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改良小切口会阴侧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文对接受住院分娩的初产妇行改良小切口会阴侧切术,并与传统会阴侧切术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弱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会阴伤口Ⅰ期愈合率和Ⅱ期愈合率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相比平均缩短1.3 d(P<0.05)。观察组平均产时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小切口会阴侧切术不仅损伤小、出血少、缝合快、降低产妇会阴伤口撕裂伤率、减轻产妇痛苦、缩短产后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传统会阴侧切术; 改良小切口会阴侧切术
笔者所在医院于2008年3月~2010年3月对接受住院分娩的初产妇行改良小切口会阴侧切术,并与传统会阴侧切术进行比较,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10年7月对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住院分娩的初产妇600例,年龄21~40岁,平均(29.4±7.8)岁,孕足月,头位分娩,无特殊并发症及外阴病变,测宫高、腹围及B超估计胎儿体重均≤3.5 kg。
1.2 方法 按照贯序法将60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B超估计胎儿质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行改良小切口会阴侧切术:阴部神经阻滞及局部浸润麻醉生效后,接产者于宫缩时以左手食指、中指伸入阴道内撑起左侧阴道壁,右手用钝头剪自会阴后联合正中线向左侧切开会阴,角度15°~30°,长度2~3 cm[1]。对照组行传统的会阴侧切术[2]:阴部神经阻滞及局部浸润麻醉生效后,接产者于宫缩时以左手食指、中指伸入阴道内撑起左侧阴道壁,右手用钝头剪自会阴后联合正中线向左侧切开会阴,角度45°(会阴高度膨隆为60°~70°)剪开会阴,长度4~5 cm。两组缝合方法及缝合材料均相同,均采用2-0黏膜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法缝合阴道黏膜;在阴唇系带处采用褥式缝合以确保对合良好,并防止皮缘内翻;间断缝合会阴肌层,皮肤采用传统1号丝线间断褥式缝合。术后两组及时阴道检查,取出阴道内带尾纱布。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确保阴道内无纱布等异物残留,且修复满意,常规查肛,产后按产科会阴护理常规进行会阴护理。
1.3 观察指标 (1)产后会阴伤口愈合评估标准:I期愈合,伤口平整,局部无红、肿、压痛、硬结;Ⅱ期愈合,伤口平整,皮肤发红、压痛或有硬结,伤口感染:局部组织压痛、红肿伴有脓液或水样物流出,伤口裂开[3]。(2)疼痛程度评估指标:采用6级行为评分法进行会阴切口疼痛程度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疼痛程度 由表1可知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弱于对照组(P<0.05)。
2.2 伤口愈合情况 由表2可知观察组会阴伤口I期愈合率和Ⅱ期愈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 其他指标 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相比平均缩短1.3 d(P<0.05)。观察组平均产时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传统45°会阴侧切不会因切口延长而伤及直肠,但切开组织较多,且该处血供丰富,故出血较多,术后组织肿胀及疼痛较重。改良小切口会阴侧切术的优点包括:(1)所采用的25°~30°改良式小切口会阴侧切术仅剪切开了会阴部皮肤、阴道黏膜、黏膜下组织,未切开骨盆底肌肉,保持了骨盆底肌肉的紧张度和弹性,切口小、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愈合好,消除了会阴部疼痛带来的不良影响。(2)切口长度小、出血量少,预防肩难产。(3)切口角度小,损伤肌肉和神经少。(4)易缝合、愈合好。研究结果表明改良小切口会阴侧切术不仅损伤小、出血少、缝合快、减少产妇会阴伤口,而且减轻产妇痛苦、缩短产后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欣.会阴切开在阴道分娩中的作用.北京医学,2008,30(3):172-174.
[2]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7.
[3] 倪小玲,王丽,薛白.传统与改良会阴侧切术临床效果观察.山东医药,2009,49(44):86-87.
(收稿日期;2010-12-21)
(本文编辑:郎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关键词】 传统会阴侧切术; 改良小切口会阴侧切术
笔者所在医院于2008年3月~2010年3月对接受住院分娩的初产妇行改良小切口会阴侧切术,并与传统会阴侧切术进行比较,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3月~2010年7月对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住院分娩的初产妇600例,年龄21~40岁,平均(29.4±7.8)岁,孕足月,头位分娩,无特殊并发症及外阴病变,测宫高、腹围及B超估计胎儿体重均≤3.5 kg。
1.2 方法 按照贯序法将60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0例,两组产妇的年龄、B超估计胎儿质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行改良小切口会阴侧切术:阴部神经阻滞及局部浸润麻醉生效后,接产者于宫缩时以左手食指、中指伸入阴道内撑起左侧阴道壁,右手用钝头剪自会阴后联合正中线向左侧切开会阴,角度15°~30°,长度2~3 cm[1]。对照组行传统的会阴侧切术[2]:阴部神经阻滞及局部浸润麻醉生效后,接产者于宫缩时以左手食指、中指伸入阴道内撑起左侧阴道壁,右手用钝头剪自会阴后联合正中线向左侧切开会阴,角度45°(会阴高度膨隆为60°~70°)剪开会阴,长度4~5 cm。两组缝合方法及缝合材料均相同,均采用2-0黏膜可吸收线连续锁边缝合法缝合阴道黏膜;在阴唇系带处采用褥式缝合以确保对合良好,并防止皮缘内翻;间断缝合会阴肌层,皮肤采用传统1号丝线间断褥式缝合。术后两组及时阴道检查,取出阴道内带尾纱布。操作时动作要轻柔,确保阴道内无纱布等异物残留,且修复满意,常规查肛,产后按产科会阴护理常规进行会阴护理。
1.3 观察指标 (1)产后会阴伤口愈合评估标准:I期愈合,伤口平整,局部无红、肿、压痛、硬结;Ⅱ期愈合,伤口平整,皮肤发红、压痛或有硬结,伤口感染:局部组织压痛、红肿伴有脓液或水样物流出,伤口裂开[3]。(2)疼痛程度评估指标:采用6级行为评分法进行会阴切口疼痛程度评估。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各项参数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疼痛程度 由表1可知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弱于对照组(P<0.05)。
2.2 伤口愈合情况 由表2可知观察组会阴伤口I期愈合率和Ⅱ期愈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3 其他指标 观察组与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间相比平均缩短1.3 d(P<0.05)。观察组平均产时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传统45°会阴侧切不会因切口延长而伤及直肠,但切开组织较多,且该处血供丰富,故出血较多,术后组织肿胀及疼痛较重。改良小切口会阴侧切术的优点包括:(1)所采用的25°~30°改良式小切口会阴侧切术仅剪切开了会阴部皮肤、阴道黏膜、黏膜下组织,未切开骨盆底肌肉,保持了骨盆底肌肉的紧张度和弹性,切口小、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愈合好,消除了会阴部疼痛带来的不良影响。(2)切口长度小、出血量少,预防肩难产。(3)切口角度小,损伤肌肉和神经少。(4)易缝合、愈合好。研究结果表明改良小切口会阴侧切术不仅损伤小、出血少、缝合快、减少产妇会阴伤口,而且减轻产妇痛苦、缩短产后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王欣.会阴切开在阴道分娩中的作用.北京医学,2008,30(3):172-174.
[2] 乐杰.妇产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7.
[3] 倪小玲,王丽,薛白.传统与改良会阴侧切术临床效果观察.山东医药,2009,49(44):86-87.
(收稿日期;2010-12-21)
(本文编辑:郎威)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