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郁:文学史里有精神的对话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y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1月3日,孙郁接受本刊专访。(本刊记者 傅聪 摄)

  孙郁,原名孙毅,1957年生于大连。毕业于沈阳师范学院,曾担任鲁迅博物馆馆长,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品有《鲁迅忧思录》《鲁迅与周作人》等。
  “趁现在光线还好,不如我们先下楼照几张相片吧?”采访孙郁之前,《环球人物》记者这样提议。北京的晚秋,太阳下得特别早,才不过3点来钟的样子,感觉暮色就已临近。斜斜的日光照在人民大学人文楼前的大草坪上,身材高大的孙郁站着拍了几张,摄影记者让他再换个坐姿,他的语气中颇有些为难:“有些不大习惯,像是在作秀。”记者又按动几下快门之后,他忙不迭地站起来:“好,就这样!”
  回到办公室聊天,孙郁就自在多了。他一头花白的头发,粗黑的眉毛笑起来弯弯的,举止谦和、爽朗,毫无人大文学院院长的“官气”。早在几个月前,记者就曾联系他的采访,那时候他刚做了一次手术,如今大病初愈,处于“半休养”状态,“院里的事都交给年轻老师,基本不管啦”。他的新著《民国文学十五讲》不久前出版,这本书是基于他讲授现代文学的课程整理而来,代表着孙郁切入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种个人化的独特角度。
  自嘲“野狐禅”
  “文学史不都是知识的罗列,还有精神的对话。教师的任务之一,是与学生一起体验过往的精神,发现我们生命里缺失的存在。文明的延续,离不开对有诗意的灵魂的凝视。”在《民国文学十五讲》的“后记”里,孙郁这样写道。
  这本书以随笔的方式写就,并非典型的文学史学术专著,孙郁自嘲有“野狐禅”的味道。但他仍然构建起了一个点面结合的体系,除以单篇独章重点论述鲁迅、老舍、曹禺、沈从文、萧红、张爱玲外,还以专题概述的方式勾画了民国文坛一些独特的现象,如“清末民初的文学生态”“新文学的起点”“旧诗词的余晖”“新诗之路”“学人笔记”“左派小说”等,让读者一窥民国文学的大致样貌。
  他说,自己是想绘制一张不一样的文学地图:“我们通常讲现代文学史,偏重革命文学、新文学,讲述创作个体如何反抗旧的民族文化、建立新的文化秩序,展现一段带有先锋意味的文学史。但很多东西被忽略掉了。文学是一个大的概念,那些旧文学、半文半白的文字、章回小说等,拥有的读者不比新文学的读者少。”
  孙郁的研究,兼顾了遗老遗少、戏剧戏曲、学人的创作等,在汗牛充栋的文学史著述中,他的书仍然闪现出一些新意。比如“梨园笔意”这一章,孙郁将戏剧(尤其是京剧)编剧引入了现代文学的讲述之中,列举了罗瘿公、齐如山、翁偶虹等人的创作。“大家都知道梅兰芳、程砚秋这些大艺术家,可往往忽视了给他们写戏的这些人,他们的作品中也有很强的文学性。以往我们的文学史都不讲,实际上,文学和古老戏曲之间的联系,非常深广。”
  写作方式上,孙郁自谦“抒情太盛,学理性不足”。但这种感性,也使得他落笔之处,那些相隔久远的主角们,呈现出栩栩如生的样貌。“比如说钱钟书的高冷,老舍反文人的话语方式,张爱玲纠结一生的失败感……他提示我们在今天这样一个泛传媒的时代里,个性的存留、创作的独立性越来越少了。”作家黄集伟如此评价。
梅兰芳(左)和程砚秋合影。

  当然,最见功夫的,还是他写鲁迅。“如果要给书里的文章排个座次,《鲁迅的暗功夫》一文当属第一。”作家止庵说道。关于鲁迅的研究,可以说早已是“掘地三尺”,难以见新见奇。这次孙郁选择的独特角度是“鲁迅的暗功夫”。所谓暗功夫,就是“知识结构”,分析他对于古今中外文化的涉猎与积淀:鲁迅藏书14000多册,除了文学,还广泛涉猎金石学、考古学、科学史、哲学、美学、心理学等领域。正是因为鲁迅有着广泛而驳杂的知识谱系,文字背后“拖着历史的长影”,作品才蕴积着如此的厚度。
  作为鲁迅的资深研究者,孙郁对这个话题是聊不完的。“鲁迅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是一个伟大的精神存在。他所呈现出的智慧是前无古人的。”
  一辈子和鲁迅结缘
  尽管论著颇丰,但孙郁谦称自己在学术上没有什么建树。他给自己的定位是鲁迅思想的普及者和传播者。多年来,从鲁迅博物馆、《北京日报》文艺部,到人大文学院,他的工作几度变换,但孙郁认为,
工作中的鲁迅先生。

  最核心的工作没有变,是同一件事——研究鲁迅及鲁迅同时代的人。
  他和鲁迅的结缘,要从年少时期说起。孙郁幼年贫苦,出生后没几年,父母就被打成“反革命”,被下放到农村改造。全家人住在大连某个小镇的一座破庙里,孙郁至今还记得那里硕大无比、满地乱窜的耗子。因为出身不好,很少有同龄人愿意跟他一起玩,幸亏小镇上有一个图书室,排遣了他童年的孤独时光。
  他记得第一次读到鲁迅的著作是在1968年,在这间破旧的图书室里他借到一本旧版的《呐喊》。在一种灰暗压抑的处境之下,他接触到鲁迅的文章,“我知道自己并未从本质上把握那些文字,但是,那种幽愤的情思、沉郁的人间情怀,给我触动很大,令我感到一种深切的心灵呼应。”
  1977年他参加高考,考了县里的文科第一名,但是政审没有通过,所以上不了大学。几经努力,他被大连师专录取。在师专,他的老师叶德浴先生是一位十分优秀的鲁迅研究专家,在他影响之下,孙郁对鲁迅的思想脉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后来他继续深造,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鲁迅博物馆,负责编辑《鲁迅研究月刊》,接触了唐弢、王瑶、钱理群、赵园等国内最好的鲁迅研究学者。   上世纪90年代初,他进了《北京日报》,负责副刊的编辑工作。“有意思的是,我在鲁迅博物馆没有写关于鲁迅的书,却在离开后开始了鲁迅研究。”1993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关于鲁迅的专著《二十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1994年,他又编了《被亵渎的鲁迅》一书,在学界引起很大的震动。之后他又编著了多部作品。他将鲁迅这个众说纷纭的个体,还原到一个真实的历史语境中,在学界开风气之先,对鲁迅成为研究热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和鲁迅相关的研究和写作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我也搞不清楚最后怎么一辈子从事这个了。”回忆起旧事来,孙郁感慨道,“我是从一个人人自危的苦难年代走过来的,它曾在我内心投下阴影。其实我研究鲁迅,一直就是为了和心中的那个影子告别。鲁迅先生让我看到,逃到山林野谷、书斋闲阁,都不能算是好汉。迎着苦难,且和苦难捣乱,是多么让人尊敬的事。和这样坚强的艺术家依傍着,心是充实的。”
  学院派·读书人·诗人
  好友止庵曾这样评价孙郁:“老孙这个人,有一极是学院派,有一极是读书人,可他骨子里是一个诗人。”热衷学术的孙郁,被称为“学院派”自不待言;热爱读书,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习惯,如今他在学校图书馆的借书数目还时常高居在排行榜上;他说自己也有“自由散漫”的一面,文字中透着诗人般的浪漫气质。
  多年与文学相伴塑造了孙郁的人格。他对记者说,特别感谢在《北京日报》当编辑的那十年,“那时候我们发表过冰心、巴金、端木蕻良、汪曾祺、张中行等很多人的作品,我认识了很多老先生。这段经历让我知道文学有一个现场,每个人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故事。这对做研究特别重要。”
  他后来写了《张中行别传》《在民国》《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等著作。在他看来,从民国时期走来的作家们“都是有古风的,文字中带着历史。”反观当下的作品,孙郁时常批评它们“无智无趣”。“很多作品你看完一遍后,打死也不会看第二遍。因为它只有单一的意向。汉语是有着最美韵致的语言之一,当代小说家大部分不及格,对汉语言缺乏敬畏。”
  多年身在研究前沿和教育一线,让他看到当下的种种缺憾。说起文学研究,他直言“很多都缺乏问题意识”,仅仅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甚至为了评职称等功利性的目的来研究。而那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充其量也不过是“熟悉的陌生人”。谈到文学的教育,他也直陈其弊病:“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分析段落大意、主谓宾定状补,把学生们的胃口都弄坏了。对于孩子们来说,引导他们的审美直觉更重要。而大学的文学教育,更应该赋予这门课智慧和趣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孙郁如今年近花甲,在担任人大文学院院长的六七年间,他扶持了一些优秀学者的学科建设,在管理上建章建制。他谦虚地说:“我是一个很平庸的院长。老啦,身体不行,之前辞职学校没批,一会儿我还要去见校长谈这件事情。”
  他不爱玩微博、微信,也很少读报纸、看电视,有些“与世隔绝”,只专心和那些“故人”们交流。前一阵子有人问他对黄晓明大婚一事的看法,他说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个演员,和《环球人物》记者提及此事时,还把名字说成了“黄晓波”。
  孙郁说自己最向往的其实是自由职业,“搞了半辈子的行政,忙忙碌碌,把自己的兴趣耽误了。文学是让我快乐的事情,在多重的焦虑里面,是文学把我拯救了。”
其他文献
一首《长恨歌》,千百年来被人们读出了千百种味道。有人读出盛世与乱世,有人读出华丽与奢靡,有人读出红颜与祸水,十庆读出的,是自信与深情。自信,基于盛唐的强大;深情,最终是“情用命赌”。他将这种解读写成剧本,又阴差阳错被推到监视器后,平生第一次当起导演。  6月13日,影片《王朝的女人——杨贵妃》的定档发布会上,十庆发出邀约:“七月三十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终于要将细细打磨两年的故事端到大家面前,
在资本寒冬中,互联网企业刮起了合并风。联姻之后,两个CEO共同管理企业,也由此催生出联席CEO制度。但“好景不长”,滴滴与快的、去哪儿与携程、美团与大众点评合并后,联席CEO中的一位最终都选择了离开。最近“分手”的一对是58同城的姚劲波和赶集网的杨浩涌。11月25日,58赶集集团在媒体沟通会上宣布:在合并7个月后,杨浩涌将辞去58赶集联席CEO,保留集团联席董事长的职位。集团旗下的瓜子二手车网拆分
他自幼喜爱拳法,并拜了大家为师。但因铲除恶霸犯了人命官司,他被关进监牢。在大牢里,他依旧每日练拳不止。牢房空间狭小,他的手脚又戴着镣铐,跨步练拳并不容易。但这些并没有难倒他。跨不出一步就迈半步,不方便换步就不换,拳伸不开索性就不伸,冲一半就回来,再换另一个拳,如此循环往复,无一日休止。  等到释放时,他在狱中所创的“半步崩拳”已独步天下。那时盛行比武大会,他也应邀参加。当他上台表演时,众人十分好奇
西西和爸爸漫步在林荫道上。   秋天的季节里,黄了的树叶和凉爽的秋风,把阳光切割成丝丝缕缕,这些暖人的光线像是一个个探查人心的精灵,钻入到西西的每一个毛孔中去。   “爸爸!”西西终于大声地问道,“我要怎么做,才可以每天都不要这么忧郁呢?”   西西想到了马上就要凋零的可怜树叶,还有很快就要到来的寒冬。可怜的树叶已经没有了光泽,而要等待下一个春天的到来,还需要度过漫长的时间。西西惧怕失去,惧
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没有从竞选获胜的狂喜中冷静下来,他的反恐事业爱将、中央情报局局长彼得雷乌斯就给他浇了一盆凉水。2012年11月9日,奥巴马正在主持一个会议,面色阴沉的彼得雷乌斯悄悄地走到他身边,递上了一份辞呈。彼得雷乌斯告诉总统:“我缺乏判断力,有了婚外情。请批准我辞职。无论是作为一个丈夫,还是作为我们这样一个组织的领导者,这样的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奥巴马诧异而又惋惜地看着这位去年9月才被自己一
他的作品对美国流行文化的批判入木三分,在拍卖市场也深受追捧    在美国艺术圈,没有谁比理查德普林斯更让人觉得矛盾和不可思议。这位没进过暗房的摄影艺术家一直顶着“剽窃者”的头衔,却没有影响他名利双收,他的作品往往是把别人的照片再加工,售价就能飙到数百万美元。最近,一场打了3年多的官司让人们再次注意到普林斯。2008年,法国摄影家帕特里克卡里奥指控普林斯擅自翻拍自己的照片,构成侵权。2011年3月,
“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叫三江源。同学们知道是哪三条江的源头吗?”靠近讲台的一名藏族男孩被喊起来回答问题,可无论如何引导,他都始终羞涩地低垂着头,不发一言。  讲台上的老师走过来,语气温和地告诉他:“你要把头抬起来回答问题,挺直腰板。我的职业是警察,在我眼里,只有做错事的人才会低着头不敢看人。你们都是好孩子,所以要勇敢地抬起头,别怕。”  老师名叫王启成,“90后”,高大的身材,浑圆的肚子,一张亲和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女王范儿”成了一个中文流行词,那些气场强大、外形明艳的女明星、女强人纷纷得此称呼。在流行语系里,这个词包含一种人生赢家的姿态,最好伴有一张“高贵、冷艳、睥睨一切”的照片为证。  如果这就是女王范儿,伊丽莎白二世倒不像女王了。她平和、含蓄,总是从容不迫。  借十年一遇的中国国家元首访英之机,已经89岁高龄、在位63年的英国女王,再度盛装出场,亲迎习近平主席夫妇,向亿万民众示范了
朴槿惠成功当选,有国内政治和国际环境的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还在于她的执政理念和政治策略,而这也是她未来处理内政外交事务的基石。  朴槿惠多次强调“国家至上”,称要把大韩民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国家”,为此,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整体的国家运营体系。在她看来,一个国家的发展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国家领导人的卓越领导力。只有国民对领导人充分信任,才能实现整体和谐;如果人心涣散,国家就无从发展。她强调,
平时容易犯二,遇事常常小白。八零后作者,学于清华,混在藤校。职业啃老族,业余写字人。  说来无耻,我的高考之“船”不但没沉,反而人品爆发乘风破浪地冲到了历史最高点——比模拟考试高了一百分左右。所以在这里谈这个问题好像有点欠抽,但我只是在白猪的婚礼上想到一个事儿,让我很感慨高考过去那么多年,居然依然存在于周围,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白猪和上任女友分手是大二,原因是姑娘有名校情结,始终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