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更迫切需要的并不是知识的本身,而是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把好的学习方法与获取知识的技巧传播给学生,使学生自能学习、自能生活。在实际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活动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面对如此复杂的语文教学活动,教师应做到不急躁,不急于求成,而且还要寻找属于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语文教学理念,即个性化教学理念。
个性化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执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自身的综合能力、认知特点等身心素质、人格个性,结合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变异性,顺应求知之方法高于知识本身的思路,确立自己的具有个性化又不失教育共性的教学准则。个性化教学理念是执行具体教法的主观基本行为准则,从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所派生出来的每一个具体操作可能就是最得当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能与教师、学生、课题于此时此地构成最为完美的组合,进入教学活动的最佳境界,形成一种极富特色的课堂文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形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体现它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一、调整自己教学的语言风格
语文本身就是研究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的一门学科,要教学生如何运用祖国语言,不如教师自己现身说法,让学生亲自感受汉语言的魅力,这样比纸上谈兵更有说服力,学生可以在耳熏目染之下形成技能。这就对教师在语言文字功底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或生动风趣、灰谐幽默,或高雅文气、庄重深秀,或声振肺腑、荡气回肠,或行去流水、轻风拂面。尽管语文教师们不是语言专家,但似乎都应该努力为之,因为教师一半是在授课,一半是在主持一次综艺性节目。
二、重视始业教育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只有先使学生认识语文,熟悉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然后才可能水到渠成。何谓始业教育,始乃学业开始之意,就是上语文课之前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语文,了解语文课的性质、语文课的内容、语文的基本能力、语文的基本品质、语文课的作用等诸多要素,学生获得了语文这一学科的认知信息,这样就会萌发学语文的动机。有了相识、相知不比硬拉着学生来上语文课会更好一些吗?教师应让学生变蒙头蒙脑的学为明明白白的学。
三、注意学生素质的培养
教师应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使学生形成思想观点、信念,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发展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从而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同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并重。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重视少数学生的发展,排斥和歧视后进学生,为每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健康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自觉克服“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思想影响。
四、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决定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易变性。因此,学生学习状况的及时反馈,将直接作用于教法的更新。
1.学生未经预习的课文,决不轻易开讲。教师应让学生有准备上课,自学课文不可泛泛浏览,要使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以及不游手好闲地读书。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自学。
2.教学生如何理线索、摸思路、领会课文构思精妙之所在。教师在上课时只可画龙点睛,不可面面俱到,要多给学生留些思索的空间。
3.突出课文体裁特点。“俯而读,仰而思”,对比教,对比学。例如,以前讲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鲁迅的《孔乙己》与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时,每篇课文都不少于三个教时,而采用两篇对比教学,却只花了两个教时,且效果优于以前。
4.疏导、提问、评总相结合。“教课文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听,而是引导学生理解此文,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既日引导,自须令学生有所事事。”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教材中记叙文的比重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分清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掌握记叙性的语言特色。例如,教学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魏巍的《我的老师》时,教师应从破题入手:“我”是谁?“老师”又是谁?还写了哪些人?记了哪些事?都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么样?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写本文的目的何在?在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还应让学生实践一篇类似的作文,以检验学习效果。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促进和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开展各种语文兴趣活动、语文竞赛,或就课堂的某些遗留问题开展校内或校外语文活动,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个性化教学理念的确立当然要吸收和借鉴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前人的教研成果,才能朝着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个方向前进。学生是教学的永恒主题,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同时,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具有健全的人格个性和健康的身心素质,这是确立个性化教学理念的前提保证。教师只有时刻记得完善自我,才有可能创立全新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个性化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派生出更为恰当的教学方法。
为人之师者,应树立个性化教学理念,而执行个性化教学理念的原则就是——方法高于知识的本身,即求道之术高于道,得业之法高于业,解“术、法”之感乃师之任也。
个性化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执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自身的综合能力、认知特点等身心素质、人格个性,结合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变异性,顺应求知之方法高于知识本身的思路,确立自己的具有个性化又不失教育共性的教学准则。个性化教学理念是执行具体教法的主观基本行为准则,从自己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所派生出来的每一个具体操作可能就是最得当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法能与教师、学生、课题于此时此地构成最为完美的组合,进入教学活动的最佳境界,形成一种极富特色的课堂文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形成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教学理念,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体现它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一、调整自己教学的语言风格
语文本身就是研究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的一门学科,要教学生如何运用祖国语言,不如教师自己现身说法,让学生亲自感受汉语言的魅力,这样比纸上谈兵更有说服力,学生可以在耳熏目染之下形成技能。这就对教师在语言文字功底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或生动风趣、灰谐幽默,或高雅文气、庄重深秀,或声振肺腑、荡气回肠,或行去流水、轻风拂面。尽管语文教师们不是语言专家,但似乎都应该努力为之,因为教师一半是在授课,一半是在主持一次综艺性节目。
二、重视始业教育的必要性
在教学中,只有先使学生认识语文,熟悉语文这一学科的特点,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然后才可能水到渠成。何谓始业教育,始乃学业开始之意,就是上语文课之前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语文,了解语文课的性质、语文课的内容、语文的基本能力、语文的基本品质、语文课的作用等诸多要素,学生获得了语文这一学科的认知信息,这样就会萌发学语文的动机。有了相识、相知不比硬拉着学生来上语文课会更好一些吗?教师应让学生变蒙头蒙脑的学为明明白白的学。
三、注意学生素质的培养
教师应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使学生形成思想观点、信念,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发展他们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从而使学生知识和能力同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并重。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重视少数学生的发展,排斥和歧视后进学生,为每一个学生语文能力的健康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开发,自觉克服“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思想影响。
四、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和变异性,决定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易变性。因此,学生学习状况的及时反馈,将直接作用于教法的更新。
1.学生未经预习的课文,决不轻易开讲。教师应让学生有准备上课,自学课文不可泛泛浏览,要使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以及不游手好闲地读书。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学会自学。
2.教学生如何理线索、摸思路、领会课文构思精妙之所在。教师在上课时只可画龙点睛,不可面面俱到,要多给学生留些思索的空间。
3.突出课文体裁特点。“俯而读,仰而思”,对比教,对比学。例如,以前讲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鲁迅的《孔乙己》与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这两篇小说时,每篇课文都不少于三个教时,而采用两篇对比教学,却只花了两个教时,且效果优于以前。
4.疏导、提问、评总相结合。“教课文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给学生听,而是引导学生理解此文,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既日引导,自须令学生有所事事。”初中语文教学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记叙能力。教材中记叙文的比重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分清课文写人记事的方法,掌握记叙性的语言特色。例如,教学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魏巍的《我的老师》时,教师应从破题入手:“我”是谁?“老师”又是谁?还写了哪些人?记了哪些事?都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么样?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写本文的目的何在?在学生学完课文后,教师还应让学生实践一篇类似的作文,以检验学习效果。
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语文活动,促进和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开展各种语文兴趣活动、语文竞赛,或就课堂的某些遗留问题开展校内或校外语文活动,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个性化教学理念的确立当然要吸收和借鉴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前人的教研成果,才能朝着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个方向前进。学生是教学的永恒主题,教师之为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同时,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具有健全的人格个性和健康的身心素质,这是确立个性化教学理念的前提保证。教师只有时刻记得完善自我,才有可能创立全新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个性化教学理念,这样才能派生出更为恰当的教学方法。
为人之师者,应树立个性化教学理念,而执行个性化教学理念的原则就是——方法高于知识的本身,即求道之术高于道,得业之法高于业,解“术、法”之感乃师之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