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体 关注表达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nsenw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叶圣陶先生提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此,语文阅读课堂应该是智慧生成的课堂,那就是把凭借优美生动的教材,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运用语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结合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露珠》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紧扣文本,准确解读,科学定位“教学目标”
  细读文本,研究教材,是教学的根本。一切教学方法、环节的确定都应该基于教材的特点,从教材和学生的情况入手,关注教材“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关注由教材文体特征引发的学习材料,才能真正实现“依文而教”的自然和顺畅。
  本文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把动物和植物都当作人来表现,这是常见的拟人手法,课文把这些动物和植物写得生动形象并且富有个性,需要教师在语言学习上下功夫,让学生感受文本语言的精美,学习如何准确运用语言。
  根据年段目标的要求,结合《小露珠》这篇童话的特点,我确定了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明白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初步感知科学童话文体拟人化的特点。(2)体会课文比喻的形象、恰当及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学习这样的表达方式,并有效地内化积累。(3)通过想象说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这样,对教学内容有了适当的解读、全面的把握以及准确的定位,为整堂课学生“学什么”明确了方向。
  二、以生为本,凸显主体,深入推进“阅读体验”
  如何带学生去“体验”文本,也许方法很多,但起点还是要回归到言语性上,背离文本的自由感悟不可取。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体验要从表达入手。“体验”和“表达”是语文教学的两翼,不可或缺。在表达中体验,在体验中表达。用敏锐的双眼捕捉文本特有的信息,然后凭借显性的文字表达去挖掘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深化印象。
  课文的第2~4自然段描写了三个小动物来到小露珠面前赞美小露珠的情景,这三段话有两个显著特点:比喻形象、动词贴切。为了能让学生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我分以下四步走:
  第一步:让学生自己说说印象中的小露珠,引出文中三个写小露珠特点的词语一“闪亮”“透明”“圆润”。
  第二步:说说小动物眼中的小露珠,这一步要达到的目的是希望学生明白比喻的精妙之处,但我并没有直接说明,而是通过图片对比、学生的朗读、教师的评价,把打比方这种方式蕴含其中,感受与之前三个词语来形容小露珠相比,小动物們的夸奖,使小露珠更闪亮、透明、圆润了!
  第三步:对小动物的话中“早哇”一词有一个简单的理解,感受小动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还表现在它们对小露珠的热情、有礼貌上。
  第四步:通过抓“蹦”“爬”“落”这三个关键词感受小动物不同的动作,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与形象性。此环节在试上的时候,发现学生对这三个动词的体会不能到位,以至于在指导背诵的时候还存在生疏或混淆的现象。课后,在同事们的建议下我加设一个环节,即把这三个动词打乱放到句中,让学生自己去读、去发现,从而更好地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从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现效果的确比试上的要好,学生不仅自己领悟到用词的准确性,而且一下子就能背诵出来。
  以上四步的设计,给了学生一个梯度,每一层都有不同的要求,都达到了不同的效果,同时,由简单到丰富,循序渐进,学生也能学得轻松。
  三、关注表达,强化拓展,有效开展“语言训练”
  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开展高效的言语实践,无论是对阅读话题的层层推进,对于不同特色语言的品味咀嚼,对于全文文本的无痕勾连,对于表达方式的深层追问,对于文体的智慧关注……都力争让每一个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实践”中悟得、习得与用得。
  课文第6自然段描绘了一幅小露珠反射着霞光,使得所有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机勃勃的美景。我把“装点”这个词作为关键点,让学生先理解这个词的本义,然后通过一组图片的对比让学生明白有了小露珠的“装点”植物们才显得“格外精神”,接着放到该自然段中结合“珠宝”这个词让学生进行想象,想象有哪些珠宝。最后,学生明白了小露珠是怎样“装点”植物们的,这为接下来的想象说话铺设了又一个学习的台阶。随后出示与文字描写相对应的画面,接着我这样设计一
  现在,我就是一棵金黄的向日葵,我的身上缀满了小露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小露珠使我更美了!
  同学们,你想做什么植物呢?能不能学着老师的样子,做一棵露珠装扮下的植物,也来美美地讲一讲。(出示句式)
  我是____,我的身上____,
  小露珠使我____。
  新课标在语言表达训练上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表达。”这时我让学生发挥想象,也来做一种露珠装扮下的植物,感受小露珠装扮他人、乐于助人的品格。
  又如,在课文第7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以“越来越……”这个句式为训练目标,让学生明白第1自然段中“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这句话中的“越来越……”是同一事物,小露珠体积变大,导致它变亮;而“渐渐地,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她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向空中飘去”。这句中的两个“越来越……”是不同事物,太阳热量越来越大,导致小露珠身子变轻。
  通过比较,让学生学会在写一种或两种事物的变化过程时,可以用上“越来越……”,并试着进行了练习:
  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 ),小动物们的心情越来越( )。
  白杨树长得越来越( ),越来越( )。
  ( )越来越( ),( )越来越( )。
  语文课堂上关注表达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积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学生吸收、内化、外显语言的过程。简言之,在关注表达的过程中就要关注语言积累,然后才能更好地运用。
  语言文字是充满魅力的,语文教学是充满智慧的,怎样通过一堂堂语文课,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追求高效课堂,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其他文献
【案例背景】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然而,我们的信息技术课依然没有超越传统的计算机课,仍然存在着“重技能,轻素养”的问题,忽视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主题活动式信息技术教学,是通过学生感兴趣的主题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活动中巩固旧知、学习新知、发展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下面,笔者以《我的母校》为例谈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  海洋吸收约30%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同时海洋蕴藏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从碳中和的角度,世界各国必将重新审视海洋生态系统。目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已超过400ppm,是80万年来的最高值,由此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缺氧等现象,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2009年,联合国发布的《蓝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评估报告》指出,全球自然生态
编者注:《小学教学研究》(教学版)2012年第8期和2015年第9期分别刊登过著名特级教师徐斌的两篇同题文章,副标题分别是“以数与代数的教学为例”“以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为例”。  无痕教育,从字面上理解是把教育的目的与意图隐蔽起来,通过间接和暗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形态。其实无痕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是一种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和原则,是一种教育的美学和哲学境界,是一种对教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几何直观列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并对几何直观作了阐述:“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由于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几何直观能力是学生学习几何知识、发展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具备的一种基
课标对写字目标的制订是从实用和审美两个维度上同时着眼的。基本笔画、偏旁部首、笔顺规则、间架结构,是写字之初即应掌握的,这为写字教学沿着科学、正确的轨道前进奠定了基础。而“喜欢学习汉字”“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等不仅指出了学习写字的动力,而且提出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基本要求。但是,就当前的写字教学来看,普遍处于一手硬一手软的尴尬境地。对于写字的实用目标,教师们普遍给予了关注和落实,而对于写字的审美价
度量角的大小是小学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的操作技能。在日常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教学往往都是通过教师讲解、演示、示范操作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再由学生模仿操作并进行强化练习。这样的技能教学过程容易降低学生的思维水平,因为在操作中缺少思考与探究,更缺少猜想与创造。如何让数学技能的教学更厚重些,而不是理解为学生进行简单的模仿与训练,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结合自己日常教学中的所见所思略作探索。  
策划人语 随着《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2012年秋季,义务教育阶段已开始执行修订后的新课程标准,使用修订后的新义务教育教材。人教版数学教材以大开本、明朗清新的风格展示在学生和教师的面前。  教材修订并不是新编教材,因此,教材总体的指导思想、主体结构和主要特点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实验教材十年使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对实验教材的完善和提升,结构更趋合理,同时更加清晰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
最近,从杂志上看到一则报道: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孩子撅着嘴没好气。其母说:“我病一天你就这样,如果我岁数大了,久卧病床,你该如何?”孩子回答:“妈,别急,不会让你受罪的。”其母感到欣慰,心想女儿还真懂事,不由得又问:“怎么个不受罪法?”其女回答:“安乐死!”母亲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对这件事情,我们且不去探究它的真实性,但这却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我们竭尽所有,用爱和物质为孩子铺设锦绣前程,但他们为
认识课文人物,理解课文人物,把握课文人物特点,以及有效发挥人物在课文中的作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三个学段中都提出了对课文人物的阅读任务。对人物的认识、理解与把握的要求会随着学段的上升而逐步提高。从对感兴趣的人物说说感受,到关心人物的命运,再到喜恶、崇慕人物,层层深入。人物是理解课文的窗口,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手段,也是熏陶学生心灵的凭借。阅读教学中,教者对
初夏这段日子,仿佛回到春天。接连下了很多场的雨,到处湿漉漉的。晚上得闲到楼上看花,深深地体会到老杜“花重锦官城”的“花重”了,不堪负荷的花瓣落了一地,寂静地躺在雨水中的那些凋零的花瓣,略带寒意,莫名让人心伤,侧侧轻寒剪剪风。怒放也不过是昨天的事,那每一小朵的生动脸庞,围拢聚合成一丛丛一簇簇,像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小生命。但转眼,光阴无痕,岁月迅疾……  整个周末都奔波在路上。接孩子回家,送孩子返校,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