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将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中,由于受各种文化的不断冲击和侵蚀,部分学生在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信仰和信念发生了动摇。如何应对其他文化对学生文化观念及价值观的不断挑战,学校教育的积极改革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文化;文化自信;学校教育
【作者简介】袁明婞(1994-),女,汉族,贵州瓮安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文化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社会道德的核心要素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承载和兼顾着祖国未来发展和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断输送各行各业高质量人才的重任。而学校教育则是一种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社会活动。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盛都离不开社会未来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并唤起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树立文化自信心,使他们在认识时间的同时了解自己的文化。
一、 文化自信与学校教育
1.文化自信。文化作为人类物质和财富的宝贵源泉,历代学者和哲学家都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对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广义上的文化不仅将文化看作由人所创造的物质及精神财富,同时也将其看成社会及人类的一定发展水平;狭义文化则仅指“人们的精神活动领域”。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其文化的敬爱、信任和坚守以及在心中流淌的信赖与自豪感,都对其未来发展有着积极作用。面对国际环境的不断改变和挑战,中华民族稳稳地立于世界之林之中。文化是界定和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自信根植于国家或民族的深厚历史之中,其本质上是对其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坚定信仰。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有对中华优秀文化以及世界各地域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的包容和对其精华部分的不断吸收。
2.文化自信与学校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如何将优秀文化与教学相结合这一课题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任何文化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但如今它却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文化,是国家或民族经过不断发展和淬炼,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印记。每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具有非凡意义的。对于一个缺少精神力量的民族来说,自强自立是极其困难的;对于一个没有文化支撑的国家来说,更难以持久。继承中国文化就是坚持属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二、 学校教育中缺乏文化自信的现象及形成原因
1.当代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众多国内学者纷纷对当前的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问题进行探究和观察。根据其研究成果,可發现当代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自信薄弱,甚至缺失的情况。学生的文化自信问题不容乐观。
(1)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入认识。中华民族历时几千年创造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且。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来源。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每个中华儿女都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烙印,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精神基因。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路径也必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追求是该民族不断成长和发展的丰富养料。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缺失,首先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入认识,即文化底蕴薄弱。
(2)受多元文化影响,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受文化多元性的影响,由于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意识的缺乏,学生对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产生认同危机。譬如,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庆祝西方文化中的圣诞节、情人节和万圣节等,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不被重视,甚至于鲜为人知;另外,一些大学生甚至把西方价值观当作信条,全面地接受和推崇西方文化。这种文化入侵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观的混乱,甚至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产生分歧。文化多元化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这种新的多元文化形态中,学生群体受此影响的程度也在逐步加深。其中,外来思想和价值观念导致一些学生逐渐疏远了传统民族文化。
2.当代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原因。对于大多数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来说,学校课程占据了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学校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意识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学校教育对学生文化自信有着重要影响。 主要原因有:(1)目前,学生对自身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大多浮于在表面,缺乏主观能动性,文化意识薄弱。(2)在课堂教学上缺乏对文化学习引导,除教学大纲所包含内容外,课堂上对于与文化相关的知识补充较少。(3)学校对于弘扬和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文化了解和热爱的力度还不够。
三、结论
一直以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既对华夏儿女有着深刻的影响,也是中国道德修养和行为的基本规范。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学校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引导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学习。总之,只有通过全民族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和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彭付芝.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7:2.
[2]索秋平.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及其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9-10.
【关键词】文化;文化自信;学校教育
【作者简介】袁明婞(1994-),女,汉族,贵州瓮安人,贵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文化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社会道德的核心要素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承载和兼顾着祖国未来发展和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断输送各行各业高质量人才的重任。而学校教育则是一种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社会活动。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强盛都离不开社会未来人才的培养。因此,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并唤起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树立文化自信心,使他们在认识时间的同时了解自己的文化。
一、 文化自信与学校教育
1.文化自信。文化作为人类物质和财富的宝贵源泉,历代学者和哲学家都从各个层面和角度对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广义上的文化不仅将文化看作由人所创造的物质及精神财富,同时也将其看成社会及人类的一定发展水平;狭义文化则仅指“人们的精神活动领域”。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其文化的敬爱、信任和坚守以及在心中流淌的信赖与自豪感,都对其未来发展有着积极作用。面对国际环境的不断改变和挑战,中华民族稳稳地立于世界之林之中。文化是界定和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习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自信根植于国家或民族的深厚历史之中,其本质上是对其文化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坚定信仰。增强文化自信需要有对中华优秀文化以及世界各地域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的包容和对其精华部分的不断吸收。
2.文化自信与学校教育。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如何将优秀文化与教学相结合这一课题越来越受到教育领域的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任何文化都具有无与伦比的延续性,但如今它却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文化,是国家或民族经过不断发展和淬炼,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印记。每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具有非凡意义的。对于一个缺少精神力量的民族来说,自强自立是极其困难的;对于一个没有文化支撑的国家来说,更难以持久。继承中国文化就是坚持属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
二、 学校教育中缺乏文化自信的现象及形成原因
1.当代学生文化自信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众多国内学者纷纷对当前的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问题进行探究和观察。根据其研究成果,可發现当代学生普遍存在文化自信薄弱,甚至缺失的情况。学生的文化自信问题不容乐观。
(1)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入认识。中华民族历时几千年创造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且。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来源。无论我们身处何地,每个中华儿女都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烙印,这是我们共同拥有的精神基因。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路径也必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中华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追求是该民族不断成长和发展的丰富养料。学生文化自信意识的缺失,首先表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深入认识,即文化底蕴薄弱。
(2)受多元文化影响,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受文化多元性的影响,由于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意识的缺乏,学生对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产生认同危机。譬如,越来越多的学生热衷于庆祝西方文化中的圣诞节、情人节和万圣节等,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却不被重视,甚至于鲜为人知;另外,一些大学生甚至把西方价值观当作信条,全面地接受和推崇西方文化。这种文化入侵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价值观的混乱,甚至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和文化产生分歧。文化多元化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在这种新的多元文化形态中,学生群体受此影响的程度也在逐步加深。其中,外来思想和价值观念导致一些学生逐渐疏远了传统民族文化。
2.当代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原因。对于大多数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来说,学校课程占据了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学校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文化意识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学校教育对学生文化自信有着重要影响。 主要原因有:(1)目前,学生对自身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大多浮于在表面,缺乏主观能动性,文化意识薄弱。(2)在课堂教学上缺乏对文化学习引导,除教学大纲所包含内容外,课堂上对于与文化相关的知识补充较少。(3)学校对于弘扬和培养学生对于中华优秀文化了解和热爱的力度还不够。
三、结论
一直以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既对华夏儿女有着深刻的影响,也是中国道德修养和行为的基本规范。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文化自信缺失的现象,学校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引导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学习。总之,只有通过全民族的共同努力,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重要位置和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彭付芝.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7:2.
[2]索秋平.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及其培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2):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