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生活的,才是真实可感的;只有生活的,才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在品德教学中,“只有实现与生活的对接,提炼生活中的品德内涵,提升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教育价值,才能促使学生感悟生活,激起对生活的责任和热情,使品德课堂真正焕发出生命活力。”如何筛选生活中的素材,选择更贴近生活的事例,创造服务生活的最优策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是我们要继续深入思考的话题。为了更简洁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达成课堂效益,应从三个方面来努力:去粗取精,让生活化材料“瘦身”;浓墨重彩,让生活化事件“增肥”;改弦易辙,让生活化设计“变脸”。从而真正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去粗取精,让材料“瘦身”
课堂情境 以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中的《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课为例。老师说:“昨天我去吃过韩国料理,味道真不错。你们喜欢吃什么?”“看来,我们不需要出国门,就可以尝到许多外国食品,真是太方便了。”接下来,师生依次交流外国的食品、服装、电子产品(如手机)、汽车、文化(如电影、电视剧、语言、运动、艺术、节日等),引出“我中有你”。
案例剖析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做得十分细致,贴近生活,从吃入手,从方方面面感受“我中有你”,选取学生最耳熟能详的事例和图片,很有说服力。但这节课中,价值引领、爱国主义渗透很要紧。有时,资料的搜集并不是越多越好,挖掘的深度并不是越细越好。用将近半节课的时间来畅谈外国产品,课堂上,学生明显沾沾自喜于吃的国外快餐,得意洋洋于用的国外手机、汽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上,也许得不偿失。对下文要进行“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迫切性的引领,也会适得其反。
再度思考 这里就需要对材料进行“瘦身”,材料的搜集要体现粗中有细,收放自如。重点做好一两点,比如食品、汽车等方面,可以适当多着些笔墨。另外,可以不必做强做透,学生广泛了解即可。把时间适当浓缩下来,为“你中有我”和“中国制造”必须演变为“中国创造”留足时间。
浓墨重彩,让事件“增肥”
课堂情境 仍以《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课为例。①讨论、采访、辩论“经济全球化”利弊;②了解“贴牌生产”的含义。老师问:“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贴牌生产对中国太不公平了!”老师引导说:“对,‘中国制造’变‘中国创造’势在必行!”
案例剖析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筛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课程素材,从而激活课堂。但教学也不能单纯地展示生活场景,匆匆过场。这里的“中国制造”要变为“中国创造”环节设计,明显远离于学生生活,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也难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感悟是模式化,条框式的。
再度思考 学校所在的诸暨市大唐镇被称为“中国袜业之乡”,当地学生对袜子的生产和经营,长期耳闻目睹,比较了解。因此,教师就可以从袜子经营户的视角出发,来细致体会贴牌生产的弊端,不强加,不说理,让学生真切意识到“中国创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环节“增肥”如下:
师:同学们,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确实有利,但是其带来的弊端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让袜子经营户告诉我们。
①出示成品羊毛袜(售价10元),计算成本(8.4元),核算利润(1.6元)。
②贴上“迪士尼”牌子,猜猜售价(118元),核算外商利润(108元)。
师:比较眼前这两个数字,1.6和108,你感觉如何?
③了解“贴牌生产”,引发思索。
师:108元背后,外商做了什么?而1.6元背后,我们的袜子企业又付出了多少?咱们该怎么办?
师:是啊!我们不应该仅仅埋头于生产袜子,制造袜子,而是要去创造我们自己的袜子品牌。看来“中国制造”变“中国创造”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改弦易辙,让设计“变脸”
课堂情境 以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园丁赞歌》一课为例。出示博客“老师的一天”,学生汇报感悟。教师引导交流:“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觉得老师的工作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总结启发:“是的,老师的工作的确很辛苦,也很忙碌,那谁知道老师这样辛苦的工作是为了什么?”
案例剖析 这个案例中,执教者运用了网上一位教师博客中记录的一日生活,对于小学教师来说,确实具有代表性。但对于学生来说,事例虽然比较典型,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距离,学生会有陌生感,会成为旁观者。因此,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这个设计,不如“变脸”为出示学生自己身边老师一天的生活记录,并让学生课前采访。这样,学生就是参与者,才会有真正的发现、感悟和触动。
再度思考 经过反思,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并取得了良好的试教效果。
①采访汇报:你去采访了哪位老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②课件出示:班主任的一天
师:从短片中,我们还知道魏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帮我们做什么?(电话家访、班级布置、文学社辅导……)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③出示:学校老师的工作画面。
师:看到老师一天到晚工作,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你想说什么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陶朱中心学校)
去粗取精,让材料“瘦身”
课堂情境 以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中的《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课为例。老师说:“昨天我去吃过韩国料理,味道真不错。你们喜欢吃什么?”“看来,我们不需要出国门,就可以尝到许多外国食品,真是太方便了。”接下来,师生依次交流外国的食品、服装、电子产品(如手机)、汽车、文化(如电影、电视剧、语言、运动、艺术、节日等),引出“我中有你”。
案例剖析 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教师做得十分细致,贴近生活,从吃入手,从方方面面感受“我中有你”,选取学生最耳熟能详的事例和图片,很有说服力。但这节课中,价值引领、爱国主义渗透很要紧。有时,资料的搜集并不是越多越好,挖掘的深度并不是越细越好。用将近半节课的时间来畅谈外国产品,课堂上,学生明显沾沾自喜于吃的国外快餐,得意洋洋于用的国外手机、汽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上,也许得不偿失。对下文要进行“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迫切性的引领,也会适得其反。
再度思考 这里就需要对材料进行“瘦身”,材料的搜集要体现粗中有细,收放自如。重点做好一两点,比如食品、汽车等方面,可以适当多着些笔墨。另外,可以不必做强做透,学生广泛了解即可。把时间适当浓缩下来,为“你中有我”和“中国制造”必须演变为“中国创造”留足时间。
浓墨重彩,让事件“增肥”
课堂情境 仍以《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一课为例。①讨论、采访、辩论“经济全球化”利弊;②了解“贴牌生产”的含义。老师问:“你有什么想法?”学生说:“贴牌生产对中国太不公平了!”老师引导说:“对,‘中国制造’变‘中国创造’势在必行!”
案例剖析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起点,筛选出符合儿童需要的课程素材,从而激活课堂。但教学也不能单纯地展示生活场景,匆匆过场。这里的“中国制造”要变为“中国创造”环节设计,明显远离于学生生活,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也难以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的感悟是模式化,条框式的。
再度思考 学校所在的诸暨市大唐镇被称为“中国袜业之乡”,当地学生对袜子的生产和经营,长期耳闻目睹,比较了解。因此,教师就可以从袜子经营户的视角出发,来细致体会贴牌生产的弊端,不强加,不说理,让学生真切意识到“中国创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环节“增肥”如下:
师:同学们,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确实有利,但是其带来的弊端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让袜子经营户告诉我们。
①出示成品羊毛袜(售价10元),计算成本(8.4元),核算利润(1.6元)。
②贴上“迪士尼”牌子,猜猜售价(118元),核算外商利润(108元)。
师:比较眼前这两个数字,1.6和108,你感觉如何?
③了解“贴牌生产”,引发思索。
师:108元背后,外商做了什么?而1.6元背后,我们的袜子企业又付出了多少?咱们该怎么办?
师:是啊!我们不应该仅仅埋头于生产袜子,制造袜子,而是要去创造我们自己的袜子品牌。看来“中国制造”变“中国创造”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改弦易辙,让设计“变脸”
课堂情境 以浙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中的《园丁赞歌》一课为例。出示博客“老师的一天”,学生汇报感悟。教师引导交流:“通过刚才的交流,你觉得老师的工作怎么样?”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总结启发:“是的,老师的工作的确很辛苦,也很忙碌,那谁知道老师这样辛苦的工作是为了什么?”
案例剖析 这个案例中,执教者运用了网上一位教师博客中记录的一日生活,对于小学教师来说,确实具有代表性。但对于学生来说,事例虽然比较典型,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有距离,学生会有陌生感,会成为旁观者。因此,寻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这个设计,不如“变脸”为出示学生自己身边老师一天的生活记录,并让学生课前采访。这样,学生就是参与者,才会有真正的发现、感悟和触动。
再度思考 经过反思,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修改,并取得了良好的试教效果。
①采访汇报:你去采访了哪位老师?说说你们的发现。
②课件出示:班主任的一天
师:从短片中,我们还知道魏老师利用休息时间帮我们做什么?(电话家访、班级布置、文学社辅导……)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③出示:学校老师的工作画面。
师:看到老师一天到晚工作,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你想说什么
(作者单位:浙江省诸暨市陶朱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