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装载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血管新生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jie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聚乳酸羟基乙酸-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水凝胶(PLGA-PEG-PLGA)装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大鼠缺血下肢血管新生。

方法

配制20%wt(wt)的PLGA-PEG-PLGA水凝胶溶液装载VEG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其体外的药物释放曲线。Wistar大鼠[雄性,上海斯莱克公司,5周龄,体重(200±20) g]左下肢股总、股浅动脉及隐动脉结扎并离断切除其动脉分支。建模成功的20只Wistar大鼠通过完全随机化分组分为Gel/VEGF组、Gel组、VEGF组、生理盐水的Control组,每组5只。术后第1天在缺血下肢腓肠肌分别肌注200 μl的Gel/VEGF、Gel、VEGF、生理盐水。用Moor LTD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分别记录各分组0、1、3、7、10、14 d的大鼠双下肢血流灌注情况。实验结束后处死Wistar大鼠并取双侧下肢腓肠肌标本,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荧光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载有VEGF的PLGA-PEG-PLGA水凝胶在体外释放VEGF达9 d左右。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分析Gel/VEGF、Gel、VEGF、Control组在14 d后的血流灌注比为(87.61±4.30)%、(64.70±2.10)%、(66.92±2.70)%、(60.41±3.1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6.372,P<0.01)。

结论

PLGA-PEG-PLGA作为缓释材料装载VEGF对大鼠缺血下肢血流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靶向调控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下游β-连环蛋白(β-catenin)/T细胞因子(TCF)与β-catenin/叉头框蛋白O1(FOXO1)信号的竞争抑制对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生成及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收集CEA术后斑块组织(n=21),对斑块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后据病理特征分出易损和稳定斑块,后对各组织中CD31、VE-Cadherin的表达部位及水平进行免疫组织化学
期刊
目的本研究通过HaCaT细胞体外研究观察不同浓度(包括生理浓度)维生素D3(VD3)对表皮细胞迁移的影响并初步探索其迁移调控机制。方法选用不同浓度VD3(0 nmol/L、102 nmol/L、10 nmol/L、10-1 nmol/L、10-3 nmol/L及10-5 nmol/L)的处理HaCaT细胞(上海中国科学院细胞研究所)后,通过划痕实验、活细胞工作站实验、免疫荧光染色实验和免疫印迹实验
目的探讨佛甲草提取物对肾母细胞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佛甲草提取物作用于肾母细胞瘤细胞(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和神经型钙黏蛋白(N-cadherin)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
目的观察甲基化寡核苷酸诱导热休克蛋白A2(HSPA2)基因甲基化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检测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的90例胰腺癌患者(PAN组)和50例胰腺良性疾病患者(CON组)HSPA2基因甲基化,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胰腺癌患者中HSPA2基因甲基化和未甲基化生存时间的差异。合成设计不同寡核苷酸(MON、UON、CON-a、CON-b和
目的探讨下调微小RNA(miRNA,miR)-21与肾癌细胞舒尼替尼敏感性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人肾癌细胞株786-O、ACHN和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中miR-21的表达。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瞬时转染miR-21抑制剂及阴性对照无义序列至肾癌细胞,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并计算转染前后舒尼替尼24 h半数抑制
期刊
期刊
目的探讨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1(VKORC1)基因多态性对布加氏综合征(BCS)介入术后华法林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BCS患者(95例)及健康体检者(120例)为病例组和健康组,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VKORC1基因型;随访统计术后华法林出血事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VKORC1基因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肝脏保存方式为静态低温保存技术,理论上仅可保存肝脏12 h。随着静态低温保存时间的延长,肝脏的活性会逐步下降。这限制了器官的运输和匹配。超低温(不结冰)保存联合亚常温机械灌注技术可以显著延长大鼠肝脏的有效保存时间长达3~4 d。这对保证肝脏的公平分配,降低肝脏的废弃率,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本文综述了超低温联合亚常温机械灌注保存肝脏实验技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