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自己的舞台”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ghti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永胜:专业领航·一生陪伴


  回顾幾十年间的教育经历,作为一名老教育人,我与《中小学管理》结下了深厚的情意。
  《中小学管理》引领我走上研究之路。从1989年到2009年,我在北京光明小学担任校长整整20年。记得刚担任校长时,我针对当时校内中青年教师集中的状况,认真研究青年教师成长之路,并且将初步的探索与思考投给了《中小学管理》,不想竟被刊出了,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与支持。随后,我还写了关于课堂教学和干部队伍建设的相关文章,也都陆续得到发表,这激发了我学习、实践、探索、思考、总结的热情。而这一热情也渐渐地成为我的习惯,进而使我认识到:校长最重要的是善于思考。有了基于思考的实践和来自实践的思考,再加上勤于动笔,使我将研究与表达变成一种工作常态。在我看来,是《中小学管理》开启了我将实践与理论进行对接的研究之路。
  《中小学管理》助推我不断创新办学实践。记得在1996年,我校原创性地提出“我能行”教育理念,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中小学管理》的深度追踪与及时报道,让我们的办学理念与实践探索彰显了更大的意义与价值,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推动我们不断丰富办学实践。光明小学曾与全国40多所学校结成友好学校,每年在一所学校召开“友谊校论坛”,杂志社对我们给予了很大的关注,并以他们独立的价值判断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度报道,既帮助学校厘清了问题,也给了这些发展中的学校以极大的激励。我带领光明人完成北京市“十五”规划课题“‘我能行’教育评价策略与方法的研究”后,《中小学管理》在2004年第1期、2期、7期分别推出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对我校深化“我能行”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这既体现了编辑关注中国原创性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敏锐眼光与发掘典型经验的独到视角,也体现了杂志真正服务于中小学校发展、真正关心关注一线校长教师成长的思路与理念。
  《中小学管理》丰盈了我的教育人生。《中小学管理》是成就我专业发展的领航者,也是我与时俱进、行走教育人生的陪伴者。2000年,原北京市崇文区(现东城区)召开我的办学思想研讨会,其后我的主体报告《为了光明的明天—我的办学思路》在杂志上全文发表,这对于我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梳理已有经验、思考发展方向起到了助推作用。记得杂志最初在每期封面展示一位校长的风采时,最先展示的是我与李烈、卓立、吴国通四位校长,应该说,《中小学管理》见证了我们这一代校长的成长,这份荣光也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与鞭策。
  2009年退休之后,我仍坚持读一些教育报刊,特别是《中小学管理》,我期期必读,为的是从中汲取营养,了解教育发展现状,把握改革动向,思考热点问题。我多年担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而小专委近年来举行的各种会议或论坛,《中小学管理》的报道都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深化了会议的意义,传播了最新的观点。这些年,我一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与各地多项合作项目的指导专家,同时负责北京几个区县校长工作室的引领工作,并且不时为北师大来自全国各地的校长培训班做讲座。我之所以还敢讲,除了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外,很重要的是从《中小学管理》中把握了方向、拓宽了思路。对于一篇好文章,我常常是多遍阅读,反复品味思考。这也使得我在深入各地与校长们交流时,跟形势、有内容、有实效,使我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和思考,得以在对接现在与未来的基础上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从而为促进更多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为忠实的读者、老朋友,我真诚地企盼刊物越办越好,永远是教育人的良师益友。同时也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中小学管理》能更多地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校本化的落实、集团化办学及名校办分校的后续发展、教师育人能力特别是学科育人能力的提升等问题。此外,对于广大农村、老少边穷地区要扩大读者群,要在刊物上给这些地区的教育工作者开辟“发声”的一席之地,这样杂志会更受欢迎。
  再次祝愿《中小学管理》越办越好,愿意与其一生伴随。
  (注:作者为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北京光明小学原校长)

李希贵:让教师也学点儿管理智慧


  大部分报刊与一般的社会组织一样,经营管理的团队尤其是主要负责人一旦更替,其组织风格自然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而《中小学管理》则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坚守传承的杂志之一。她从创刊以来,一直践行着“平民”路线,紧盯基层学校的管理难题,热捧一线校长的变革创新,诠释高层国家最新的战略指引,不温不火,从容淡定,一路下来,倏忽至而立之年。
  《中小学管理》创刊时的1987年,正是我刚刚担任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四中(以下简称“高密四中”)副校长的时间,做了校长之后,我从中“拿来主义”地用了好多招式,“生吞活剥”地借鉴了许多经验。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小学管理》于1990年第一期重磅推出了北京市推行中小幼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其中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目标责任制的改革举措(以下简称“四制改革”),对于刚刚当校长的我,如久旱逢甘霖。于是,这次报道促成我第一次到北京考察,并成就后来高密四中于1993年进行的学校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后来我又得知,“四制改革”是时任北京市教育局长、也是担任《中小学管理》创刊主编十年之久的陶西平先生亲自领导的一项改革,对北京教育乃至全国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都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更加机缘巧合的是,十几年后,我到北京接任校长的十一学校正是这场改革中的典型,当时的李金初校长也以“四制改革”为动力和抓手,促进了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而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中小学管理》扮演的角色始终让我难忘。
  后来,《中小学管理》就成了我每月的必修课。对于全国各地教育同行的实践探索,从文章中能理解的,我马上借鉴学习;希望深入了解的,则从文章中发现线索,设计问题,前往经验发源地去取经探宝。再到后来,随着我个人单位和职务的调动,我本人和所在学校、区域的实践探索也不时受到编辑的鼓励和厚爱,“希贵说管理”一说五年整,每月备感压力的同时,也为能及时与同行交流分享而暗喜着。   在杂志20年刊庆时,我曾提出“让老师也读一读《中小学管理》”。这源于我慢慢开始打开了管理的视野,感受到管理的力量。事实上,在一个健康的组织里,应该模糊管理的边界,每一个人都应该是一位管理者,每一段时间、每一个空间、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细节里都蕴含着无穷的管理机会;每一位老师在每一堂课上,面对每一次教育教学活动,时时处处都需要管理的智慧。同时在一个成熟的组织里,每一个人不仅会管理别人,更应该学会管理自我,这是一个组织高效、和谐运行的根基。
  在《中小学管理》步入而立之年之际,我衷心希望她以30年的丰厚积累,为中小学教师多提供一些管理学的智慧,让他们学会用管理的眼光审视自身面对的难题,破解长期以来的困惑,并让他们清楚地知道,他们既是教育者,也可以是管理者,乃至领导者!
  最后,祝福而立之年的《中小学管理》和创刊以来为之奉献才华的所有人!
  (注:作者为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汪自仁:面向信仰的成长


  我的案头,经常摆放着《中小学管理》。许多年来,她一直深深地吸引着我,也一直陪伴、引导着我,一路走过由笑与泪、苦与乐、汗水与收获汇成的日子。
  我和《中小学管理》相识于1994年1月。在此之前,我被分派到甘肃省会宁县一个偏僻的山村学校任教,并先后在乡镇学校和县城学校当校长。那时候,山区信息闭塞,乡镇里没有书店,学校图书室里的教育报刊也是屈指可数,老师们平时的教学都围绕课本展开,最多翻阅一下教学参考书,学习、教研全靠自己摸索。面对着天真烂漫的孩子们,捉襟见肘的专业知识经常让我感到困惑和迷茫。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外地学习,在一个同行那里第一次见到《中小学管理》,打开她,简约清晰的栏目设置让人一目了然。我认认真真地读完每个栏目的每篇文章,那新颖独特的视角、理性睿智的表达、厚重雅致的品位,带给我许多心灵的愉悦和意味深长的启迪。
  从那时起,我就每年都订阅《中小学管理》。每个月,我都在期盼中等来带着墨香的她,然后一字一句地认真读完。每当读到文章的精彩之处,我都认真地勾画圈点,做笔记。每期杂志里,专家们精彩的理论见解,总会让我看到未来的方向,堅定前行的信心;同行们分享的管理经验,总能让我感知行动的力量,发现身为管理者的快乐。在我看来,每一期《中小学管理》都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悠长。每次就连里面学校的彩色插图,我都要仔细端详、细细品味,仿佛走进了名校现场一般。这些年,她为我释疑解惑,让我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她陪伴我从一个校长转变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者,成了我工作上的良师益友。
  从1998年开始,我在会宁县教育局主抓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我常常对校长们说,你们只要坚持读好一本杂志,就可以帮助你们做好校长,那就是《中小学管理》。同时,我自己也抽空与校长们一起仔细研读每一期内容,并围绕本地中小学校的管理实践,结合校长们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鼓励他们从中汲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策略,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得到专业化和个性化成长,并由此发现管理之美。《中小学管理》真正成了中小学管理干部的知心朋友。
  这是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适合中小学教育管理者阅读的刊物。她常怀“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陶行知)的信仰,以专业的精神做专业的杂志;她紧紧围绕中小学校的管理实践和问题,走进学校、研究学校、服务学校,为管理者提供管理经验和解决策略;她时刻关注教育改革的难点、热点问题,对实践做出指导,使管理者的教育实践之路走得更加铿锵稳健;她及时报道中小学管理改革的新鲜经验,传递优秀干部的管理智慧,传播国内外中小学管理的最新动态和学术研究成果,带给更多教育人追梦的动力和勇气。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卅载灯”,往事历历,岁月如歌。30年,对一本杂志来说,正值盛年,不忘初心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回溯过往,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管理在理论和实践探索过程中,一直面临着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本土间的排斥或融合,在基层教育管理实践中,一些低专业、不专业甚至反专业的状况依然存在。而一本好的基础教育管理杂志理应立足中国的文化范式与国情,摆脱功利态度和西方理论思维的限制,开展基于“学校真实需求的教育管理研究”,形成具有民族个性的教育管理理论,在自由的空间中理性探求真理。相信明天的《中小学管理》将以其新颖的内容、鲜明的特色,兼顾科学理性的探究与对教育的生命体验,在基于中国实际的教育情境中建构适合本土的教育管理理论,引领我国的中小学管理更人文、更民主、更科学。
  (注:作者为甘肃省会宁县教育党委书记)

陈罡:“专业表达”—学校改进与自我修炼的一种路径


  结识《中小学管理》,让我真正体会到“专业表达”的价值与意义,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专业表达”可以是修炼自我、改进学校的一种有效路径!
  ▲ 将“专业表达”作为研究逻辑的起点和终点
  作为一名80后管理者,于我而言,“专业表达”并非只是教育反思中的言说和写作,而是“现象—问题—原因—行动—评价”这样一个研究逻辑的起点和终点。记得两年前,我曾与《中小学管理》的两位编辑交流过这样一个现象:课程改革持续深入,但许多学校的建筑却多年不变,空间格局的设计也无太多新意,为什么呢?那时,我们正在设计一所新学校,循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了更深入的思考:目前学校建筑及其空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学校中最重要的空间是哪里?如何改进以适应新的课程变革?建筑如何真正促进儿童的学习?我们查找文献、外出参访、理性思考,并与设计师进行细致沟通,打通建筑设计与教育需要的“界”,以“社群”“交往”“系统”“平等教学”“持续发展”为核心元素,确立了“别间趣院”的设计理念,并在之后的建设中得以实施。由此,我又进一步思考:学校建筑何以成为课程并且更好地服务课程?如何让学校建筑更加适应儿童的天性?如何适应真实的学习?并且由此形成了一篇发表在《中小学管理》上的文章《学校建筑:成为课程、服务课程》。   ▲“专业表达”是如何改进学校的?
  两年前,我参加了中小学管理杂志社举办的公益项目“课程整合教练工作坊”。作为首期研究员,我走访学校、拜访课程“大咖”、参加教练工作坊的活动,期间无数次交流、头脑风暴等激发的灵感,转化成了我校“基于整合理念的学校改进”研究。我们从课程整合研究开始,探索低年级“主题综合课程”的研发,实践了学科内的课程整合、跨学科的课程整合,还尝试带领孩子们进行真正的“项目学习”,由此建构了完整的学校课程图谱。这些实践经验经过梳理,成为发表在《中小学管理》上的文章《课程整合及其触发之学校管理变革》。与此同时,我们还在杂志社的支持与指导下,每年举办一次学校的学术年会,无论是2015年“基于整合理念的学校改进”的主题,还是2016年“为学而教—课程整合的基本逻辑”的主题,老师们都进行了持续深入的实践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报告。编辑部的老师们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我们关于“专业表达”的培训与指导,让一线教师可以在自己的年会上发表演讲,让老师们深刻体会到学术研究的魅力,一批研究型教师不断成长,学校改进则水到渠成。
  ▲“专業表达”如何让自我得到修炼?
  作为《中小学管理》作者群中的一员,我深刻体会到:“专业表达”可以促进校长专业水平的提升。其实,中小学管理者每天都在面对丰富而生动的教育实践,他们有着大量的实践经验。但遗憾的是,许多经验一直是“经验”,缺乏理性思考与比较研究,这样的经验就像一颗颗被包裹在外壳里的珍珠,无法成为真正的教育“珍珠项链”。
  以我为例,这些年我一直在教学一线研究课堂,其实多年前就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但直到三年前,《中小学管理》的编辑与我谈到课堂教学改进的问题,才促使我开始了更加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我收集了许多课堂教学案例,从“现象”中发现了真实的“问题”,那就是我们还是只关注教师怎么教,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进而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究竟是什么?我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同时开始典型课例的实践研究,在“行动”中尝试建构我校自己的教学理念。“博雅学堂”的概念渐渐形成,与学校“博雅教育”理念和教学改进的方向一脉相承,而“价值取向明确”“核心问题导学”“师生真诚交往”“以学习者学习为中心”的四个基本特征也已成为学校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要素。继而笔者自我“评价”得到三点启示:重新认识课程,要基于学生的成长设计课程;重新认识教师,要重构教师专业发展的轨迹;重新认识学生的新发展,要让学生依托学科学习形成良好价值品质。这些研究的成果最终也以“专业表达”的方式发表在《中小学管理》上。
  这种“现象—问题—原因—行动—评价”的研究逻辑对自我是一个重要的修炼过程,系统性思维和结构性思考的方式进而成为了我的习惯。我不再满足于经验,而是养成了“不习以为常”的习惯,总是愿意去找问题、想原因、找办法,自我修炼与学校改进也因为“专业表达”的介入而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注:作者为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教育体育局副局长、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校长)
  (本刊编辑部)
其他文献
[摘 要] “自动控制理论”是自动化类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应用,是理论和实践的密切结合的课程。文章主要介绍学习了“非线性系统分析”一章后的感悟。从非线性系统的特点和分析方法中可知,对于任何需要解决的问题,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适当的方式利用已有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去分析解决新的问题,能够化繁为简,事半功倍。通过对系统的校正,
1塞萨尔·卡斯特罗(Cesar Castro)和奥尔杰·格鲁埃索(Olger Grueso)在红树林中徘徊和休息  “红树林被称为‘海岸卫士’,因为拥有如蜘蛛腿一般的奇特根部,可以保护海岸线不受海水的侵蚀。”2孩子们爬到根系上3每采集一个黑贝壳可以赚8美分,一个人一天大约采集50至100个4制造驱散蚊虫的烟雾摄影之友×费利佩·贾科姆  作为联合国难民事务的工作人员,当第一次进入到卡亚帕斯马塔杰红树
唐太宗与魏徵不仅成就了彼此的政治美名,也铸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君臣佳话。然而生前君臣无隙,身后却反目成仇——唐太宗为何推倒他亲手撰书的魏徵碑?在这段君臣佳话的流传中,又有哪些偏离历史真相的记载? 千古君臣佳话  贞观十七年(643),64岁的魏徴因病溘然长逝。唐太宗闻讯后,悲痛万分,罢朝五天,以示哀悼,并说出了那段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另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
文物鉴定大家马未都在谈及如何辨别赝品时,他说,看真品成了习惯,一旦看到赝品就觉得扎眼;无独有偶,英国银行协会对职员培训时只让学员接触真钞。一句话,只有适应了真,才能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而习惯“真”的方法就是一遍又一遍地体味直至烂熟于心。在如今“假货”横飞的时代里,真品的价值显得尤其难能可贵。  鱼龙混杂,鱼目混珠,泥沙俱下,良莠不齐……诸如此类的词语用来形容如今的社会丝毫不为过。明星假唱、假药、染色
11月的维密大秀,奚梦瑶摔倒,这是维密史上的第一摔。  奚梦瑶发微博,无数的明星在底下留言表示支持,以及很多粉丝打气鼓励“你已经很棒了”!  以及高赞评论:摔倒后站起来的姿态最美。  微博上一片怜惜,一片同情,一片洗地。  对不起,我觉得,这一刻,她就是被淘汰了。  且不说摔倒前,因为和观众互动用力过度,过嗨踩到了自己的衣服,导致摔跤。  最尴尬的是在摔倒后她的处理方式。  摔倒后不马上爬起来,而
摘要选取《中小学管理》2001年第1期至2016年第12期“封面(人物园林/封面人物)”专栏文章,分析校长自我叙事的用词变化,旨在探讨新课程改革年代校长自我叙事的变迁过程。研究发现,在新课改年代校长的自我叙事存在以下变化趋势:(1)校长自我叙事的叙事结构并未发生大的变化;(2)校长自我叙事的故事载体非常稳定,多讲述“青年教师”和“后进生”的故事;(3)校长自我叙事的主体、主题和方式均发生明显变化;
初识高平先生是在2004年北京现代音乐节期间他的独奏音乐会上。当时作为钢琴家的高平以其高超的琴艺与完美的音乐表现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压轴曲目《两首俄罗斯歌曲》(高平作曲)中独特的“钢琴歌者”音乐表演形式让人眼前一亮!全场观众报以发自肺腑的掌声和欢呼声,这种情景在中国的现代音乐演出中是较为少见的。自那以后,高平多以作曲家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2006年,高平被全球三大古典厂牌
【真題再现】  一把坚固的锁挂在门上,钥匙来了,其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啪”的一声锁开了。铁棒好奇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的力气也打不开,你却轻而易举地把它弄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题目自拟。【审题提示】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就是有
有位作家说,对于心地善良的人来说,付出代价必须得到报酬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侮辱,美德不是装饰品,而是美好心灵的表现形式。  但是,有些人却把美德当成装饰品,虽然也在行善,却会从中恶俗地捞一些资本回来,行善有着目的性。那么,善良的嘴脸就变得极其丑陋。01  曾经,结识一些户外运动爱好者,每天和他们一起暴走、旅游等等,玩得极其开心。  他们经常有活动,偶尔也会去敬老院或者聋哑学校送温暖。  有一次,我
本刊讯 近日记者获悉,延长石油所属铁路运销公司与北京铁路局丰台车辆段在西安确立了合作关系。北京铁路局丰台车辆段将协助延长石油集团自备车在京津冀地区加快周转,厂、段修从扣修入段到修竣出段压缩至5天,就近就地检修,不再产生自备车修程空排運费。  预计2016年北京铁路局丰台车辆段可检修约260辆延长石油自备罐车,将节约空排运费和检修费约60余万元,此次合作有助于延长石油2016年的成品油铁路销售,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