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企业没有未来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sanb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球企业家》杂志2012年5月刊一篇标题为《中国山寨手机公司玩转印度:击败三星惹恼诺基亚》的文章称,一家名叫基伍国际的中国企业,在开发印度市场时坚持生产售价低于50美元的特色手机,取得骄人业绩,并由此进入公众视野。《环球企业家》是这样介绍基伍国际的:2010年在印度市场出货量高达3500万部,市场占有率为21%,遥遥领先排名第二、市场占有率为13%的诺基亚;基伍国际手机连续两个季度跻身全球手机行业前十。文章举例说,诺基亚一款型号为X2-02的音乐手机零售价格超过人民币500元,而基伍国际类似的产品出货价仅相当于人民币120元,零售价约为人民币300元。
  《环球企业家》如此总结:取得这样的成绩,诺基亚花费了10年时间,三星用了6年时间,而中国山寨手机厂商基伍国际仅用了2年时间。
  我们无法判断此篇报道的真实性有多大,当然也不能武断地得出“基伍国际是一家山寨公司”或“基伍国际不是一个山寨公司”的结论。
  撇开基伍国际不论,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山寨型公司没有未来。迄今为止,全球尚未有“因为善于山寨别人而成为令人尊敬公司”的先例。
  中国企业为何偏爱价格竞争
  国际化说起来一言难尽,个中滋味恐怕只有当事企业才有切身体会,多数人对国际化的理解过于狭隘、程式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多数人认为代工型国际化没有前途,而当事企业往往不这么认为,相反,它们对代工更多是肯定,比如富士康。自主品牌国际化绝非易事,不下几年功夫是出不了成绩的,富士康曾试图启动自主品牌战略,但是在尝试了3年后决定放弃。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几乎所有启动国际化战略的中国企业,都会习惯性地选择低价路线,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长虹。2002年,长虹向美国出口电视机不足30万台,2003年猛增至300万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售价过低,结果导致美国对中国彩电反倾销。随后几年,中国彩电几乎无法进入美国市场。
  基伍国际开拓印度市场的价格策略与当年的长虹相似,一部手机出货价仅人民币120元,零售价约为人民币300元,价格之低到令人难以想象。与中国企业相反,我们发现几乎所有来自外国的产品在中国走的都是中高价位路线,即使来自越南的香蕉干也不例外。
  低价路线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容易遭遇反倾销制裁,二是对品牌形象危害巨大,三是造成企业利润大量流失。问题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中国企业对低价战略情有独钟?答案其实很简单:一则对自己的产品没信心,不敢卖高价;二则低价已经成为它们的习惯性动作,它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低价能取悦海外消费者。
  事实上,山寨型公司的国际化风险非常大。山寨型公司靠专利侵权起家,没有属于自己的专利,在法制健全的国家,这类企业很难有立足之地。在中国,山寨之所以泛滥,很大程度上因为中国尚未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还很薄弱。而成熟的国际市场不同,在中国受到庇护的山寨型公司,一旦走出国门,很容易遭遇知识产权壁垒,2004年中国DVD产业的遭遇,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综观国际企业,无一不走“名牌+高价”路线,中国企业应该尊重国际企业基本规则,放弃低价与侵权思维。
  品牌再造
  然而,国际品牌的桂冠没那么好戴。但是,再难这一步也要走。这是中国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市场一体化时代,仅仅在中国有所作为是远远不够的。
  LG的品牌再造经历,也许能给中国企业提供某种启示。
  2003年之前的LG,给人的印象是“洋品牌中的土品牌”,产品售价无法与三星、松下相比,中国消费者对LG品牌普遍缺乏好感。显然,LG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2003年春,LG启动为期5年的“品牌再造”计划,通过不断向中国市场投放最新开发的产品,积极参与中国公益活动,逐步改变了消费者的看法。LG巧克力手机、100英寸等离子电视、对开门豪华大冰箱,都是LG当时投放中国市场的。5年之后,LG在中国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悄然改变。如今,已经没有人认为LG是一个低端品牌了。
  如果说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之初不得不走低端路线,比如基伍国际,但是站稳脚跟之后仍不能适时对自己的品牌再造,则前途堪忧。从目前的情况看,基伍国际未来的前景不容乐观,其市场短见有可能导致它无法持续发展。早在2004年、2005年,中国家电企业曾掀起一轮国际化热潮,许多企业奔赴海外设立分公司,大约一年后,这些公司不得不将海外人员撤回,“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原因,在于它们发现国际化和自己的想象相差太大了,仅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
  在品牌的改造上,海尔做出了有益尝试。在经历一连串挫折之后,海尔于2009年重新进行品牌规划,引入卡萨帝品牌,意在重建国际消费者对海尔品牌的全新认知。
  从营销主导向技术主导转型
  综观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大多数走得坎坷艰难,包括海尔、联想、TCL这些重量级企业。目前,中国企业国际化最为成功的当数华为,截至2011年,华为超过70%的营业收入来自国际市场,未来可持续增长的空间仍然很大。
  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制约中国企业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的根本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技术,一个是品牌,如果不突破这两个瓶颈,则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将受到巨大制约。
  先说技术。把中国企业与国际企业比较,我们发现二者有一个明显的差异,那就是国际企业基本上都是技术主导型企业,技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成为企业成长贡献最大的力量。这类企业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产品创新能力强,通过不断推出领先产品推动企业发展,苹果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而中国企业大多属于营销主导型企业,产品多为追随型产品,即别的企业推出之后跟进生产,这类企业产品力不足,对营销的依赖性偏高。
  中国企业必须尽快完成从营销主导向技术主导转型,适应国际市场游戏规则。在这一方面,一些中国企业已经做得不错,比如格力。
  再说品牌。很多人这样问:为什么阿迪达斯、耐克的鞋子比李宁、安踏贵得多?因为它们比李宁、安踏的鞋子好得多吗?答案是:此乃品牌附加值不同使然。虽然海尔被认为是最具知名度的中国品牌,但是在国际市场上海尔仍然难与真正的国际品牌抗衡,这是海尔产品没法像三星、西门子那样卖得贵的根本原因。可以说,中国企业一日不突破品牌瓶颈,则一日不可能成为受人尊敬的国际企业。一旦企业被贴上山寨的标签,则永远不可能成为受人尊敬的品牌。低价策略或许能让企业风光一时,绝对不可能让企业盛行一世。事实上,“山寨+低价”的营销战略,让企业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位置,未来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
  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明确表达过一个观点:占领一个市场的时间越短,退出这个市场的时间越快,这是无数企业反复证明了的铁律。至今商业世界没有靠山寨赢得未来的先例,未来也不会有。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基伍国际们不要把国际化想象得那么简单。
其他文献
近日,海尔中央空调凭借舒适空气系统解决方案,以及MX/KX4系列多联机再次与绿城地产合作,配套总金额过千万的山东新泰·玉兰花园项目。目前,通过集中采购方式,海尔先后与于恒大
根据配电网络的实际运行状况,对10 kV配电运行故障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找出存在的薄弱点,并提出了防范措施,对提高配电网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客户买保险产品,买的就是“万一”,就是出险以后保险公司真正能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只有这样,客户对保险公司的认可度才会大大提升。因而,理赔服务对下一年度的续保和口碑效应,以
2011年7月6日,江苏舜天第10家三菱重工K标体验中心,三菱重工江苏第35家K标体验中心、全国第153家K标体验中心在古城扬州盛大开业。扬州人把下雨称为“下油”,开业当天,一场不期而
从企业生产管理需要和传统技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指出了新时期制药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的问题,并探讨了运用PDM等信息化工具解决技术、生产中问题的方法。
IBM在全球访谈了1700多位首席营销官,请他们对未来3~5年影响营销职能的13个因素进行排序,其中对业务影响最大的前5个是:数据爆炸、渠道和设备选择的增加、不断变化的消费者特征、高速增长的市场机遇、品牌忠诚度下降。  5项中与消费者直接相关的就占了2项,由此可见,消费者关系已经上升到影响企业业绩的重要地位。  “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发掘老客户的根本所在
现场招标比例减少,签约认购比例增加  今年9月17日到10月31日,为2014年央视签约认购广告资源预售期,企业可以根据需求,购买相应的广告资源。  签约认购资源和现场招标资源最大的不同在于:现场招标资源预算规模相对较大,都是影响力最大、最稀缺的资源,以《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两档王牌新闻大片的资源和大型活动冠名为主;签约认购资源则是为了满足更多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企业的需求而设置的,预算等级更多
相比20世纪80年代Interbrand首次倡导品牌价值评估的概念,如今全球的商业领袖已经广泛认同优秀品牌的重要性和价值,以及品牌对于推动公司业务的巨大作用。优秀品牌主要通过对三
初冬的一个上午,在上海市马当路190号锦麟天地新西兰之窗,《新营销》记者采访了新西兰驻上海总领事馆商务处副总领事、新西兰贸易发展局中国区总裁麦肯齐(Rod MacKenzie)。他心情轻松,随性的动作增添了他的亲和力。  是什么样的素质、性格和作风让他毫无架子,谦逊、高雅和极富修养?让你想不到的是,麦肯齐拥有音乐学士学位,喜欢尝试不同的人生体验,从他人生的三菱镜上折射出来的不同侧面,成就了现在的麦
服务营销不是一个新名词,但应该如何定义和认识,依然莫衷一是。在我看来,服务营销不应该仅仅是一种强调服务的营销理念,而是意味着扩大了营销对象。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言,每一行业都渗透着服务,只是多少的区别。因此他提出了“纯粹有形产品”到“纯粹服务”的过渡和区分。这意味着,服务也应该是产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简单的附着。甚至,在非常强调用户体验的互联网新商业时代,服务应该被定义为一个比产品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