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口号的变更对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演变的影响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inf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治口号是党和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所提出的用以唤起民众、鼓舞斗志、指引航程的具有号召力、聚合力、战斗力的政治旗帜和政治号角。在几十年的发展中,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和制定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口号,这些政治口号唤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各项事业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支持,推动着党和国家的事业不断地走向胜利。这其中也包括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尤其是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发展,更是与政治口号的变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
  
  1949~1965年这17年间,随着不同时期的政治口号的提出,中学思想政治课在曲折中摇摆前进。
  
  1 “不要四面出击”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建立
  建国初期,如何最大限度地团结最广大人民,凝聚人心,成了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在政治教育方面,则表现为对灌输反动思想的政治课程的取缔,设置新的政治课程。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着重阐明了“不要四面出击”的政治口号和策略思想。他说:“我们不要四面出击。……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人、农民、小手工业者都拥护我们,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把“有步骤地谨慎地进行旧有学校教育事业和旧有社会文化事业的改革工作”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做好的八项工作之一。毛泽东明确地说:“在这个问题上,拖延时间不愿改革的思想是不对的,过于性急、企图用粗暴方法进行改革的思想也是不对的。”
  根据这一指导精神,教育部门立即着手对旧教育制度和旧的中学政治课程进行初步改造,取缔了旧学校中具有反动性质的政治课程,设置了新的思想政治课。当时全国大部分地区刚刚解放,新设置的思想政治课,是以配合政治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内容,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课程还不能完全统一。
  1950年,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教学计划》明确指出:除各课均应贯彻政治思想教育外,初高中各年级均设政治科目。它标志着政治课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正式确立。此后,大部分年级开设了《社会发展史》和《新民主主义论》等课程。主要教材有于光远、王惠德编写的《政治常识读本》,胡绳、于光远、王惠德编写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讲座》,还有《经济建设常识读本》等。
  这一时期的中学政治课程紧密联系结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密切联系中学生思想,对中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对于激发广大青年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爱国主义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使中学生认清形势,提高政治觉悟,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和共产主义人生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变化
  由于1956年以来,思想政治工作的削弱,学生思想中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紧接着又在他给周恩来的信中明确指出:“恢复中学政治课,要编写新的思想政治课本。”1958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提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口号,并将其首次作为教育工作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规定一切学校必须进行马列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并强调指出:“轻视思想政治工作和拒绝在学校中开设政治课,不论什么借口都是错误的。”随后,1959年9月,中央教育部颁布了《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是建国以来关于政治课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草案》对政治课的教学任务、课程设置、课时的安排、教材编写等都作了具体规定,标志着中学政治课以运动为中心转向以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教育为中心,政治课开始出现转机,为迎接政治课高潮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中学政治课有这样一些特点:由于党的路线正确,为政治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课程设置达到统一,广大教师注意探索教学规律,中学政治课开始走向成熟。后来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中学政治课受到了“左”倾思想的严重影响。政治运动冲击了中学政治课,使政治课蒙受到了重大损失,但是,却为以后中学政治课新的高潮到来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二、“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挫折期
  
  1966~1976年这十年间,在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下,我国的思想政治课程建设遭到严重的破坏。
  为了防止所谓的资本主义复辟,毛泽东于1966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政治口号的煽动下,“文化大革命”给党和国家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政治课也在劫难逃。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党组《关于1966~1967学年度中学政治、语文、历史教材处理意见的请求报告》,中央批示指出:目前中学所用教材,没有以毛泽东思想挂帅,没有突出无产阶级政治,违背了毛主席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学说,违背了党的教育方针,不能再用。教育部应该积极组织力量,根据党和毛主席有关教育工作的指示,重新编辑中学各科教材。自此以后,以前出版的中学政治课通用教材被大加批判。接着,学生纷纷实行“停课闹革命”,中学政治课基本停开。原教育部统编的教材被停止使用,教师队伍被冲击,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破坏,刚刚形成的政治课体系被打乱。
  这一时期的课程特点:在“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口号的指导下,全国各地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紊乱且极度不统一,虽然各地开设的思想政治课程叫法不同,但基本内容都是宣传“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因此从形式上看是开设了中学思想政治课,但所开没的课程主要是服从“政治运动”的需要。当时“运动”不断,中学思想政治课几乎变成了“运动课”。这种做法背离了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培养目标,已经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的改革发展期
  
  随着十年动乱的结束,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与中国的改革开放同行,也进入了新的改革时期。
  
  1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复苏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标志着我国伟大的历史转折。政治课的春天也随之到来。1980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说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 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对教 育问题作出了战略性思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教育的发展要为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为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为国家的未来发展服务的思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更新学校教材。邓小平敏锐地指出:“关键是教材。教材要反映出现代科学文化的先进水平,同时要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这种教育思想反映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主要表现在:结合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肃清“左”的流毒,编写统一的政治教材。随后,中央教育部制定了《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意见》在总结政治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新的历史时期的要求,重新对政治课的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课时安排、加强师资力量等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提出在初一年级开设《青少年修养》,初二年级开设《政治常识》,初三开设《社会发展简史》,高一开设《政治经济学常识》,高二开设《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教学时数为每周二学时。由于方向明确,教材完善,课时有保证,政治课蒸蒸日上,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课程不稳定,教材不稳定,教师不稳定,课时无保证”的状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中学政治课进入了黄金时代。
  
  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不可避免地给人们的思想带来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把教育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策。教育对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对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根据这一精神,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指出:“学校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是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要重点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中学思想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在改革中稳步发展。国家教委在总结6年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稿)》并于1992年3月正式发布试行。《大纲》规定:为了便于教师和学生综合考虑各年级的教学内容,增强整体教育的效果,决定各年级不再分列课名,统称《思想政治》。这标志着思想政治课开始追求课程之间的综合性。1996、1997年,国家教委先后制定了“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作为国家指导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的规章颁布执行。“课程标准”充分反映了近20年来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成果,标志着政治课程建设已经走上了科学化、法制化的轨道。
  从课程标准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改革是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需要为目的的。在课程设置中,使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观念,强调了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重要保证,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打下了基础。
  
  3 “素质教育”的理念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深化
  中学思想政治课本应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目的,但是长期以来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却完全以学科为本、知识为本,整个教学变成了教知识、学知识、考知识的完整过程,成全了知识,肢解了人性。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1999年6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6月15日,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不断增强学生和国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新的指导思想带来新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新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内容。其中,“必修课”内容分别围绕当今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为主题设置了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共四个模块。“选修课”内容则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共六个部分。新的思想品德课程真正确立起主体教育观和个性发展观,新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精选了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与技能,将信息时代富有生命的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在课程体系之中,并谋求学科知识与学生是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使课程具有时代精神。
  新的小学思想政治课分段设计课程,确定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内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更注重“思想性”与“人文性”;课程内容更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即关注学生。
  
  (责任编辑 关燕云)
其他文献
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来临,日本大多数营销公司开始利用网络、互联网.国际数据公司的最新预计表明,日本1.25亿的总人口中有800万人上网,到2003年将增长3倍,达到3000万.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在不断提高。为保证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开展体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工作,进行体育教学质量的量化管理和考核,是促进体育课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技术手段。科学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体育课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实施教学评价的前提。实践证明,运用教学评价体系对体育课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深入应用和推广是有意义和成效的,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诸多不足。     一、 体
近来,重庆高考“加分门”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最后重庆市招生自考办公室宣布对31名民族身份造假的考生全部取消录取资格。不仅如此,近几年还发生了“湖南上千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舞弊丑闻”,河北80名假“三好”学生、假优秀学生干部和西安192名国家假二级运动员等高考加分造假事件。虽然媒体对这些造假行为的热议已告一段落,但我们的高考加分制度又该何去何从?    一、 高考加分制度的价值取向  我国的高考加分政策
中小学和大学分别归属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不同的范畴,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他们都属于不同的研究与实践领域,缺少纵向的沟通交流,甚至连两个阶段之间教师及其管理者的最起码的交流都不多见。这不仅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理论与实践的隔阂,更是两个研究范畴的疏离和对立。加强中小学和大学联系的研究,是一个重要课题。笔者站在中小学发展的立场上认为,中小学应以更理性的态度去认识大学,关键是要从品质上积极向大学
2006年9月开始,全国已有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天津等省(市、区)参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为了做好课改实验工作,教育部又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对新课改实验工作进一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由于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及传统观念的束缚,时至今日,实验区高中学校的新课程实验工作可谓进展缓慢,广大老师经过培训后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仍未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学校的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