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合课程的特点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文章具体的讲解了任务驱动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证明,该方法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提高教学效果,是合理的。
【关键词】任务驱动法;金属材料;教学效果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技术基础课,是机械类、近机类各专业的必修课。其特点是课程内容庞杂,涉及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其成形工艺,而且和质量检验、经济性紧密联系。理论性强,名词解释多;课程实践性强,相关理论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大的灵活性和综合性;理论内容系统性强,和其他课程关系密切。另外,根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应当以应用性、针对性为指导原则,围绕现场,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那么,结合课程特点和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本课程提出了新的问题。笔者在从事本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要求。所以各大院校都在积极进行课改探索,笔者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法打破常规,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校企合作,创设真实的工作任务,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真正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基于任务驱动法的教学设计
设置任务的目的是利用任务的探究来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在任务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全面考虑,将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巧妙地融合到任务中去。《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概念、知识点较多,很多老师认为设计“任务”比较困难。笔者截取课程部分内容,以此为例分析任务驱动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
在“金属的性能”这部分内容里面,学生主要要掌握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强度、塑性、硬度、冲击韧度等。按照要求,笔者设计了三个任务:测定螺栓的强度和塑性、测定铸铁件的硬度、测定锻模的冲击韧性。通过测定不同零件的性能让学生掌握到材料的力学性能指标,在测定过程中,学生成为了完成任务的主体,学生能够自主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得到协调发展。以测定螺栓的强度和塑性任务为例,具体的讲解任务驱动法在本课程中的应用。
1.任务分析。下图1所示为螺栓的连接。当拧紧螺母时,螺栓受到拉伸,当外力超过其本身抗力时,导致螺栓发生变形甚至断裂。这是因为螺栓的强度低或塑性差造成的。为避免螺栓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变形或者断裂的现象,使用前要首先确定螺栓的强度和塑性是否满足要求。
2.计划决策。教师根据任务要求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授(此时教师为课堂主体),但要掌握好时间,在这部分花费时间应占总任务完成时间的20%,接着主体交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指导,按照要求制定测强度、塑性等力学性能指标的计划、方案。
3.任务实施。强度和塑性指标是通过拉伸试验测定的。选取制造螺栓的材料按国标要求制成标准的试样,对试样的形状、尺寸及加工要求均有明确的规定。在拉伸试验机上进行拉伸试验得到该材料的拉伸曲线图(图2)。教师引导学生对曲线图进行分析,解释强度、塑性等力学性能指标含义,总结出强度和塑性的计算公式,根据试样的已知条件计算出螺栓的强度和塑性。
4.检查评估。学生根据测定结果进行汇报总结,讨论在强度、塑性等力学性能指标测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总结。
三、实施效果
任务驱动法强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任务学习,小组内的分工合作、计划和协同作业能促进组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团队精神,通过交流与合作,组员之间优势互补,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又完善了所学知识。
四、小结
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中引入任务驱动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学生在学完课程后普遍感觉该教学方法好,在学中做、做中学,把枯燥繁杂的知识点能够用任务串联起来,学习起来很轻松。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刘亚如.浅谈技校《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教学[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6).
[2]曹景竹.高职院校“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的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08.
[3]http://baike.baidu.com/view/1170229.htm.
[4]张志强.任务驱动法在高职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应用[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