并不能对猪只重叠进行运动跟踪,对重要性粒子滤波结果进行序列化,并将其结果利用KNN算法进行轨迹跟踪。最后进行了处理试验,结果显示算法真实有效。该成果可
摘要 以小桐子油为原料,在(40±1)℃下进行厌氧发酵试验,测定其产沼气性能。结果表明,小桐子油厌氧发酵平均产气周期为33 d,两个阶段的小桐子油平均原料产气率为286.62 mL/g,平均池容产气率为0.73 m3/(m3·d)。通过对发酵前后泥油热解特性分析,验证了小桐子油中长链脂肪酸被分解为小分子脂肪酸。这说明以油脂为唯一碳源仍然可以进行沼气发酵,为小桐子油的资源化利用开辟了一个有效途径。 
摘要 农业是国之根本,在当前“供给侧改革”中,最关键的改革要素在“人”,新形势下,新型职业农民应运而生,为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他们必须要满足观念、文化层次、素质、技能和创新等多项要求。介绍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内涵,分析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提出了农业“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新型职业农民素质提升的路径,期望通过对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提升,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摘要 我国自然保护地经历了70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善的建设体系,也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规制,但我国自然保护地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指出创新自然保护地建设模式是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并从建立体系完整的自然保护地法律构架、整合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地、拓宽公众参与渠道3个方面提出自然保护地建设模式新思考。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建设现状;问题研究;创新建设模
摘要 以不同季节(春季、夏季、秋季、冬季)宜宾油樟叶片为研究对象制备纯露,利用GC-MS对油樟纯露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通过抑菌圈、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研究不同季节纯露对大肠埃希氏菌 (E.coli)、福氏志贺氏菌(S.flexneri)、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tidis) 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油樟叶纯露中的主要组分为1,8-
摘要 在我国超高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民经济结构中的主导产业已经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产业,农业转型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农业转型发展的主要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以北京市延庆区近些年来的农业转型升级为案例,研究分析延庆区在农业转型升级过程带动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升的积极因素,以期为其他地区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研究参考。  关键词 农业转型;农村劳动力素质;启示  中图分类号 F 323.6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合理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问题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基于心理资本视角,认为心理资本的自我认同、抗压能力、心理弹性和发展意识存在不足,导致失地农民再就业时职业选择主动性不高,就业适应能力有限,良性发展动能受制,再就业能力难以发掘提升。进而从城乡差距、经济发展、征地政策、社会环境、个体素质和传统观念等方面探究了影响失地农民心理资本积累与再就业质量的因素,从宏观、
摘要 [目的]研究基質栽培条件下微咸水滴灌对番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旨在为基质栽培番茄的微咸水提质增效利用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槽式基质栽培形式,共设置3个水处理浓度,即0.3(T 1,CK)、3.0(T 2)、5.0 g/L(T 3),在番茄开花至拉秧期间滴灌处理,进行株高、根干鲜重、产量等指标及可溶性固形物、V C、有机酸、番茄红素、芳香成分等品质指标分析。[结果]处理5 d内,T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