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品德教育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2676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教育在于体验和实践,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内化。离开了学生真实的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这就要求品德课堂巧设情境,利用有限的教学实践空间创造最大限度的体验与实践机会。
  一、角色体验,模拟真实情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某些内容和经验是难以甚至是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去体验学习的,学习也就显得苍白浅薄,如何让真实的体验深入课堂,这就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去创设某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仿真性的演习。例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识别与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的教育。
  案例一:教学《生命的突围》时,教师可通过模拟训练避险的方法,让学生在角色体验的过程中明白在遇到灾难时应如何实施自护与合作的能力。比如,巧设地震发生时的情境,让学生练习逃生的常识与要点。教师可以先演习配合相关图片进行讲解,再让学生亲身体验,这样的教学效果比逃生方法的枯燥传授要显著许多。
  案例二:《走进残疾人》一课,让学生失去10分钟光明,体会在黑暗中学习、活动的不便,设身处地地为残疾人着想,乐于帮助他们,树立关爱残疾人的观念。
  纸上得来总觉浅,习到用时要躬行。教师的千言万语的说教抵不上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获得的点滴感受。为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就应该从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让在延伸的环节中亲历感悟,通过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上述案例,学生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指导了学生以后的生活,从而增强教学的真实感。
  二、寓教于乐,实物再现情境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创设情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它符合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且与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相协调。学生进入良好的情境中,很快激起强烈的情绪,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兴趣的影响下,学生会情绪高涨,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用实物来展现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重温旧物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自己的成长,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学生的记忆大门缓缓打开。
  三、形成新知,辩论凸显情境
  学生新道德认识的形成是通过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一个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制定适当的不确定性状态,激发儿童的认识兴趣,从而推动积极思维,形成新的道德认识。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孝心献老人》一课,夏天,东东拿着一根冰淇淋给奶奶吃,奶奶却说不要吃。东东想:我那么孝敬奶奶,奶奶为什么说不要吃呢?“一石激起千层浪”,由此疑问就产生了讨论,有的同学认为奶奶是舍不得吃,想省给我吃;有的同学认为奶奶年纪大了,怕牙齿经不起冷;还有的同学说……于是,我开展了一次辩论会,学生在认知冲突间,明白我们要孝敬老人,但是老人毕竟年纪大了,孝敬也要考虑他们的身体和想法,我们要尊重、理解他们。
  四、激发情感,语言烘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情感的道德就变成了干枯的、苍白的语句,这语句只能培养伪君子。”情感是儿童道德成长的纽带,它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品德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我们教师要寓情于教,以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我们可引导学生感受描述性的语言,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边听边在头脑中像过电影一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引发联想,产生道德情感。
  案例:教学《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时,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文本的距离甚远,很难感受到两岸人民骨肉相连的同胞情和期盼统一的迫切心情。教师通过播放配乐朗诵余光中的诗《乡愁》,并引导学生边听边想象;听着听着,你仿佛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诗人站在台湾的海岸线上,听着海浪拍打的声音,心里默默地思念着什么。
  诗人声情并茂,掷地有声的语言,感染了学生,打动了学生。加之我富有激情的引导语:是啊,诗人在思念亲人,盼望着台湾能早日回归。许许多多的台湾同胞都像诗人一样,虽然身处台湾,但是日日夜夜都在思念着祖国以及祖国的亲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龙的传人,都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他们是多么渴望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亲眼看看妈妈的面容啊!
  五、拓展延伸,媒体激活情境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在我们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使我们的品德课有了更大的活力。我们可以运用图片、视频、音乐等材料把一些学生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事物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介绍,创设与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认识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生活经验。
  案例:教学《不平静的世界》一课时,让学生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简单经过,重点是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但是两次世界大战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比较遥远,学生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数字、文字资料是远远不够的,也较难理解到战争给人类所带来的深重苦难。这时,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创设充斥着硝烟与死亡的情境,展示战争场面的图片、珍贵的影像资料,尤其是感受深受其害、失去亲人的少年儿童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家人的悲痛,领着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这些同龄人们所受的苦,从而进一步加深他们对和平的向往,体会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其他文献
【摘要】“赞美”是情感投资,能驱使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信、自尊、自强。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细心捕捉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位学生,使之“发扬光大”。  【关键词】赞美;爱;身心;关爱;班主任  “爱”是情感桥梁,能为后进生撑起一片天空。对于后进生,要想让他们有所提高,就要从各个方面去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
【摘要】初中物理与生活紧密联系,物理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把物理知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通过物理知识的渗透在课堂上营造一种趣味的课堂形式。这种生活化的物理课堂教学很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现行的物理课本在内容的编排上很有创意,增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那些常见的物理现象并可以实现观察和探究的可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物理来源于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到中国接受教育。韩国与我国隔海相望,无论是文化还是风俗习惯都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因此,越来越多的韩国学生来华深造。如何更好地对留学生进行管理,是我国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因此,本文从目前高校对韩国留学生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了提升韩国留学生管理有效性的若干对策。  【关键词】韩国留学生 管理工作 问题 对策  就目前情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如果一个教师不热爱他的学生,那么他也就不可能去关心他们,并且帮助他们进行更好地学习;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和自己的任课教师有对抗情绪,那他就会厌恶这位教师所教的这门课程,直接影响这门学科的学习成绩。故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建立在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积极的人生准则来维系。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教育教学的全球化改革已然迫在眉睫.教育的主体为教师团队,因此在高校发展更多的国际型师资力量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上海大学悉尼工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