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的适应性,突出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进一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以及上下贯通式职业教育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韩国通过开设名匠高中(Meister High School)、名匠大学(Meister University)实现了职业教育内部中职、高职、应用本科、专业研究生的上下貫通,已经在其教育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从政府宏观调控、专业课程建设及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分析韩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
[关 键 词] 韩国;职业教育;上下贯通;启示;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4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150-02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以大数据、虚拟仿真、5G、物联网等为代表的基于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各类新技术正在飞速渗入各行各业,各种经济体正经历着技术革新及产业转型。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供给的主渠道,应合理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韩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完备、社会贡献度高,已经在其教育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韩国注重发展特色职业教育,相继开设名匠高中(Meister High School)、名匠大学(Meister University),强调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在名匠大学内部开展从短期培训到专业强化(学士学位)、专业技术(硕士课程)的贯通课程,以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本文从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韩国上下贯通式职业教育的特点,并获得相应的启示及借鉴。
一、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自2012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人社部等相关部门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利用校企合作、“互联网+”、终身教育等多理念多方式结合的方法,不断探索和推进职教体系的完备,应对国家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新要求,为国家战略落地提供人才支撑。基于此,“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迈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由于路径依赖以及意识形态等诸多原因,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组织框架、主体参与、权责匹配、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近年来,诸多学者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其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反思。其中,李鹏认为职业教育管理主体单一、行业企业参与少、市场介入缺失以及缺少监督等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罗桂成认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模和规格缺乏科学规划,办学层次不全,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还处于试点办学阶段,难以适应制造产业升级的要求。
二、韩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韩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完备、社会贡献度高,已经在其教育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在政府调控、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在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一)紧扣产业发展,制订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方案
颁布职业教育法案,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韩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特性化高中、特殊目的高中、高等技术学校以及名匠高中(Meister High School)组成;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大专院校为主,技术大学、技能大学与企业内部大学为辅,目的是培养适合行业和产学合作体系要求的工作水平的人力资源。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的职业教育紧紧围绕产业升级,制订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方案,为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迫切所需的劳动力。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韩国职业教育注重培养熟练型技术工人,强调增加工程类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此阶段,工程类职业高中以及大专科院校也不断拓展新的专业来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技术密集型产业阶段,韩国职业教育人才的培训也紧紧围绕电子、机械以及汽车等相关产业,重视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为此阶段工业发展提供必需的人力资源;在知识密集型产业阶段,韩国的核心产业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通信、半导体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为了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高附加值产业,韩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制订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方案。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韩国政府根据产业所需量身定制了名匠高中(Meister High School)、名匠大学(Meister University)。强调产业、政府以及学术界共同运作,共同开发实践课程,以培养汽车、核电、港口物流、新媒体、生物能源和机电一体化等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为目标,订单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第二,推行国家职务能力标准(NCS)。成立韩国职业教育开发院(KRIVET),专门负责研究职业教育培训的相关政策,开发职业教育培训先进项目,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来帮助韩国企业适应信息时代的新挑战,并配合韩国企业进行工业结构调整。第三,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立法保障。韩国在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相继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借助立法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地位、规范职业教育奖惩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质量监控。
(二)发展名匠高中(Meister High School)、名匠大学(Meister University),构建灵活职业教育贯通体系 目前韩国基本建立起比较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职业教育内部的副学士、学士、硕士学位体系的上下贯通。韩国政府2008年推出了“名匠高中(Meister High School)促进计划”,2010年依据《基础和中等教育法实施令》第90条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21所名匠高中(Meister High School)。截至2020年,韩国共有国立6所、私立5所、公立40所共51所名匠高中,学生总人数达到了6492名,同时自2013年以来,其稳居90%以上的就业率,成为韩国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典范。名匠高中(Meister High School)作為韩国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方式,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办学方面通过行业、政府与学术界的合作来运作,以培养汽车、核电、港口物流、新媒体、生物能源和机电一体化等众多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员。第二,行业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运行与工业发展、职业教育需求直接相关的定制课程,同时行业和学校共同合作确保教育质量。第三,实行学分制。通过基于学分的灵活课程来激活职业教育,鼓励学校开设自主课程,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可以通过在职学习,获得更高的学位证书,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同时,为了改善和系统化职业教育,应对未来的工业需求和人口变化,为第四次产业革命做准备,韩国政府于2021年2月2日教育部宣布了名匠大学(Meister University)试点运营项目的基本计划,旨在采用灵活运作的方式,与企业联合开设以工作为导向从短期培训课程到专业强化(学士学位)、专业技术(硕士学位)的贯通课程,以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从而在职业教育内部构建灵活职业教育贯通体系。
(三)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实行学分制,培养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构建开放化、终身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韩国职业教育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灵活设置专业以及调整课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办学方面,韩国职业院校不是片面追求专业的广泛性,而是注重差异性,强调办学特色。第二,在课程设置方面,各职业院校具有自主决定权,并可以通过行业企业调研、信息采集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设计或课程内容。第三,在教学方面,重视实践及技能教育,职业院校实验实习课程占总课时的60%以上,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证书考试。例如大田女子商业高中的学生平均在毕业后均可获得至少9个职业资格证书。第四,在专业设置及学生素养教育方面,各职业院校专业大体分为农林、商经、水海运、工学四大类,每个类别划分详细,几乎覆盖了韩国主要产业的各个领域,同时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注重基础通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改革实现与普教的融通。
同时,韩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部、劳动部、信息产业部以及文化部多管齐下从国家管理层面推动职业教育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引入学分银行制度,明确提出了建设覆盖学校教育与在职学习培训的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国家的目标。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法》《韩国职业能力发展机构法》,在教育立法、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方面都作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三、启示与建议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可以借鉴韩国构建的职业教育终身性、开放性体系和推进职业教育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成功经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政府应全面支持职业教育所必需的基本基础设施系统的建设,并提供有关国家人力开发所必需的政策研究和职业教育方面的信息,制定职业技能考试的相关标准;在校企合作中,加强校企合作法治化建设,出台更加灵活的校企合作政策,推进体制改革,支持学生、企业、行业参加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共同决策,确保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教育机构、公司、社会经济团体和工会等都积极参加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
(二)加强职业教育产业、专业与人才的联系
目前我国存在高技能人才需求大于供给的现状,劳动力市场对高级技师、高级技工以及中高级技能型劳动者的市场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因此,职业院校应依照产业发展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和课程配置。第一,借助大数据及劳动经济学理论,及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科学的分析及预测,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科学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第二,与行业企业共建课程,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目标,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学校讲师,从实践出发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第三,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在实践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第四,强调将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项目相结合,打破原有的考评方式,引入企业评价,构建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多位一体的评价机制。
(三)全面发挥职业教育的继续教育职能,落实终身教育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生源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高考适龄青年为主要对象辅助进行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其发展规模远不能满足市场产业行业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应开拓办学思路,加强职业教育改革,确立为终身学习服务的办学机制,发挥其继续教育的社会功能,大力开拓继续教育市场,在技能提升、再就业、学历提升等领域为在职人员提供服务;同时全面落实学分银行制度,推进“1+X”证书制度,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系,完善对学生职业前后覆盖的终身教育课程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鹏.嵌入性变革:中国职业教育管理的历史、问题与反思[J].江苏高教,2021(1):110-115.
[2]罗桂成.“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职业教育的问题反思与变革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9):25-31.
[3]彭召波.韩国职业教育考察与借鉴[J].江苏教育,2016(2):42-45.
[4]杨勇,石伟平.产业升级进程中韩国职业教育发展及其经验分析[J].职教论坛,2019(8):165-170.
◎编辑 鲁翠红
[关 键 词] 韩国;职业教育;上下贯通;启示;特点
[中图分类号] G649.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36-0150-02
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以大数据、虚拟仿真、5G、物联网等为代表的基于数字化与信息技术的各类新技术正在飞速渗入各行各业,各种经济体正经历着技术革新及产业转型。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供给的主渠道,应合理应对技术变革带来的巨大挑战,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目前韩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完备、社会贡献度高,已经在其教育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韩国注重发展特色职业教育,相继开设名匠高中(Meister High School)、名匠大学(Meister University),强调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在名匠大学内部开展从短期培训到专业强化(学士学位)、专业技术(硕士课程)的贯通课程,以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本文从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韩国上下贯通式职业教育的特点,并获得相应的启示及借鉴。
一、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自2012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人社部等相关部门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利用校企合作、“互联网+”、终身教育等多理念多方式结合的方法,不断探索和推进职教体系的完备,应对国家发展对劳动力资源的新要求,为国家战略落地提供人才支撑。基于此,“十三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迈入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由于路径依赖以及意识形态等诸多原因,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组织框架、主体参与、权责匹配、运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现实问题。
近年来,诸多学者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其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反思。其中,李鹏认为职业教育管理主体单一、行业企业参与少、市场介入缺失以及缺少监督等问题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罗桂成认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规模和规格缺乏科学规划,办学层次不全,本科以及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还处于试点办学阶段,难以适应制造产业升级的要求。
二、韩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韩国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完备、社会贡献度高,已经在其教育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在政府调控、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在专业课程建设等方面都独具特色。
(一)紧扣产业发展,制订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方案
颁布职业教育法案,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法律保障。韩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层次。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特性化高中、特殊目的高中、高等技术学校以及名匠高中(Meister High School)组成;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大专院校为主,技术大学、技能大学与企业内部大学为辅,目的是培养适合行业和产学合作体系要求的工作水平的人力资源。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的职业教育紧紧围绕产业升级,制订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方案,为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迫切所需的劳动力。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韩国职业教育注重培养熟练型技术工人,强调增加工程类中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力度。此阶段,工程类职业高中以及大专科院校也不断拓展新的专业来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在技术密集型产业阶段,韩国职业教育人才的培训也紧紧围绕电子、机械以及汽车等相关产业,重视企业职工的在职培训,为此阶段工业发展提供必需的人力资源;在知识密集型产业阶段,韩国的核心产业主要集中于信息技术、通信、半导体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为了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高附加值产业,韩国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制订合理的职业教育发展方案。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韩国政府根据产业所需量身定制了名匠高中(Meister High School)、名匠大学(Meister University)。强调产业、政府以及学术界共同运作,共同开发实践课程,以培养汽车、核电、港口物流、新媒体、生物能源和机电一体化等各个专业领域的专家为目标,订单式培养企业所需人才。第二,推行国家职务能力标准(NCS)。成立韩国职业教育开发院(KRIVET),专门负责研究职业教育培训的相关政策,开发职业教育培训先进项目,提高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来帮助韩国企业适应信息时代的新挑战,并配合韩国企业进行工业结构调整。第三,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立法保障。韩国在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相继出台了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借助立法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的性质和地位、规范职业教育奖惩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的质量监控。
(二)发展名匠高中(Meister High School)、名匠大学(Meister University),构建灵活职业教育贯通体系 目前韩国基本建立起比较健全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职业教育内部的副学士、学士、硕士学位体系的上下贯通。韩国政府2008年推出了“名匠高中(Meister High School)促进计划”,2010年依据《基础和中等教育法实施令》第90条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21所名匠高中(Meister High School)。截至2020年,韩国共有国立6所、私立5所、公立40所共51所名匠高中,学生总人数达到了6492名,同时自2013年以来,其稳居90%以上的就业率,成为韩国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典范。名匠高中(Meister High School)作為韩国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方式,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办学方面通过行业、政府与学术界的合作来运作,以培养汽车、核电、港口物流、新媒体、生物能源和机电一体化等众多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员。第二,行业和学校共同开发课程。运行与工业发展、职业教育需求直接相关的定制课程,同时行业和学校共同合作确保教育质量。第三,实行学分制。通过基于学分的灵活课程来激活职业教育,鼓励学校开设自主课程,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可以通过在职学习,获得更高的学位证书,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学校到工作的过渡。
同时,为了改善和系统化职业教育,应对未来的工业需求和人口变化,为第四次产业革命做准备,韩国政府于2021年2月2日教育部宣布了名匠大学(Meister University)试点运营项目的基本计划,旨在采用灵活运作的方式,与企业联合开设以工作为导向从短期培训课程到专业强化(学士学位)、专业技术(硕士学位)的贯通课程,以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从而在职业教育内部构建灵活职业教育贯通体系。
(三)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实行学分制,培养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构建开放化、终身化的职业教育体系
韩国职业教育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同灵活设置专业以及调整课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办学方面,韩国职业院校不是片面追求专业的广泛性,而是注重差异性,强调办学特色。第二,在课程设置方面,各职业院校具有自主决定权,并可以通过行业企业调研、信息采集及时有效地调整专业设计或课程内容。第三,在教学方面,重视实践及技能教育,职业院校实验实习课程占总课时的60%以上,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证书考试。例如大田女子商业高中的学生平均在毕业后均可获得至少9个职业资格证书。第四,在专业设置及学生素养教育方面,各职业院校专业大体分为农林、商经、水海运、工学四大类,每个类别划分详细,几乎覆盖了韩国主要产业的各个领域,同时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注重基础通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课程改革实现与普教的融通。
同时,韩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部、劳动部、信息产业部以及文化部多管齐下从国家管理层面推动职业教育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引入学分银行制度,明确提出了建设覆盖学校教育与在职学习培训的终身学习体系、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国家的目标。制定《职业教育发展法》《韩国职业能力发展机构法》,在教育立法、教育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运行方面都作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三、启示与建议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可以借鉴韩国构建的职业教育终身性、开放性体系和推进职业教育与企业紧密结合的成功经验,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
政府应全面支持职业教育所必需的基本基础设施系统的建设,并提供有关国家人力开发所必需的政策研究和职业教育方面的信息,制定职业技能考试的相关标准;在校企合作中,加强校企合作法治化建设,出台更加灵活的校企合作政策,推进体制改革,支持学生、企业、行业参加管理委员会,共同管理,共同决策,确保校企合作落到实处;教育机构、公司、社会经济团体和工会等都积极参加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进一步优化职业教育的资源配置。
(二)加强职业教育产业、专业与人才的联系
目前我国存在高技能人才需求大于供给的现状,劳动力市场对高级技师、高级技工以及中高级技能型劳动者的市场需求远远大于供给。因此,职业院校应依照产业发展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和课程配置。第一,借助大数据及劳动经济学理论,及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科学的分析及预测,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自身办学定位和特色,科学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第二,与行业企业共建课程,制订符合企业需求的课程目标,聘请企业专家担任学校讲师,从实践出发将产教融合落到实处。第三,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在实践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第四,强调将专业核心课程与企业项目相结合,打破原有的考评方式,引入企业评价,构建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多位一体的评价机制。
(三)全面发挥职业教育的继续教育职能,落实终身教育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生源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以高考适龄青年为主要对象辅助进行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其发展规模远不能满足市场产业行业的需要。因此,职业教育应开拓办学思路,加强职业教育改革,确立为终身学习服务的办学机制,发挥其继续教育的社会功能,大力开拓继续教育市场,在技能提升、再就业、学历提升等领域为在职人员提供服务;同时全面落实学分银行制度,推进“1+X”证书制度,建立和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系,完善对学生职业前后覆盖的终身教育课程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李鹏.嵌入性变革:中国职业教育管理的历史、问题与反思[J].江苏高教,2021(1):110-115.
[2]罗桂成.“中国制造2025”视域下职业教育的问题反思与变革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7(9):25-31.
[3]彭召波.韩国职业教育考察与借鉴[J].江苏教育,2016(2):42-45.
[4]杨勇,石伟平.产业升级进程中韩国职业教育发展及其经验分析[J].职教论坛,2019(8):165-170.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